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
- 作品数:8 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冀东秦家峪中元古界高于庄组锰矿成因:来自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制约被引量:8
- 2022年
- 冀东秦家峪锰矿赋存于中元古界蓟县系高于庄组二段底部含锰岩系内,其成因尚不明确.以秦家峪锰矿ZK58-2钻孔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高于庄组锰矿的锰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对成矿的贡献.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原生矿带中含锰矿物主要为菱锰矿、铁镁菱锰矿、钙菱锰矿、锰方解石等含锰碳酸盐矿物.主量元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底板样品,锰矿层样品(Mn>8%)的TiO_(2)、SiO_(2)、Al_(2)O_(3)、K_(2)O、Na_(2)O含量较低,Mn含量与Al_(2)O_(3)呈负相关.锰矿层样品和底板样品微量元素相对于上地壳(UCC)未表现出特别富集的特征,富集系数显示仅Th、U轻微富集.Th/U及自生Th/U比值具有相似的地层变化趋势,与较低的Fe/Mn比值共同指示沉积水体以次氧化环境为主.UCC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平坦,不存在显著的Ce异常(Ce/Ce*=1.00±0.02,n=39),具有较低的Y/Ho比值.初始^(87)Sr/^(86)Sr比值介于0.713383~0.725378之间,平均值为0.720180,与Al_(2)O_(3)含量呈负相关.秦家峪锰矿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高于庄组含锰岩系的锰质来源于热液与陆源风化双重输入,其与裂谷盆地演化、古海洋氧化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着高于庄组锰矿的形成.
- 靳松马鹏飞郭华余文超许灵通林茜
- 关键词:高于庄组锰矿古环境地球化学
-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生境型及古环境被引量:9
- 2010年
-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类型的微生物岩,主要包括柱状叠层石、层纹状叠层石、核形石、纹理石以及凝块石,它们各自不同的宏体和微观构造特征代表了不同的水体深度和环境水动力条件。通过野外实测观察、室内偏光显微镜下254块岩石薄片的微相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的分析测定,研究了整个高于庄组沉积时期菌藻类生物的演化过程。在综合考虑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碎屑的含量、颗粒的保存状态以及微生物岩的宏体和微观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整个高于庄组划分为18个生境型,沉积相带演化从潮上带至内陆架的上部。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地层序列中菌藻类生物含量的变化以及碳同位素的迁移规律清楚地记录了高于庄组沉积时期大规模的海进—海退的旋回沉积过程以及短期内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化。通过分析生境型在地层剖面的分布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今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以及更有效地进行烃源岩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 郭华杜远生黄俊华杨江海黄虎陈玉周瑶
- 关键词:微生物岩生境型碳同位素古环境高于庄组
- 秭归盆地峡口剖面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古气候演化的地球化学记录被引量:6
- 2018年
- 通过对秭归盆地峡口剖面千佛崖组细碎屑岩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恢复了区域内中侏罗世早期古气候的演化历程。结果显示:样品的化学风化指数(CIA)校正值的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在千佛崖组底部和中上部其平均值分别为82和64,微量元素风化指标Rb/Sr和古气候指标Sr/Cu(2.3,7.9)和C值(1.13,0.52)也有相同的反映,这指示了沉积物源区发生过由古气候转变导致的化学风化强度的减弱。利用P元素含量与Fe/Mn的变化特征,重建了区域古温度和古湿度的演化趋势。多元地球化学指标综合指示了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温暖、潮湿气候类型,而在中侏罗世中晚期区域内的干热化事件,使得气候转变为温暖、干旱的半潮湿气候类型,随着干热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最终气候过渡为干旱、炎热的半干旱气候类型,这与前人基于古植物研究得出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相吻合,为盆地内中侏罗世早期古气候演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和参考。
- 戴贤铎杜远生马千里马千里
- 关键词:古气候早中侏罗世地球化学秭归盆地
- 超大陆裂解与中国大规模成锰作用的耦合关系探讨被引量:2
- 2023年
- 中国沉积型菱锰矿赋存时代跨度大,分布广泛。成矿时代集中于中元古代蓟县纪,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沉积型菱锰矿分布于伸展背景下的裂谷型盆地区,包括华北中元古代燕辽坳拉槽,华南南华纪—奥陶纪南华裂谷、南华纪扬子北部陆内裂谷、震旦纪—寒武纪扬子北部大陆边缘裂谷、晚古生代—三叠纪右江盆地和湘桂拗拉槽、扬子西部(水城—遵义)陆内裂陷槽和扬子西北缘裂陷槽。菱锰矿的锰质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热液,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的较深水的浅裂谷环境。裂谷型盆地形成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罗迪尼亚超大陆、冈瓦纳大陆的裂解期。沉积型菱锰矿的发育与超大陆裂解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
