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卫军

作品数:3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藏
  • 3篇水驱油
  • 3篇驱油
  • 2篇剩余油
  • 2篇剩余油分布
  • 2篇水驱油机理
  • 2篇驱油机理
  • 2篇裂缝性
  • 2篇裂缝性油藏
  • 1篇多层砂岩油藏
  • 1篇盐岩
  • 1篇砂岩油藏
  • 1篇水驱特征
  • 1篇水驱特征曲线
  • 1篇水驱油实验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岩
  • 1篇驱油实验
  • 1篇注水

机构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作者

  • 3篇潘毅
  • 3篇董卫军
  • 2篇孙雷
  • 2篇陈莹莹
  • 1篇刘彦子
  • 1篇唐怀轶
  • 1篇周涌沂
  • 1篇田同辉
  • 1篇冯靓
  • 1篇郭小美

传媒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裂缝性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被引量:16
2011年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作了裂缝不充填和裂缝充填形式的2组大尺度可视化模型。采用油藏实际油样和相似地层水进行水驱油机理模拟实验。观测到由于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余油分布形式多种多样。其存在方式各有不同,主要形式有柱状、角隅状和膜状,每种残余油的形成机理也有所不同。结合实验结果,对2组可视化模型水驱油效率以及含水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常规孔隙介质水驱油特征有明显差别。
郭小美孙雷周涌沂潘毅董卫军
关键词:裂缝性碳酸盐岩剩余油分布水驱油机理
多层砂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物模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获得更为直观的多层砂岩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和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备了一种大尺度可视化砂箱物理模型,进行了不同注水方式、不同注水速度的水驱油实验,考察了不同注采方式、不同注入速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该模型具有设计尺寸大、模拟程度高及直观可视等特点,较其他模型更具代表性。通过模拟NP油田某区块砂岩地层,根据几何相似、井型相同、层序韵律相同、流体黏度相同的原则,更加真实的模拟地层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注水方式及注水速度对模型的采收率有较大影响。采油井数多,单井控制面积小,采收率略高;而注水速度低,油井见水晚,含水率上升缓,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这一过程也反映了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特征曲线拟合表明,该实验过程符合水驱特征,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可采储量及采收率。
潘毅董卫军冯靓唐怀轶陈莹莹
关键词:多层砂岩油藏注水速度采收率预测水驱特征曲线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实验被引量:22
2012年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油藏实际地质特征,利用真实岩心设计制作了可视化网络裂缝模型,考察了注入速度、模型倾斜角度等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观测到由于受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余油存在形式主要有孤滴状、角隅状及膜状等,每种残余油的形成机理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水驱油时,驱替速度与采出程度不成正比,而是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即临界驱替速度;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岩石表面润湿性、裂缝连通性和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油效率与裂缝地层倾斜角度有关,地层倾斜角度越小,采出程度越高。裂缝性油层较厚时,水驱后油层顶部可能会有大量剩余油,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陈莹莹孙雷田同辉潘毅董卫军刘彦子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剩余油分布水驱油机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