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守田

作品数:11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小麦
  • 5篇土壤
  • 3篇冬小麦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利用效率
  • 3篇麦田
  • 2篇氮肥
  • 2篇深耕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土壤碳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菌株
  • 2篇耕作
  • 2篇
  • 1篇氮肥基追比
  • 1篇氮肥基追比例

机构

  • 11篇河南师范大学
  • 8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马守田
  • 8篇邵云
  • 7篇马守臣
  • 3篇张紧紧
  • 3篇胡永娟
  • 3篇李春喜
  • 2篇张合兵
  • 2篇陈惠婷
  • 2篇李学梅
  • 2篇王文斐
  • 1篇王多多
  • 1篇张黛静
  • 1篇刘小飞
  • 1篇杨慎骄
  • 1篇孙景生
  • 1篇齐付国
  • 1篇王新闯
  • 1篇王锐
  • 1篇王海磊
  • 1篇杨明达

传媒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农学学报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4种氮肥处理,分别为CK(基肥∶追肥=10∶0)、N1(基追比为7∶3)、N2(基追比为5∶5)和N3(基追比为3∶7)。结果表明,合理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有效茎数和分蘖成穂率,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叶面积,从而改善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增加基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千粒重;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加,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追氮比例不利于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N1处理冬小麦群体结构较好,耗水量最少,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较高,为最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
杨明达马守臣杨慎骄李春喜张素瑜马守田王多多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基追比例水分利用效率
农田土壤中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的研究
[目的]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解决农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和改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铬(Cr)是生物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元素,本试验从受污染土壤中筛选出抗铬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对Cr的吸附特性...
胡永娟张紧紧韩宗梁马守田邵云
不同耕作措施对采煤沉陷区坡耕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采煤沉陷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田间试验,以平作为对照(CK),研究平作+残茬覆盖(T1)、横坡垄作(T2)和横坡垄作+残茬覆盖(T3)对坡耕地夏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苗期到拔节期,残茬覆盖明显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2 个残茬覆盖处理(T1 和T3)0~100 cm 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CK(P〈0. 05);到拔节期时,T1 和T3 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CK 提高9. 64%和9. 74%.玉米拔节后降雨增多,与CK 相比,T1、T2 和T3 处理地表径流减少,坡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T1、T2 和T3 处理还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P〈0. 05),其中T3 处理保水保肥和增产效果最好,其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CK 提高16. 59%、31. 20%、16. 55%和16. 59%.通过横坡垄作并附以秸杆覆盖是适用于采煤沉陷区坡耕地的有效农耕措施.
马守臣张合兵马守田李春喜邵云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坡耕地残茬覆盖
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4年
为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效果,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J)、过腹即牛粪还田(F)和发酵后沼液还田(Z)后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量(即相对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0~20和20~60cm土层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增量均分别以越冬期和拔节期最高。在越冬期,F和Z处理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加,J处理土壤氮含量与不还田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20cm土层以及F和J处理2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在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越冬期和拔节期,F和Z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J处理显著降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均显著增加,以J处理最高。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产量,其中Z处理增产23.0%。因此,三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沼液还田综合效应最好。
邵云马守田李学梅马守臣冯荣成陈惠婷王文斐郝真真
关键词:小麦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深耕条件下不同培肥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深耕条件下不同培肥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寻求高产条件下减少氮素损失、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提高水、氮利用率的途径,从而实现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良性循环...
马守田邵云马守臣李春喜姜丽娜张黛静马建辉
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r3+、Cr6+,经过长时间驯化,从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对Cr具有较高抗性的菌株(A和B),对其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了其最佳生长条件及对Cr3+的生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菌株A和B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菌株A和B的最适生长pH值均为7,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佳装液量为80~100 mL(250 mL摇瓶)。在培养时间一定时,随着Cr3+浓度的增加,菌株对Cr3+的吸附率减少,而生物吸附量则逐渐增大;在Cr3+浓度一定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体对Cr3+的吸附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生物吸附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Cr3+浓度为100 mg/L时,菌株A和B对Cr3+的吸附率达到最大,分别为51.47%和46.36%。
胡永娟李学梅王海磊邵云张紧紧韩宗梁马守田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矿井废水灌溉对小麦生理特性及重金属积累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以井水灌溉为对照(CK),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矿井废水灌溉对小麦生理特性和重金属积累的影响.设置了3个矿区废水灌溉处理:洗煤废水(T1)、经沉淀处理的洗煤废水(T2)和煤矸石淋溶水(T3),于返青期开始进行矿区废水灌溉处理.结果表明:矿井废水灌溉处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到开花期时,T1、T2和T3处理小麦的单茎质量和叶面积、根系活力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T3处理小麦株高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显著降低(P<0.05);T1、T2和T3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下降15.4%、9.8%和17.8%.此外,矿井废水灌溉处理小麦籽粒中Cr、Pb、Cu和Zn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矿井废水灌溉导致重金属在小麦籽粒中积累.
马守臣马守田邵云姜丽娜李春喜
关键词:矿井废水灌溉生理特性冬小麦重金属
棉花甜瓜间作棵间蒸发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建立高效节水的间作种植模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水平下棉花间作甜瓜的棵间蒸发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高土壤水分处理的日均棵间蒸发量和总棵间蒸发量都明显大于其他处理;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总耗水量明显增加;作物的日均棵间蒸发量与0~30cm的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棉花甜瓜间作全生育期的棵间蒸发量、耗水量随土壤水分的提高而增加,但WUE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总的来看,保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IM)可以在不影响总体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齐付国刘小飞孙景生马守田
关键词:间作棉花甜瓜棵间蒸发水分利用效率
深耕和施用有机肥对麦田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探讨深耕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的培肥效应,在5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深耕( DCK)、深耕+有机肥(DOF)、浅耕(SCK)、浅耕+有机肥(SOF)4个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含水量、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条件下,深耕处理0~40 cm土层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浅耕,但细菌数量仅在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浅耕。增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微生物数量,在0~20 cm土层,DOF处理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DCK增加了180.6%,53.6%,19.8%,SOF处理分别比SCK处理增加了8.0%,14.2%,36.9%。与浅耕相比,深耕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含水量。在深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脲酶活性和土壤含水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DOF处理脲酶活性分别比DCK处理提高11.9%和54.3%,DOF处理含水量分别比DCK处理提高了4.67%和4.49%。深耕有助于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而浅耕有助于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施用有机肥可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在0~20 cm土层,SOF处理全氮、全磷含量比SCK处理增加了36.24%,5.54%,DOF处理比DCK处理增加了8.98%,37.72%。可见,深耕+有机肥对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效果。
马守臣张紧紧冯荣成邵云胡永娟马守田王文斐
关键词:耕作有机肥土壤酶活养分
重金属污染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及在煤矿区农田污染中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为科学评价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本研究在分别进行土壤和作物污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同时反映农田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并对焦作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科学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矿井水污灌农田(F1样地)和煤矸石污染农田(F2样地)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239.60和178.42,达到中等水平,在矿区公路侧农田(F3样地)土壤达到轻微生态风险水平。根据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籽粒中重金属风险进行评价,F1、F2和F3三个样地小麦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均达到重度污染水平。采用土壤-植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对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风险评价,F1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48.4,达到重度污染水平、F2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54.4,达到中度污染水平、F3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76.8,为轻度污染水平。
张合兵马守臣王锐马守田王新闯邵云
关键词: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冬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