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增辉
- 作品数:24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 钱增辉汤可刘爱华
- 关键词: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虚拟现实
- 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方向远外侧入路手术路径的虚拟现实解剖研究比较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远外侧入路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不同方向的微创手术路径对相关解剖结构显露的影响。方法对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Fx3.0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3D解剖模型。在模型的颅后窝中选取颈静脉结节前缘为标志点,分别做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个方向的、直径1cm的圆柱体模拟远外侧入路微创手术路径,观察路径中的解剖结构、测量其体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中均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颅底骨质、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均不包含脑干、小脑、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经枕髁方向路径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经颈静脉突方向手术路径包含部分颈内静脉和颈静脉球。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体积[(3236.20±228.01)mm3vs(3306.00±248.23)mm3]及路径中舌下神经的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枕髁方向路径中包含的骨性结构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大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而包含的静脉的体积小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24、56.526、140.580,P值均〈0.01)。结论远外侧入路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均有效显露舌下神经。经枕髁方向有助于显露小脑前下动脉;经颈静脉突方向有助于避开后组颅神经,但存在损伤颅内静脉的风险。
- 钱增辉汤可刘爱华
- 关键词:神经导航微创性
-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介入中心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连续收治的35例(37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的儿童颅内动脉瘤患者(≤18岁)的临床资料,对35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式和即刻栓塞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35例患者均行血管内治疗.37个动脉瘤中,13个(35%)行单纯弹簧圈治疗,8个(22%)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3个(8%)行单纯支架治疗,1个(3%)行球囊辅助治疗,6个(16%)行单纯载瘤动脉闭塞治疗,6个(16%)行载瘤动脉闭塞加弹簧圈治疗.结果 35例中,男30例(86%),女5例(14%)(男∶女=6∶1);前循环动脉动脉瘤15个(41%),后循环动脉动脉瘤22个(59%)(前循环∶后循环=1.00∶1.47);大动脉瘤(直径10~25 mm) 15个(41%),巨大动脉瘤(直径>25 mm)7个(19%);复杂动脉瘤29个(78%),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34%).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情况,Raymond分级Ⅰ级24个(65%),Ⅱ级8个(22%),Ⅲ级5个(13%).术后随访3 ~32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和影像学检查评估预后.血管内治疗后造影随访30例,复发4例(13%).临床随访32例,GOS恢复良好20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儿童颅内动脉瘤男性多发,好发于后循环,大型及巨大型、创伤性、夹层、梭形及不规则形等复杂动脉瘤多见,血管内治疗效果和预后良好.
- 康慧斌纪文军钱增辉温小龙吴京李佑祥杨新健姜除寒吴中学刘爱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儿童血管内治疗预后
- 机器学习结合影像组学特征鉴别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41例经病理证实的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n=140)和验证组(n=101)。使用MRIcron软件在训练组患者术前T1增强影像上勾勒肿瘤边界,运用Matlab软件提取肿瘤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建立胶质瘤鉴别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对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的预测效果。结果241例胶质瘤患者中,经病理证实为间变性胶质细胞瘤101例、胶质母细胞瘤140例。训练组和验证组中,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患者的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患者的性别分布,肿瘤位置,肿瘤坏死、水肿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tlab软件共提取431个影像组学特征,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11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SVM分类器建立的模型预测训练组患者胶质瘤类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预测验证组患者胶质瘤类型的AUC为0.875。结论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可有效鉴别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
- 王策钱增辉蔡泽豪康庄陈宝师
-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5年
-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加以探究。
- 徐文娟康慧斌纪文军钱增辉温小龙李佑祥姜除寒吴中学刘爱华
- 关键词:超声
- 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化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解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e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2.13)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168.00±12.90)mm3、(26.43±1.71)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411.00±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 钱增辉梁径山汤可李一鸣刘爱华
- 关键词:乙状窦前入路虚拟现实颅底
-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 钱增辉胡杰辛宇汤可
- 关键词:远外侧入路枕骨大孔
- 硬脑膜动静脉瘘并颅内出血的临床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1996至2006年144例DAVF住院病人的性别、年龄、瘘口流速、血供来源、病变部位以及静脉引流方式对颅内出血的影响。结果DAVF颅内出血的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病变部位、静脉引流方式对颅内出血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VF颅内出血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静脉引流方式对颅内出血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引流方式是DAVF颅内出血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性别和病变部位对评估DAVF颅内出血风险有一定的意义。
- 刘爱华彭汤明贾建文杨新健姜除寒钱增辉吴京吴中学李佑祥
- 关键词:动静脉瘘颅内出血
- 结核性脑积水诊治现况及进展被引量:7
- 2014年
- 结核性脑积水伴随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现阶段在神经外科治疗方面依然存在许多挑战和争议,难点主要围绕治疗方式以及时机的选择.尤其在分流管材料学进步,内镜技术发展,影像学采集相关信息日趋丰富的背景下,采取最为合适的治疗手段,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对于改善结核性脑积水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钱增辉刘爱华汤可
-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脑积水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一氧化氮合酶与脑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脑动脉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脑动脉瘤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2009至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北京天坛医院脑动脉瘤患者经手术切除的标本,共12例作为试验组,取10例颞叶癫痫患者经手术切除的颞叶皮层动脉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明胶酶谱法测定标本MMP2和9的活性,化学比色法测定标本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及iNOS的活性.结果 试验组MMP2和9的比活分别为(199 598±125 288)灰度面积·mg-1·L-1、(719 253±376 519)灰度面积·mg-1·L-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TNOS和iNOS活力分别为(23.6±6.6)U/mg蛋白,(11.4±2.6) U/mg蛋白,TNOS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NOS的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活力在TNOS活力中所占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2、MMP9、iNOS与脑动脉瘤的形成密切相关.
- 吴日乐许孝飞刘爱华李文辉彭汤明钱增辉吴京康慧斌吴中学
- 关键词: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