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芳
- 作品数:18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清初抑制西学探论被引量:2
- 1999年
- 明末清初西学在中国传播的情形因朝代更替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传教士在清宫中除接触皇帝外,与公卿士大夫已很少交往。其传教的目的和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又因满汉对立而加重了非我族类的排外色彩。入清后,传教士才能的蜕化和西学中国化速度的加快,使西学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西学传入的规模和内容均较明末有所不及。康熙帝既未对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进行深究,也并未倡率天下以身示范,其利用西学只在于显示“柔远能迩”和“圣学渊深”。西方殖民侵略引起国人对西人的警觉与教廷对中国内政的干预,导致西学终被取替。
- 谢景芳
- 关键词:清代传教士西学康熙帝
- 明人士、商互识论被引量:3
- 1993年
- 中国十六、十七世纪的明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异于往昔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表现是那样明显,已不必象有些学者所探讨的:“风起于青萍之末。”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异于传统的变化早已在十五世纪、甚至早于十四世纪晚期即已发生。进入明代,这种变化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有长足发展。当时的人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并由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表达了一些被世人目之为“怪诞”或“异端”的想法和议论。而社会中人。
- 谢景芳
- 关键词:社会地位社会各阶层商人阶层明代社会知识分子
- 康熙帝与外籍教师团被引量:2
- 2003年
- 康熙皇帝在中国历代君主中出类拔萃。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稳健卓识。这与他自幼勤学不辍密不可分。康熙除了具有雄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外,对“西学”也很有掌握和了解,诸如天文、数学、地理、几何等都有一定成就,这是因为在他身边始终有一个称之为“外籍教师团”的西方传教士当他的教师。这些传教士想得到康熙对传教的支持,因而殷勤地向康熙传授“西学”,康熙从他们那里学习接受了西方科技文化,对他勤政治国,了解西方起到了一定作用。
- 谢景芳邱伟
- 关键词:传教士
- 课外阅读与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 2012年
- 高等院校分科及专业教学的局限、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应试知识技能性教育方法的导向以及社会功利化的风气,造成大学生基本素质、能力的弱化。强调和引导学生课余阅读是关键性的补救手段。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是提高其知识结构综合性以及对快速发展变化时代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包括: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其纳入大学教学过程,加以认真规划、指导、督促和成效考核。
- 谢景芳
- 关键词:大学生
- 努尔哈赤政治思想及时代特征被引量:2
- 2000年
- 努尔哈赤成长于女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性转折时期, 结束部众纷争、达成建政一统的历史趋势促成并强化了其王权专制思想。后金政权建立和女 真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了努尔哈赤驾驭潮流顺时随势的进步作用。而1622年进占更先进的辽 东地区后,努尔哈赤确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军事民主制的政治体制,却是其政治 思想的大倒退。这是女真社会进步迅速而氏族社会平均、公平、民主、联合等传统仍有较强 影响在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八旗制下贵族势力均衡发展而国家公共权力相对不发达的结 果,更是努尔哈赤晚年知难而退,老英雄困于新问题艰于应付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局限。而他 的权威与局限却给皇太极以及其后的清代政治造成巨大影响和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
- 谢景芳麻晓燕
- 关键词:努尔哈赤政治思想
- 清代八旗汉军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兼论清代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被引量:14
- 2008年
- 清朝满汉文化的矛盾与融合过程,其最典型时期约有150年,即从天命到乾隆中期。八旗汉军不仅是这种矛盾斗争的产物,也是汉人满族化的例证,但仍是"在旗的汉人"。这种特殊身份,反映出汉军社会地位的双重性。汉军本身的改造和复杂的变化,使其成为瓦解八旗制度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汉军人已经成为满族走向汉化的媒介与桥梁,而淹没在广大汉人之中的驻防汉军八旗的重新汉化,不仅是乾隆帝实行汉军出旗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对旗人汉化的无可奈何的一种承认。清朝对汉军人的区别对待,并不具有民族差异的认识,完全是一种政治控制手段。乾隆以后允许部分汉军仍留在旗内,其实只是对汉人仍然采取分化政策的表现。
- 谢景芳
- 关键词:清代八旗汉军
- 清入关前决定满族命运的大讨论
- 2012年
- 皇太极在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在十年间巩固了自己的权位,维持并稳定了满族社会的发展,同时迅速扩大了后金政权的控制范围。尽管他多次发起讨论和征询满汉臣僚对于明朝所应采取的攻守之策,他仍然只能尽量适应自己本民族发展的时代水平,不得不受原有习俗、惯例、趋势、欲望、意愿等的制约甚至对抗。在满汉官员的分歧中及时发现和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意见分歧,在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并充分发挥彼此的优长加以权变和利用。皇太极称帝改号,是清朝争夺全国统治权的重大决策,但他却没有接受汉官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义原则,而是依然在放纵杀掠的利诱中维持着八旗军兵的攻取强势。明朝实如一棵内里腐朽又遭砍伐的大树,成为败亡之必然。
- 谢景芳
- 关键词:后金皇太极
- 八旗汉军的名称及含义沿革考释被引量:4
- 1991年
- 八旗汉军是清代八旗组织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清军入关前及入关初年,无论从军事上、政治上及满汉民族关系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汉军在八旗组织完善过程中,不仅晚于满、蒙八旗,甚至其“汉军”之名称也是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才定下来。而在前此汉军形成的数十年中,史学界一般只知有“乌真超哈”一名。
- 谢景芳
- 关键词:汉军八旗军皇太极努尔哈赤史学界
- 清前期殿试策问与时政关系探论被引量:1
- 2009年
- "殿试策问"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衡才选士的价值,更具有很强的时政性。清代顺康雍三朝科举曾行之以策论,皇帝往往以制试诏阐述问策宗旨,问答之间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吏治、民生民食、风俗教化、河患与漕运等。殿试策问的流程反映了清代殿试策问制度的日臻完善,策问较之其他科考形式,更有利选拔真才实学与贴近社会现实。
- 谢景芳张会会
- 关键词:清代科举策问时政
- 清入关前决定满族命运的大讨论
- 2012年
- 皇太极在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在十年间巩固了自己的权位,维持并稳定了满族社会的发展,同时迅速扩大了后金政权的控制范围。尽管他多次发起讨论和征询满汉臣僚对于明朝所应采取的攻守之策,他仍然只能尽量适应自己本民族发展的时代水平,不得不受原有习俗、惯例、趋势、欲望、意愿等的制约甚至对抗。在满汉官员的分歧中及时发现和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并充分发挥彼此的优长加以权变和利用。皇太极称帝改号,是清朝争夺全国统治权的重大决策,但他却没有接受汉官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义原则,而是依然在放纵杀掠的利诱中维持着八旗军兵的攻取强势。此时的明朝,则如一棵内里腐朽又遭砍伐的大树,成为败亡之必然。
- 谢景芳
- 关键词:后金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