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智

作品数:17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篇动脉
  • 15篇冠状
  • 15篇冠状动脉
  • 7篇血管
  • 6篇动脉成像
  • 6篇冠状动脉成像
  • 5篇造影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4篇动脉疾病
  • 4篇造影术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冠状动脉疾病
  • 4篇冠状血管
  • 3篇心脏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图像

机构

  • 17篇泰达国际心血...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作者

  • 17篇董智
  • 7篇张立仁
  • 7篇应援宁
  • 7篇吴学胜
  • 6篇孙凤伟
  • 6篇李旭
  • 6篇朱杰敏
  • 5篇范丽娟
  • 4篇刘喆
  • 3篇杨丕丕
  • 3篇史蓉芳
  • 3篇徐冬生
  • 3篇李婷
  • 3篇刘军波
  • 2篇赵晓斌
  • 2篇于铁链
  • 2篇祁吉
  • 2篇张计旺
  • 2篇徐静
  • 2篇唐坤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第二届中国老...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现代仪器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2008第四...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清CT冠状动脉支架成像:与64排螺旋CT对比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对比64排螺旋CT(64-MSCT)和高清CT(HDCT)所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及支架腔内横截面积。方法对7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0个支架)的患者行HDCT和64-MSCT冠脉支架成像,采用评分法对比两种方法所获支架图像质量,并测量同一支架腔内5个标志点处的横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MSCT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总评分低于HD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5);64-MS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1.31±0.73)mm2]小于HD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1.68±0.8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5),偏差百分率为(29.65±13.95)%。结论 HDCT可更清楚地显示支架内部结构,明显降低支架段伪影的影响,是支架植入术后有效的随诊手段。
应援宁张立仁董智沈云曹会志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
面罩吸氧对M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对疑有冠心病病人应用MSCT扫描,评价吸氧对无创性M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作用。方法:入选标准:年龄35~65岁,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kg/m2)20~30 kg/m2,无对比剂禁忌证,无支架治疗及心脏外...
董智朱杰敏吴学胜徐静孙凤伟刘喆李又杰刘军波张晓浩付东海管延芳张津瑀祁吉
文献传递
CT冠状动脉肺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CTCA及临床资料。结果:13387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检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3例,检出率0.17%,其中单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7例(30%),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6例(70%)。23例显示瘘血管,6例瘘血管局限性瘤样扩张;19例肺动脉主干内见对比剂浓染或喷射征。结论:CTCA可筛查出分流量较小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吴学胜应援宁董智孙凤伟范丽娟李旭
关键词:冠状动脉肺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可疑冠心病患者核素显像与CT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2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可疑冠心病(CAD)患者诊断中的关系。方法对4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MPI和CTCA检查,均在2个月内进行。MPI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可逆性和(或)不可逆性心肌缺血];CTCA结果分为正常、轻度(狭窄〈50%)和中度及其以上狭窄(至少1支主要血管或主要分支血管狭窄程度≥50%)。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40例患者的MPI和CTC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CA正常者中,90.1%的患者MPI正常;CTCA异常者中,55.2%的患者MPI正常;而MPI正常者中,61.5%的患者CTCA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CAG比较,CTCA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高,分别为96.4%(27/28)、83.3%(10/12)和92.5%(37/40)。结论MPI和CTCA在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提供了不同但却互补的信息,两者应合理联合应用。
唐坤史蓉芳赵晓斌董智孙凤伟李婷卢如明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改善CTCA图像质量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对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选取3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标准算法(standard,STD)重建和SSF重建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和可判读性。所获图像由两位医师判读,分别按每一冠状动脉节段、每支冠状动脉及每例冠状动脉进行评分,按Likert 5分制为标准。结果:45%期相SSF算法重建图像可判读性按例[g0.0%(24/30)vs 53.3%(16/30),P=0.039],按分支[90.0%(81/90)vs 71.1%(64/90),P=0.000],和按节段[98.1%(413/421)vs 90.7%(382/421),P=0.000]均高于标准算法图像;75%期SSF算法重建图像可判读性按分支[70.0%(63/90)vs 55.6%(50/90),P=0.02]和按节段[82.7%(348/421)vs 78.4%(330/421),P=0.018]比较高于标准算法重建图像,SSF算法45%和75%期相图像质量按例数(2.8±1.0±2.1±1.2,P=0.012)(2.1±1.2 vs1.6±1.0,P=0.026),按分支(3.0±0.9 vs2.4±1.0,P=0.000)(2.6±1.2vs2.2±1.2,P=0.000)和按节段(3.3±0.9vs 2.9±1.0,P=0.000)(2.9±1.2vs2.7±1.1,P=0.000)比较均明显高于标准算法。结论: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能明显提高后门控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及可判读性,其中对45%期相重建的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改善作用最为明显。
张计旺范丽娟徐冬生董智李旭张立仁于铁链
关键词:计算机成像冠状动脉造影运动伪影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肺动脉一例
2010年
