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宁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骨折
  • 2篇切口
  • 2篇取出术
  • 2篇缺损
  • 2篇下肢
  • 2篇下肢骨折
  • 2篇疗效
  • 2篇内固定
  • 2篇接骨
  • 2篇接骨板
  • 2篇节段
  • 2篇节段性
  • 2篇节段性骨缺损
  • 2篇基因
  • 2篇跟骨
  • 2篇跟骨骨折
  • 2篇骨板
  • 2篇骨缺损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机构

  • 10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江苏大学

作者

  • 10篇陈海宁
  • 6篇孙太存
  • 4篇刘永明
  • 4篇崔学文
  • 4篇徐晓峰
  • 3篇田进
  • 3篇鲁彪
  • 3篇江红卫
  • 3篇陈琛
  • 2篇刘自文
  • 1篇张志坚
  • 1篇曹兴兵
  • 1篇张军
  • 1篇陈亮
  • 1篇陈亮
  • 1篇徐剑鸥
  • 1篇张雪松
  • 1篇赵镒汶
  • 1篇何伟
  • 1篇赵益文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安徽卫生职业...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监测心肌梗死三项及B型钠尿肽的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研究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监测心梗三项指标即肌钙蛋白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B型钠尿肽(BNP)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随机选取9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检查排除心梗、心衰,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4 h内心梗三项及BNP变化,研究髋部手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95例患者围术期心梗三项及BNP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监测心梗三项及BNP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张军何伟徐剑鸥江红卫刘永明陈海宁
关键词:髋部骨折B型钠尿肽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技术要点及效果评价
2017年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中分段切口定位及接骨板取出的技术要点,评价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9采用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等距法体表定位,小切口取出固定螺钉,以轴向松动法取出接骨板。结果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42 min。术中定位准确率95%(92%~100%),平均误差2(0~4)mm。切口数2~6个,切口总长度均较原切口缩短,平均为原切口长度的46%(32%~57%)。术中出血15~80 ml,平均41.6 ml。术中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皮肤坏死等。35例均随访8~12个月,患者无疼痛、麻木等不适,无手术部位再骨折。结论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能最大限度缩短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孙太存鲁彪刘永明陈海宁田进
关键词:下肢骨折微创接骨板
新型Zero-P与cage钛板椎间融合器修复颈椎病:早期稳定性对比被引量:16
2016年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修复颈椎病效果显著,但有颈椎不稳、融合率低等缺点,cage钛板融合器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但仍有颈前异物感、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一种新型兼有支撑、固定节段椎体的一体式椎间融合器Zero-P广泛在临床应用。目的:观察使用新型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修复颈椎病的早期稳定性,并与cage钛板椎间融合器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31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数据,根据使用的融合器分为2组,Zero-P融合器组15例,cage钛板组16例。分别记录并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邻近关节的退变率。结果与结论:1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2Zero-P融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cage钛板组(P<0.05);32组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Zero-P融合器组与cage钛板组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恢复率相似(81%,81%,P>0.05);4Zero-P融合器组1例(7%)有轻度吞咽困难,cage钛板组7例(44%)有吞咽困难症状,两组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7);两组之间邻近关节退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8);5结果提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过程中,新型Zero-P融合器及cage钛板都是修复颈椎病的有效方式,但Zero-P融合器吞咽困难发生率更低,稳定性更好。
许艺荠张雪松孙太存荆丹峰陈海宁崔学文
关键词:颈椎病
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及靶基因的探索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①观察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影响。②探求双膦酸盐类药物影响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靶基因。方法取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加入空白对照组(N组),余下40只药物干预组(D组)、模型组(M组)。D组、M组予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N组予行假手术。首次造模成功后饲养3个月,然后3组均建立节段性骨缺损模型。药物组每周给予依替膦酸二钠(4.0 mg/kg)肌注1次;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周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肌注1次。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第2、4、6、8周建立4个观察时间点,分别观察:①骨缺损断端影像学(DR)表现;②骨缺损区组织学改变③骨缺损区域骨痂中OPG的基因表达。结果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DR表现及组织学改变示:N组最好,M组最差,D组愈合介于两者之间并偏向于N组。OPG基因的表达随时间变化而增加,各组趋势与上述改变基本一致。结论依替膦酸二钠作为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代表对骨质疏松症大鼠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有促进作用,OPG基因可能是其作用位点。
徐晓峰陈海宁陈琛陈亮赵镒汶刘自文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节段性骨缺损依替膦酸二钠OPG