- 杜远生余文超周琦郭华靳松刘志臣黄恒刘海王萍齐靓徐源许灵通王宇航王翰文
- 关键词:超大陆裂解
- Rodinia超大陆裂解、Sturtian冰期事件和扬子地块东南缘大规模锰成矿作用被引量:54
- 2015年
- 扬子地块东南缘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沉积型锰矿的重要富集区,南华纪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的裂谷盆地、Sturtian冰期-间冰期的气候事件具有密切关系。南华纪裂谷盆地呈北东东向展布,可分为地垒、地堑和次级地垒、地堑,锰矿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的地堑区的次级地堑中。Sturtian冰期之后,冰后期经历了小冰期和小间冰期的气候波动,锰矿受这种气候波动影响,推测小冰期的富氧的寒冷海水受温度-密度环流影响进入海底,促使原生氧化锰矿的形成,之后准同生交代形成菱锰矿。冰期(或小冰期)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在冰后期(小间冰期)的泄漏促使了菱锰矿的形成。因此华南扬子地块东南缘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受原型裂谷盆地和冰期-冰后期气候波动的双重影响。
- 杜远生周琦余文超王萍袁良军齐靓郭华徐源
- 关键词:扬子陆块锰矿裂谷盆地RODINIA超大陆
- 黔东南华纪铁丝坳期-大塘坡期古气候的演变:来自CIA的证据被引量:30
- 2015年
- 新元古代晚期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目前可区分出至少2个全球性冰期事件。黔东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存在上下2个具有明显冰碛岩特征的地层:下部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与上部的南沱组,可分别与720 Ma的Sturtian冰期、650 Ma的Marinoan冰期事件相对应,而铁丝坳组与南沱组之间的大塘坡组则代表了间冰期的沉积。通过对铜仁松桃2口钻孔岩心铁丝坳组-大塘坡组样品主量元素的研究,探讨了Sturtian冰期晚期至其冰后期的古气候演变过程,结合化学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发现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回暖并非是突然出现,而是在主冰期结束之后尚存在短暂的小冰期。由下至上,钻孔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从Sturtian冰期末铁丝坳组顶部的51升至大塘坡组底部的60。大塘坡组底部CIA值波动较大,在52~68之间呈锯齿状震荡上升,代表古气候环境所发生的动荡变化,结合在大塘坡组底部所发现的组内冰碛岩层位,指示存在着短暂的寒冷事件。大塘坡组一段黑色炭质页岩的CIA值稳定在66左右,反映气候稳定在相对温暖的状态;大塘坡组二、三段粉砂质页岩CIA指数平均值为67,向上CIA值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能与Marinoan冰期启动所导致的气候转冷有关。通过A-CN-K三角图解判断沉积气候环境的稳定性与源岩成分,进一步证明了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不稳定,以及间冰期稳定的温暖气候。冰期-间冰期波动的古气候演化可能与"大塘坡"型锰矿的成矿作用相关。
- 齐靓余文超杜远生周琦郭华王佳武王萍徐源
- 关键词:古气候化学蚀变指数黔东
- 右江盆地北缘上二叠统碎屑岩和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2
- 2012年
- 右江盆地北缘紫云、天峨和九圩区域上属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分区外带或分带范围以外,该地区上二叠统发育一套碎屑岩夹硅质岩和灰岩为主的盆地相沉积.对研究区碎屑岩和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上二叠统中下部碎屑岩和硅质岩具有较低的Al2O3/TiO2值(1.67~14.42)和较高的Eu/Eu*值(0.57~1.10),Nb、Ta和Ti无明显负异常,其形成与盆地西北部的峨眉山高Ti玄武岩风化剥蚀有关.上二叠统顶部凝灰岩和凝灰质硅质岩具有较高的Al2O3/TiO2值(22.78~144.25)和较低的Eu/Eu*值(0.24~0.57),Zr/Hf值为25.06~36.10,(La/Yb)N值为3.49~11.56,Nb、Ta和Ti明显负异常,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上研究表明,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北缘为紧邻扬子板块的深水盆地,到晚二叠世末期,该盆地南缘进入活动大陆边缘阶段.
- 黄虎杨江海杜远生黄志强黄宏伟郭华
- 关键词:右江盆地上二叠统碎屑岩硅质岩地球化学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 吉林四平山门银矿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及研究意义
- 1997年
- 本文通过山门银矿区小型构造的研究,将本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划分为三期,即侏罗纪(J),白垩纪(K)、老第三纪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W-SE向,NNE-SSW向和EW向。估算出侏罗纪差应力值106.1MPa,白垩纪差应力值101.7Mpa。利用白垩纪构造应力场数学模拟成果,结合物、化探资料。
- 冯明冯明郭华
- 关键词:银矿床构造应力场中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