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 作品数:26 被引量:96 H指数:5 供职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头孢噻肟钠与他唑巴坦联用对112株临床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 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 :在头孢噻肟钠中加入他唑巴坦后 (8∶1) ,观察其对临床分离的 112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单用头孢噻肟钠比较抗菌活性的强弱。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 ,检测 4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 112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头孢噻肟钠 /他唑巴坦 (8∶1)的MIC50 值是头孢噻肟钠的 1/ 2~ 1/ 12 8,其MIC90 值是头孢噻肟钠的 1/ 2~ 1/ 6 4。结论 :加入他唑巴坦后 ,明显提高了头孢噻肟钠的抗菌活性。 丁力 刘爱英 王进 吴晓岩 赵智 张丽华 李仲兴关键词:头孢噻肟钠 他唑巴坦 体外抗菌活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头孢西丁等8种抗菌药物单用或联用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头孢西丁等8种抗菌药物单用或联用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者痰、血、尿液、大便标本,从中分离得到5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棋盘法分别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异帕米星、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与头孢西丁单独及联用时对临床分离的50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联合抑菌浓度(FIC)指数,应用FIC指数来计算及判读抗菌药物联用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体外抗菌作用的效果。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与头孢西丁联合应用后,能显著降低各自的MIC值,分别有62.5%与53.5%的菌株表现为协同作用;37.5%与46.5%的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可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与头孢西丁进行联合治疗。 丁力 王宪德 高扬 张志清 樊德厚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青霉素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体外抗菌活性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3种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作用强弱;观察青霉素类抗生素/他唑巴坦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这几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他唑巴坦的酶抑制作用最强。阿莫西林与他唑巴坦,阿洛西林与他唑巴坦,美洛西林与他唑巴坦联合后,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MIC50比单用分别低93.75%,96.88%,93.75%。结论加入他唑巴坦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显著提高。 丁力 王宪德 李仲兴 王秀华关键词:阿莫西林 美洛西林 他唑巴坦 马鞭草镇咳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马鞭草镇咳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马鞭草中分离并鉴定了... 任非 杨秀岭 付颖 丁力关键词:马鞭草 化学成分 镇咳作用 文献传递 联合用药对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考察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初步探究1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几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联合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提供联合用药的实验依据。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分离自临床感染患者的4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及异帕米星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吡肟、比阿培南两两联用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除异帕米星对鲍曼不动杆菌显示一定的体外抗菌活性外,其余11种全部表现为强耐药;而联合用药的实验结果显示:异帕米星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后FIC均小于1,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比阿培南的联合抑菌指数(FIC)>1占40%,头孢吡肟的FIC>1占30%,表现为无关作用。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已经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临床可优先选择异帕米星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头孢吡肟、比阿培南的联合进行治疗,以防耐药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扩散,并注意消毒与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丁力 牛长山 张志清 王淑梅 樊德厚 时东彦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联合用药 体外抗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 中药免煎颗粒剂与煎剂体外抗菌活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中药煎剂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传统剂型,疗效确切,但有调配、携带、煎煮不便等缺点。中药免煎颗粒剂则是经过现代化制药技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而成的颗粒状剂型,不必煎煮,直接冲服,适应快节奏社会生活,是对传统中药饮片的改革,并逐渐取代传统煎剂, 任非 王育红 丁力 智丽敏 李仲兴 王秀华关键词:药物作用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影响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异帕米星(ISP)与临床常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美罗培南(MEM)联合后体外抗茵活性。方法:收集2010年3-8月某院ICU病房收治的患者痰、血、脓汁、尿液、胆汁标本分离出4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肉汤稀释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抗菌实验分析:主要测4种抗菌药物单用时对4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用微量液体平板棋盘法测出联合用药时对其中21株严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MIC,计算FIC指数。结果:4种抗菌药物单用时MIC_(50)分别为8,8,4,4,联合后分别为1,2,1,1。FIC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结论:异帕米星联合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关罗培南后,抗菌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因此,临床遇到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可采用以上联合方式进行抗菌治疗。 丁力 赵智 时东彦 樊德厚 张志清关键词:异帕米星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血浆浓度在患者出院后抗凝监测中的意义 2008年 目的进一步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s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m,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同步测定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国际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华法林服用剂量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在患者出院后3、6个月、1年保持相对稳定,与出院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②INR和PT在患者出院前后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③PIVKA-Ⅱ血浆浓度与INR及P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灵敏而稳定,其与INR及PT等抗凝监测指标结合有助于提高抗凝监测的准确性,减少抗凝并发症的发生。 王宪德 丁力 马千里 梁宜武 于丁 唐闽关键词:凝血酶原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马鞭草不同提取物镇咳、抗炎和祛痰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马鞭草不同提取物镇咳、抗炎和祛痰作用.
方法: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小鼠二甲苯耳肿胀法研究马鞭草总提取物和萃取部分的镇咳和抗炎作用;采用豚鼠枸橼酸引咳法和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法研究不同剂量的马鞭草醇提取物的... 任非 杨秀岭 付颖 丁力关键词:马鞭草 实验药理 镇咳作用 祛痰作用 文献传递 阿莫西林与他唑巴坦联用对128株致病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8 2002年 目的 :在阿莫西林中加入不同比例的他唑巴坦后 ,观察其对临床分离的128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并与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比较抗菌活性的强弱。方法 :用2倍稀释法检测4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28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阿莫西林/他唑巴坦 (2∶1)的MIC50 值分别是阿莫西林/他唑巴坦 (4∶1)与 (8∶1)的1/4~1/8 ,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1)及阿莫西林/舒巴坦 (2∶1)的1/2~1/4 ;其MIC90 值分别是阿莫西林/他唑巴坦 (4∶1)与 (8∶1)的相同值或1/4 ,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2∶1)与阿莫西林/舒巴坦 (2∶1)的1/2~1/4。结论 :与其它联合制剂相比 ,阿莫西林/他唑巴坦抗菌作用最强 ,并且其2∶1的比例体外抗菌效果最好。 丁力 蒋俊康 李仲兴 赵树藩 任进民 张志清关键词:阿莫西林 他唑巴坦 体外抗菌活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