病例资料 患者,女,9岁,2个月前发现心脏杂音,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右室瘘”。患者自幼易患呼吸道感染,活动正常,神清,口唇无发绀,无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3/6级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P2稍亢。
吴学胜应援宁董智
关键词:主肺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先天性心脏病全收缩期杂音心脏杂音呼吸道感染
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及起搏器置入患者的电子束CT冠状动脉成像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总结不宜或不能行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心率过快、心律不齐、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新一代电子束CT(EBCT)行无创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患者36例,其中心率过快(≥90次/min)20例、心律不齐11例、起搏器置入术后16层MSCT不能触发扫描4例、扫描中心率骤升16层MSCT检查失败1例。以EBCT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静脉法增强扫描、前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电影方式(cine)重组,以MIP图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VR图像5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影像。冠状动脉各主支总显示率80.0%,其中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显示率100%,回旋支94.3%。结论新一代EBCT能够完成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和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的无创冠状动脉检查,并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董智朱杰敏刘喆刘军波李又洁祁吉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管径与分叉角度的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 在冠状动脉CT图像上分析测量成人血管直径与血管分叉的生体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冠状动脉应用解剖的认识.方法 选择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图像质量优秀、血管完全正常的526例成人为观察对象,测量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自开口至直径2 mm处每间隔1 cm处的管腔直径,计算管腔渐变率;测量大的对角支、钝缘支、锐缘支、后降支、左室后支(直径大于2 mm)开口直径,与同平面交角的主支血管直径和其上方1 cm处主干血管的直径以及分叉的角度.结果 前降支管径从开口的平均3.92 mm经过13 cm后移行为2.10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7.7%(男性7.0%,女性8.4%),管腔在距开口3 ~5 cm处变化率最大,达8.0%~10.0%;回旋支管径从开口平均的3.57 mm经过13 cm后移行为2.10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9.7%(男性9.6%,女性9.7%),开口至近端3 cm处管径变化率约3.0%,其后各点变化在8.3%~10.7%;右冠状动脉管径从开口平均的3.97 mm经过18 cm后移行为2.15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5.1%(男性4.9%,女性5.3%),开口至10 cm处管径变化率<4.0%,其后变化率加大,在6.1%~15.2%之间.前降支与对角支、回旋支与钝缘支、右冠状动脉与后降支(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与锐缘支的夹角分别约为50°、55°、66°和76°.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在生体上测量冠状动脉,获取三支主干血管的渐变率与最大渐变部位以及冠状动脉血管分叉的数据,进一步加深对冠状动脉应用解剖的认识.
张立仁徐冬生刘晓程吴学胜应援宁董智孙凤伟杨丕丕李旭
关键词:冠状血管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面罩吸氧对MS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质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吸氧对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受检者161例(男111例,女50例;年龄49.6±6.9岁),术前服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65次/min。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研究组,78例)和无面罩吸氧组(对照组,83例)。受检者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屏气扫描,后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扫描参数:16排探测器,准值宽度0.625mm,管球旋转速度0.5s/周,管电压120kV,75%R-R间期重建,数据经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两位心脏放射科医师以6级计分双盲评判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22)。吸氧组扫描后血氧饱和度为(98.21±1.06)%较对照组的(95.87±2.50)%有所提高(P=0.000),扫描过程中两组心率的变化(P=0.484)及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P>1.1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药物控制心率条件下,不能证明面罩吸氧可以改善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
董智朱杰敏吴学胜徐静祁吉
关键词:面罩吸氧冠状动脉疾病
应用电子束CT低剂量扫描在冠状动脉CT成像病人中筛查早期肺癌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新一代电子束CT(e-SPEED)在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病人中联合筛查早期肺癌的扫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健康查体者先行肺部低剂量电子束CT扫描,扫描参数为130kV,895mA,50ms,层厚6mm,层距3mm,重建层厚3mm。平扫后再经静脉注射对比剂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48例(心率≥70次/分)行电子束CT扫描,扫描参数为Multiphase Dual方式,140kV,1010mA,100ms,层厚1.5mm;57例(心率<70次/分行16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370mA,500ms,层厚0.625mm。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Ommipaque 350mgI/mL。肺平扫图像采用肺算法及标准算法重建,由两位放射诊断医师在工作站显示器上进行观察,统计病变检出例数并观察肺叶、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并对冠状动脉CT增强图像以VR、MIP、CINE、CTVE方式重建后进行观察,利用其薄层扫描的优势重点观察肺门结构及支气管开口情况,并观察可疑病变的强化情况。所有图像存贮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结果:100%肺叶、段支气管可显示,共检出3mm以上非钙化肺结节4例,其中1例经活检证实为I期周围型肺癌。结论: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同时配合电子束CT低剂量平扫,适于联合筛查早期肺癌,并有助于提高肺内非钙化小结节及支气管细微病变的检出。
闫旭朱杰敏董智李又洁傅东海
关键词:X线计算机电子束C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