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善华 作品数:51 被引量:239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铁蛋白临床价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16年 铁蛋白被临床医师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监测及治疗之中。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具有很高特异性;低铁蛋白血症与儿童及老年患者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铁蛋白在慢性肾病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噬血淋巴细胞组织增生症中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在这些疾病的诊断、监测中有独特临床价值;慢性肝病患者的铁蛋白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铁蛋白不仅是恶性肿瘤的血清标志物,亦为其治疗恶性肿瘤的绝佳纳米级载体;高血清铁蛋白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疾病状态紧密相关。为了全面了解铁蛋白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笔者拟就铁蛋白在临床中的应用价进行综述。 陈晨 邹善华关键词:疾病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表达VEGF受体的研究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了解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VEGF、b-FGF、KDR、Flt-1基因表达,探讨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16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粒系细胞VEGF、b-FGF、KDR、Flt-1基因表达,以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VEGF和b-FGF基因高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KDR基因基本不表达,Flt-1明显表达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虽然KDR和Flt-1的表达意义不大,但VEGF和b-FGF基因高表达。证实了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增加,可能存在自分泌途径。 李锋 陈朴 邹善华关键词: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 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14年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B,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密切相关,前期研究发现在接受联合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中,HBsAg阳性者生存较差,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证实。本研究通过分析HBV感染对DLBCL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为阐明这一机制寻找细胞免疫方面的证据。方法:2004年3月—2013年6月共294例住院初治的DLBCL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四色流式分析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计数及CD4+/CD8+细胞比例,比较HBsAg阳性及阴性的DLBCL患者发病时、化疗后2~4个月、化疗后4~6个月及化疗后6~12个月上述参数的时序改变及2组间的差异。结果:与HBsAg阴性患者相比,HBsAg阳性DLBCL患者化疗前各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4+细胞计数在化疗后2~4个月显著低于HBsAg阴性患者;HBsAg阳性患者CD4+/CD8+比例降低,在化疗后4~12个月显著低于HBsAg阴性患者。结论:合并HBV感染对DLBCL患者化疗前细胞免疫状态无明显影响;HBsAg阳性的DLBCL患者化疗后出现更为明显和持续的细胞免疫抑制。 魏征 程韵枫 王志梅 邹善华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细胞免疫 化疗 坏疽性脓皮病合并骨髓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2014年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gangrenosum,PG)是一种罕见的非感染性破坏性、坏死性单发或多发皮肤溃疡,50%~70%的PG患者合并系统性疾病,因而增加了PG诊断及治疗的难度。PG患者中约半数伴发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如骨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袁玲 邹善华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 合并骨髓纤维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血液系统疾病 系统性疾病 非感染性 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肺部曲霉菌感染1例 2009年 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47岁,因"全身骨痛伴低热4月"于2009-09-17日收住上海中山医院血液科。 承璐雅 王伟光 邹善华关键词:伊曲康唑 侵袭性 血液病 恶性 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0年 本综述着重于介绍两类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疾病: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虽然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常是获得性的、症状轻微的表型,但是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却要严重得多,常发生感染.最近,对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分别加以阐述. 程志祥 邹善华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 原发性 慢性 先天性 红细胞自凝伴溶血性贫血1例报告 2003年 周宇红 徐建民 邹善华关键词:溶血性贫血 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下肢重度缺血 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下肢重度缺血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采用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下肢重度缺血7例,其中【舡栓闭塞性脉管炎6例,结节性红斑伴血栓形成1例,年龄23~54岁,平均(39±11)岁;均小具备血臀重建条件。经G-CSF动员后第5天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选获得纯化CD34’细胞,卜肢肌肉局部注射,观察不良反应和缺血缓解情况。结果7例患者均获技术和保肢成功,移植细胞数(7.1±2.3)x10^5/kg[(4.6×10^5~1X10^6)/kg]。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3)个月。术后1个月静息痛均明显缓解,Wong—BakerFACES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7.1±2.0(4~10)降至1.1±1.1(0~2),P=0.0000。无痛步行时间术前平均(4±4)min(1~10min),术后3个月延长至(12±7)min(5~21min),P=0.04,术后6个月(20±12)min(6~40min),P=0.02。术前踝肱指数0.54±0.18(0.41—0.87),术后3个月提高至0.66±0.13(0.52~0.86),P=0.17,术后6个J{0.72±0.13(0.56—0.91),P:0.07。6例溃疡中,3例直径〈2cm者完全愈合,另3例直径〉2cm者明硅缩小。经皮氧分压术前(29±14)mmHg(10~52mmHg),术后3个月(464-14)mmHg(27~63mmHg),P=0.04,术后6个月(57±10)mm Hg(41—66mmHg),P=0.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初步结果显示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下肢重度缺血安全,可行,有效。 董智慧 魏征 符伟国 陈斌 郭大乔 张祥满 王志梅 邹善华 史振宇 竺挺 徐欣 蒋俊豪 杨珏 王玉琦关键词:血栓性脉管炎 下肢缺血 2002-2006年上海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掌握上海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2002至2006年新诊断的本市户籍的ALL患者进行普查。结果上海市2002至2006年共新诊断ALL患者544例,平均年发病率0.81/10万,较1986至1988年年发病率(0.69/10万)有所上升;其中≤17岁、18~34岁、35~59岁和≥60岁人群的年发病率分别为2.31/10万、0.54/10万、0.46/10万和0.94/10万;按地区分布,崇明县的发病率为0.60/10万,低于其他地区。形态学分型:L1型占26.2%,L2型占57.4%,L3型占16.4%;免疫学分型:B细胞性占80.1%,T细胞性占19.5%,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患者为20.2%。在成人和儿童患者中,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均为t(9;22)。结论上海市ALL的发病率较前有所上升,其中在未成年患者中上升明显,地区分布中崇明县的发病率较低,提示了环境因素在ALL发病中可能的影响。 倪雄 沈志祥 陈芳源 梁辉 汤静燕 陆凤娟 王椿 邵静波 侯健 邹善华 王健民关键词: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发病率 流行病学 费城染色体 泰能治疗恶性血液病继发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1996年 将64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抗感染治疗:泰能(Tienam)组,头孢他啶(CAZ)组和环丙沙量(CPLX)组.泰能组的有效率为86.4%,明显高于CAZ组(有效率 71.5%,P<0.05)和 CPLX组(有效率57.0%,P<0.01),与CAZ或CPLX联合去甲万古霉素的疗效相仿.同时体外抗菌活性试验显示,泰能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90)为 0.25mg/L,敏感率100%,敏感率明显高于CAZ(P<0.001);泰能对绿脓杆菌的MIC90为4mg/L,敏感率84.9%,明显高于CPLX(P<0.01),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对3种抗生素的敏感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泰能的抗菌活性最强,抗菌谱最广,这与临床疗效相符. 杨金平 李大启 王占聚 王立兰 邹善华关键词:泰能 恶性 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