乔春雷
- 作品数:23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革命知识女性——基于阶级视阈被引量:1
- 2012年
- 文章从阶级视阈出发,审视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革命知识女性形象,这类女性的阶级认同常伴随着其对"女性性别内涵"的重新确认和对女性解放的追求,具体从阶级趣味与女性气质、阶级意识与叙事模式、劳动意识与性别重建等三个方面,呈现阶级话语对革命女性的性别重建和文学书写的影响。
- 乔春雷
- 关键词:阶级趣味自我
- 论三毛散文的旷达文风
- 2006年
- 三毛生活在一个对常人来说如同梦境的世界里。三毛的散文靠异域的奇特和卓然不群的才情吸引了读者,其散文呈现出飘逸旷达的美学特质,这和她的人生选择、生存信念和文学追求有关,也和她选取独处静观的审美视角和运用平易亲切、善解人意的语言有关。
- 乔春雷
- 关键词:三毛散文旷达
- 20世纪90年代留学生文学中的西方形象
- 2007年
- 20世纪90年代,留学生文学大量涌现,其中呈现的西方形象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突出体现在叙述者形象和呈现的侧重点有所改变。漫步街头的叙述者形象代替了80年代常出现的观光客的形象,呈现的侧重点也转移到了对美国梦的呈现。
- 乔春雷
- 关键词:留学生文学
- 怀念路翎——一位文学的殉道者——论4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下路翎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 2003年
- 路翎作为七月派重要的小说创作成员,追求创作主体对创作对象深入把握的主观战斗精神。将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中去,创作出一系列颇具独创性的现实主义作品。路翎从事创作的40年代是政治位居社会中心地位。政治话语代替一切话语的时代。路翎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以与主流文学疏离为代价的。这代价是惨重的,直接导致了后来路翎的悲剧命运和对其艺术生命的残酷扼杀。文章意从路翎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与4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的分析人手,重现路翎当日独特、深远的艺术理想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 乔春雷
- 关键词:路翎政治文化语境现实主义
- 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西方形象被引量:1
- 2006年
- 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文坛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从民族———国家的话语层面过渡到个人话语层面,创作出脱离社会集体想象和意识形态的西方形象,有效的实现了对社会集体想象中的西方形象的历史反思。
- 乔春雷
-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小说历史反思意识形态当代文学研究
- 十七年文学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建构困境的反思——从“文学趣味”谈起被引量:1
- 2008年
- 十七年文学实践中主流权力话语通过几次重要的文学批评运动批判其所认定的"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希图通过文学实践塑造新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只是这种依据理念而不是现实的努力其结果并不理想,其中,在涉及到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个人情感与个人生活时,作者往往被指责具有"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而受到批判。就此可以看出争论双方的分歧:文学讲述的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在的个体命运。很明显当代文学叙事伦理中,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对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压抑,及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偏失是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一大困境。
- 寇国庆乔春雷
- 关键词:文学趣味叙事伦理自由伦理
- 战火中的燕子红——《圣天门口》中的女性形象解读被引量:1
- 2008年
- 《圣天门口》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意蕴丰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作者描写了革命历史中女性命运和精神成长的轨迹,表现了女性在社会进程中的苦难与坚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性思考。本文对《圣天门口》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对其创作成因和深层的审美意蕴进行剖析。
- 乔春雷
- 关键词:《圣天门口》女性形象审美意蕴
- 中国现代小说中革命女性形象书写的审美范式被引量:1
- 2020年
- 本文重在分析革命文化语境和革命意识形态对中国现代小说中革命女性形象书写的影响。革命女性形象书写中体现出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存在于叙事内容方面,叙事模式、叙述语言本身就有意识形态的含义。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注重营构理想化人格;二、知识革命女性形象书写的心态化;三、劳动革命女性形象书写的故事化。
- 乔春雷
- 关键词:革命女性意识形态性故事化
-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基础上的大学写作教学
- 2011年
- 在大学写作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写作课的教学与高中阶段作文训练的脱节,而学生对写作知识的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只能在中学阶段进行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进行,这使大学写作课教师的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写作过程中的需求存在明显的断裂,而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大学写作课教师的充分重视,针对这一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无疑对大学写作课的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 乔春雷
-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程式化大学写作教学
- 张贤亮《习惯死亡》中的西方形像
- 2008年
- 《习惯死亡》中,张贤亮立足于生命个体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对美国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通过批判西方的现实和文化来实现反西方话语的目的,在人文精神纬度上消解西方现代神话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的优越性存在。读者可以在触摸人物、情节和作家的情感倾向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西方形像,并探究其情感动因和潜藏在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动因。
- 乔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