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寿艳
-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廊坊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改变,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方法:测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组)100例,与正常对照者(NC组)92例的IMT及血清CRP。结果:MHD组和NC组IMT分别为(1.15±0.18)mm和(0.74±0.21)mm;血清CRP分别为(18.70±9.32)mg/L和(0.75±0.31)mg/L。维持性血液透析组血清CRP及IM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表明IMT与CRP呈正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IMT较对照组为厚,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CRP加重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缩短患者生存期。
- 高寿艳陈秋月刘娜娜岳英丽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清C反应蛋白
-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陈秋月李玉玲岳英丽蔡红丽高寿艳
- 关键词: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 血液灌流抢救急性重症中毒100例的临床观察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抢救急性重症药物、毒物中毒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HP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救治100例急性重症中毒的结果,进行疗效判断及总结。结果 100例患者中15例死亡,灌流存活率85%。结论①血液灌流是抢救急性重症药物、毒物中毒的有效手段,治愈率高,操作简单易行,在基层医院能广泛开展。②其治愈成功率与接受灌流的时间早晚、患者的基础状态、中毒剂量、中毒毒物的理化特性等因素相关。
- 高寿艳陈秋月蔡红丽
- 关键词:血液灌流重症
- 羟苯磺酸钙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疗效观察
- 高寿艳陈秋月李坤蔡红丽
- 该研究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0例,重点研究羟苯磺酸钙对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治疗作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实验开始、4周、8周、12周分别检测患者血清CRP、白蛋白水平、IM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严格...
- 关键词:
- 关键词:羟苯磺酸钙血液透析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 羟苯磺酸钙治疗血液透析微炎症状态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通过观察羟苯磺酸钙(多贝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探讨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作用。方法将廊坊市人民医院肾内科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基础上,实验组口服羟苯磺酸钙(多贝斯)0.5,3次/d;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舒降之)20 mg 1次/每晚,随访12周。分别在实验开始、4周、8周、12周检测患者血清CRP、白蛋白I、MT。结果和实验开始时相比,实验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CRPI、MT均明显降低,白蛋白显著升高(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明显(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苯磺酸钙可明显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RP及IMT,显著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微炎症及营养状态,且随时间的延长作用越明显,临床疗效与辛伐他汀相似。
- 高寿艳陈秋月李坤蔡红丽李玉伶岳英丽
- 乙酰半胱氨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NAC)200 mg,每日3次,疗程共6个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C-IMT。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血清Hcy、hs-CRP、LDL-C水平及C-IMT厚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降低(P<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cy、LDL-C及Hcy是C-IM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AC能够降低MHD患者C-IMT水平,减轻患者的微炎症反应,对动脉硬化具有预防作用。
- 高寿艳陈秋月刘娜娜岳英丽
- 关键词:乙酰半胱氨酸维持性血液透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自发性胆固醇结晶栓塞症1例被引量:1
- 2011年
- 病历资料
患者,男,62岁,主因间断水肿、喘憋、发现血肌酐升高3周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周(2010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朝轻暮重,时有喘憋,伴乏力,食欲下降,双下肢时有酸痛感,行走时加重,自觉尿中泡沫增多,尿呈茶色,尿量有所减少,每日800~1000ml,
- 高寿艳岳英丽李玉伶
- 关键词:胆固醇结晶栓塞症双下肢水肿血肌酐升高病历资料食欲下降
- 咽痛、皮损、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肾损害
- 2006年
- 病例资料
患者男,34岁。因咽痛4个月,皮疹2个月,发热1个月,血尿、浮肿15d于2004年9月4日入院。患者入院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咽痛,反复就诊于多家医院被诊断为“扁桃体炎”,先后应用多种抗生素、中药及针灸治疗无效。于入院2个月前发现双下肢、躯干部皮疹,皮疹外观呈紫红色斑块状,烧灼样疼痛,有触痛。曾疑诊为荨麻疹和药疹,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无效。入院1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在38.0℃左右,伴乏力、周身不适、鼻塞、流脓涕,时有少量鼻出血、咳嗽及咯少量黄痰,大便呈黑色,反复给予多种抗炎药物及抗感冒药物治疗无效。入院2周前尿液呈浓茶色,量减少,逐渐出现浮肿;皮疹增多,原皮损加重,表面出现破溃、渗液。以“血尿、蛋白尿原因待查,系统性红斑狼疮?”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约10kg,无关节疼痛、口腔溃疡、脱发、光过敏,无意识障碍。
- 阮彩霞陈秋月高寿艳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咽痛发热皮损肾损害外用药物治疗
-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RP与营养状态及感染的相关性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营养状态及感染的相关关系。方法: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将2013年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238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感染组(118例)和非感染组(120例),对两组患者的血清CRP、营养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CRP水平与营养状态及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的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清CRP水平高于非感染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血清CRP与BMI、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呈负相关关系(r=-0.81、-0.93、-0.85、-0.7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呈负相关关系(r=-0.76,P<0.05),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呈正相关关系(r=0.89,P<0.05)。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可作为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及感染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高寿艳陈秋月刘娜娜岳英丽窦晓丽
- 关键词: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清CRP营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