经跗骨窦小切口在跟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19年
目的探究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在跟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三科收治80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2~53岁,平均36.5岁。对照组行外侧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5~51岁,平均38.2岁。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Maryfand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两组术后即刻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中部宽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6.6±1.8)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1.7)d;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术后1年随访,观察组Maryfand评分为(90.4±5.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9)分;观察组优良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即刻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中部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治疗跟骨骨折,术中对患者损伤较小,手术效果较好,减少了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陈海宁崔学文江红卫孙太存刘永明田进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
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边缘区域骨保护素基因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目前国内的报道仅对正常骨质情况下骨缺损的愈合原理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研究,对骨质疏松情况下发生骨缺损的愈合原理及可能采取的方案几乎空白。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中骨保护素在缺损边缘区域的表达情况。方法:SD大鼠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后于取材前8周,4周,2周,1周,3d建立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同一天处死大鼠,对股骨节段性骨缺损边缘区域行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染色,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骨保护素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在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修复过程的不同时间,碱性磷酸酶和骨保护素的表达量皆呈先增多后降低的趋势,说明碱性磷酸酶和骨保护素的表达量与骨修复呈正相关,是骨质疏松性节段性骨缺损修复的重要因素。
徐晓峰陈海宁陈琛赵益文刘自文
关键词:节段性骨缺损骨质疏松症骨保护素基因表达碱性磷酸酶染色
撬拨复位经皮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经皮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40)以及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内固定术处理,研究组患者采取撬拨复位经皮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Bohler角、Cissane角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撬拨复位经皮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较常规内固定术具有一定优势。
陈海宁崔学文孙太存江红卫
关键词: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技术要点及效果评价
孙太存鲁彪刘永明陈海宁田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载体上的成骨
2013年
背景:将生长因子复合到支架上构建复合材料可同时具备骨诱导和骨传导作用。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复合载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的影响。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2代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3组培养:实验组将细胞悬液滴加到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复合材料表面,对照组在细胞悬液中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结果与结论:3组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实验组细胞数量最多,明显多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培养不同时间点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体外实验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复合载体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徐晓峰陈琛陈海宁陈亮张志坚
关键词:生物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2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层叠斜面缝合法修复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早期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改良方法,初步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3月—2015年9月,采用层叠斜面缝合法手术修复8例(8侧)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58岁,平均39.3岁。为运动中损伤,局部无直接暴力。提踵试验及Thompson试验均呈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或MRI检查确定跟腱完全断裂,断端距跟骨止点2~5 cm,平均3.3 cm。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12 d,平均4.1 d。采用后正中偏内侧纵向切口暴露,将跟腱断端在冠状面上分3层,断端梳理成条带状,交错层叠,跟腱纤维斜面侧侧缝合。术后踝关节跖屈保护位外固定,早期开始康复锻炼。结果手术时间70~135 min,平均99 min;术中出血量5~30 mL,平均15.6 mL。除1例拆线后切口部分裂开,经换药愈合外,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0个月,平均30.5个月。无腓肠神经损伤、局部疼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至跟腱断裂前运动水平,行走正常,提踵有力,未发生跟腱再断裂。与健侧对比,踝关节活动度背伸减少0~6°,平均3°;跖屈减少1~5°,平均2°。末次随访时按照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7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层叠斜面缝合法操作简便,无需特殊器械,可提供早期康复锻炼的抗拉强度,患者恢复快,早期疗效较好。
孙太存鲁彪曹兴兵陈海宁徐晓峰崔学文
关键词:闭合性跟腱断裂早期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