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
- 作品数:11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总IgE的测定与分析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 (RRTI)患者外周血 T细胞亚群及总 Ig E的变化。方法 :测定 2 7例 RRTI患儿 T细胞亚群、总 Ig E,同时测定 2 8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 ,T细胞亚群测定采用间接免疫 SPA花环法、总 Ig E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结果 :经 t检验 ,RRTI患儿组 CD4+ 、CD4+ / CD8+ 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CD8+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总 Ig E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RRTI患儿体内 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 ,细胞免疫免疫功能紊乱 ,此可导致患儿免疫功能低下 ,RRTI患儿体内 Ig E明显升高 ,提示 TH1 / TH2 亚群功能失调 ,易诱发哮喘发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将对小儿
- 魏燕汪明
-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E
-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探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2例新生儿HIE随机分为常温组、亚低温组各11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干预,亚低温组于生后6小时内加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中、后基本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生化(血糖、血电解质及肝功能、肾功能)、血气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儿生后28天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结果: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硬肿、肺出血、心律失常、DIC及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等副作用,病死率分别是18.2%(2/11)和27.3%(3/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治疗72小时后心率减慢(P<0.05),但停止亚低温治疗后差异很快消失(P>0.05);生后28天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亚低温组高于常温组,分别为36±9分、2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是有效的、安全的。
- 徐明宋磊魏燕朱洁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亚低温
-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LEV)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8例难治性癫痫患儿进行LEV添加治疗的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观察其对癫痫不同发作类型的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变。结果:LEV添加治疗总有效率达70.9%,无发作比例为16.7%。添加治疗后患儿月发作频率减少41.3%,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发作类型间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LEV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间有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轻。
- 魏燕路燕洪菲徐明
- 密闭式吸痰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能否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方法:100例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开放式吸痰)50例和实验组(密闭式吸痰)50例,比较2种不同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发生时间的影响。结果:密闭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24%,开放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4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密闭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21.48±92.02 h),开放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40.2±119.12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AP发生时间密闭式吸痰组为(80.0±27.4 h),开放式吸痰组为(82.0±26.0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比传统开放式吸痰方式有助于降低VAP的发生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中值得临床推广。
- 储晓彬康爱建魏燕杨小红徐明程锐
-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密闭式吸痰
- 预警结合循证干预措施在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32
- 2018年
- 目的探讨预警结合循证干预措施在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医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1024例,2015年9月-2016年4月为对照组(499例),2016年5月-12月为试验组(52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抗感染,氨溴索、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止咳,平喘,祛痰等治疗,试验组采用预警结合循证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疗效、症状持续时间、治疗时间、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治疗1周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发烧、咳嗽、肺部干湿啰音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雾化吸入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消化、神经、泌尿、血液、心血管、运动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6%,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等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时运用预警和循证干预措施可以增加治疗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 陈玉华魏燕张爱梅丁彩云蒋芙蓉谢娟
- 关键词:预警支原体肺炎儿童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球蛋白及CD23变化的临床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急性期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实验分成3组,即MPP轻症组(22例)、重症组(18例)、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23的表达,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PP轻症组和重症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23的表达、IgM水平显著增高(P<0.01)。重症组外周血CD23的表达及血清IgA、IgG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P<0.01或<0.05),而重症组的血清IgM水平与轻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MP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23的表达及血清IgM含量显著升高,重症MPP患儿IgA、IgG也显著升高。MPP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失调。
- 魏燕朱国际洪菲储晓彬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CD23免疫球蛋白
-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1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流行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180例,分别行利巴韦林10mg.kg-1.d-1静滴抗病毒治疗;青霉素或头孢类抗感染;甘露醇0.5~1g.kg-1.d-1,每4~8h 1次降颅压;甲泼尼龙20mg.kg-1.d-1激素治疗,分2~5天静注免疫球蛋白2g.kg-1;神经节苷酯20mg.kg-1.d-1静滴,果糖二磷酸钠100mg.kg-1.d-1降心肌酶;酚妥拉明降压;美能、阿拓莫兰保肝治疗。结果:所有患儿均达到临床治愈,肺出血1例予机械通气、抗休克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住院天数7~20天,平均住院11.2天,出院时或出院后4周内随访,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结论:早诊断、早期发现重症迹象,干预重症病例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 路燕魏燕徐明宋磊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利巴韦林儿童
- 危重新生儿血钙浓度与多器官损害关系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血钙浓度与多器官损害关系。方法 :测定 15 0例危重足月新生儿血钙浓度以及 48例无脏器损害的轻症足月新生儿血钙浓度。结果 :有器官损害的危重新生儿组较无器官损害的轻症对照组血钙浓度明显降低。多器官损害组血钙水平较单器官损害组显著降低。结论 :危重新生儿常伴有低钙血症 ,血钙降低程度与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患儿血钙水平 ,可用以估计病情 。
- 魏燕汪明
- 关键词:新生儿血钙多器官损害危重新生儿新生儿疾病
- 培菲康佐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72例疗效观察被引量:8
- 1999年
- 选择腹泻流行期间急性腹泻婴幼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 R V- Ag( Ig M) 阳性144 例,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培菲康口服。结果总有效率91 .9 % ,显著高于对照组(82 .4 % )(x2 = 12 .15 , P< 0 .01) 。说明加用培菲康口服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好。
- 朱国际魏燕储晓彬汪明
-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辅助疗法
- 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膜脑炎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膜脑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膜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组50例(甲基强的松龙1~2mg/kg/d.静脉滴注,连用3~5d)和大剂量组50例(甲基强的松龙10~20mg/kg/d,静脉滴注,连用3d,再根据病情减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生命体征和血糖值.结果 两组患儿在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剂量组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血糖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膜脑炎相比小剂量法未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大剂量应用可增加患儿药物不良反应.
- 魏燕路燕徐明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毒性脑膜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