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林
-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乐舞中的历史记忆与族性认同被引量:1
- 2013年
- 引言
族群,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做出定义,它指的是那些因体质类型,或习俗,或两者的相似性,或因殖民或移民的记忆,而对共同的血统享有主观信仰的人群。而族性与族群这一概念相比,则是属于一个新近出现的术语,它与人的分类与群体关系相关,尤其是与少数族群关系相关它是区分"你"
- 董林
- 关键词:历史记忆民族传统乐舞族群关系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社会性别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背景:西方话语中的音乐社会性别研究 社会性别理论早期在西方兴起,从初期的女性主义理论过渡到社会性别理论的构建,西方话语中的音乐社会性别研究经历了从强调两性差异到寻求两性和谐的过程。白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便拥有一大批致力于民族音乐社会研究的学者。由于我国学者汤亚丁、郑苏、宋芳芳等已对西方音乐中社会性别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笔者在此便不再赘述,仅就西方音乐中社会性别研究的特点进行总结。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在阅读上述学者的相关文章后,在拥有全景式观照的同时,能够对中西视域下民族音乐中的社会性别研究有一个对比参照。
- 董林
- 关键词:社会性别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社会性别理论西方话语女性主义理论
- 社会性别: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研究的独特视角被引量:1
- 2014年
- 20世纪90年代前后,西方社会性别理论逐渐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对于我国民族民间手工艺研究而言,社会性别仍为一个较为新颖而独特的视角。一方面,民族民间手工艺以饱含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为社会性别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观测的"窗口";另一方面,社会性别亦是探析民族民间手工艺中制作方式、传承主体和文化变迁的一个有效渠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社会性别研究主要围绕着不同主体参与下,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的本体、变迁与传承以及文化内涵等三个维度来展开的。在当下的研究中,社会性别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具"全景性"地对民族民间手工艺进行"深描",从不同性别主体的艺术行为当中,寻求性别差异所承载的意义。
- 董林
- 关键词:社会性别学术反思
- 永生之灵:云南少数民族丧仪乐舞的人类学解读被引量:1
- 2014年
- 在云南,每个少数民族都存在着从生命诞生到踏上死亡之程的各种人生礼仪,其中,作为生命"归结"与"二次起点"的丧葬仪式显得最为重要。云南少数民族在葬仪过程当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葬礼须臾不离歌舞。生者充分利用"笑舞浩歌"的行为模式将许多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与观念向死者进行"别样的传达",而丧仪乐舞也通过其内在的功能"实现"了死者向生者的情感"馈赠"。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三种不同指向功能的丧仪乐舞——"护尸型乐舞"、"娱尸型乐舞"和"送尸型乐舞",从中可以解读丧仪乐舞如何作为"灵"与"肉"秩序空间中的隐形媒介。
- 董林
-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
- 多感官视野下的民族美学研究——以苏亚人的歌唱及纳瓦霍人的沙画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西方审美体系深受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审美感官中的"视觉"和"听觉"一度被塑造成"感官霸权者"的角色。而伴随"西方美学是否具有普适性"质疑的提出,对非西方社会美学研究的反思也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对西方审美感官的历时性探讨,并以苏亚人的歌唱行为、纳瓦霍人的沙画仪式作为例证展开分析,提出"唤醒"我国传统审美多感官认知"记忆"的重要性。至此,多感官研究范式无疑能够为美学价值的本土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 董林
- 关键词:文化价值纳瓦霍人
- 用生命浇灌“山茶花”——云南花灯艺术家马正才访谈
- 2014年
- 马正才先生是云南花灯艺术界的著名艺术家之一。马先生自小就与云南滇戏、云南花灯结下不解之缘,通过其自身的努力,于1953年考入昆明人民剧团从事花灯表演、花灯创作工作,与花灯相伴近半个世纪。在这段岁月里,马正才先生始终热衷于对花灯艺术的表演与创作。他不仅成功塑造了大量优秀的人物形象,同时也编排导演了许多优秀的花灯剧目。通过对马正才先生进行访谈,不仅可以体悟到老一辈花灯艺术家于生命中流淌的"花灯情缘",也可以从中寻觅老一辈艺术家对当下花灯现状的建议、期许与展望。这对于当下对花灯演员的培养、花灯艺术的发展,无疑是一笔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 董林
- 关键词:云南花灯舞台
- 云南红河州陶瓦乡阿哲人祭龙仪式乐舞中的美学意蕴
- 2015年
- 云南陶瓦乡阿哲人祭龙仪式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祭龙仪式的性别禁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社区主体需要共同参与仪式活动,而仪式乐舞作为阿哲祭龙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链接"人"与"神"的媒介,也饱含了浓厚的少数民族美学意蕴。多感官语境中的虚实之美,宗教信仰和图腾中的记忆之美,乐舞表现手法中的质朴之美都是阿哲人审美观念的一种具现。
- 董林
- 关键词:乐舞美学意蕴
- “根”的延续:云南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中的历史记忆与族性认同被引量:1
- 2014年
- 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及文化特征,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南犹如一个悠然的"世外桃源"。25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在此处交融与变迁,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身体装饰方式和文化审美观念。本文拟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入手,实现从注重艺术本体到关注文化内涵的转变,即从身体装饰中的"技艺"层面至族群"记忆"层面展开剖析。主要通过"原色"、文身(面)、服饰纹样以及图腾配饰四个要素展开论述,以期能够对云南少数民族由身体装饰所呈现出的历史记忆和族性认同问题进行一个人类学的解读。
- 董林
-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历史记忆
- 旅游场域之下的迪庆藏族锅庄传承现状考察被引量:3
- 2014年
- 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族锅庄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伴随社会变迁,特别是在旅游业的影响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迪庆藏族锅庄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文化功能、象征寓意及受众群体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置换与变迁。文章将迪庆藏族锅庄置于旅游情境当中,对其传承现状进行考察,并对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 董林
- 关键词:旅游传承现状
- 翠帷里的唱和——尤溪山歌的音乐特征及社会变迁被引量:2
- 2013年
- 尤溪山歌是尤溪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它也是闽中地区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的变迁,尤溪山歌由早期的口头诗歌形式演变成一曲曲动人的山歌。它一方面是尤溪人民心声最简易、最亲切的情感抒发方式,在另一方面它也是尤溪人民道德规范的指向标。经过时间的积淀,尤溪山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对社会变迁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适应性成为了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期通过对尤溪山歌的历史源流和音乐特征展开分析,提出对尤溪山歌发展现状的思考。
- 董林
- 关键词:音乐特征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