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胜祥 作品数:197 被引量:734 H指数:18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机械工程 更多>>
生物安全废液收集处理系统及方法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生物安全废液收集处理系统及方法,其中,废液收集处理系统包括:吸液部件(1),被配置为通过第一进液口(11)吸取液体;吸液动力组件(3),包括吸液泵(33),吸液泵(33)的第二进液口(34)与吸液部件(1... 孔志博 祁晓兵 赵欢 张剑滨 曾俊添 林云辉 林燕华 张东旭 葛胜祥 程通 黄承浩 李少伟 张军 夏宁邵H5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对不同现场标本的检测比较 被引量:4 2007年 利用H5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H5-HA(Ag)Dot-ELISA(H5-Dot)”对来自陆禽、水禽的484份气管拭子、泄殖腔拭子和粪便拭子标本进行检测,结果:①不同采集方式的H5N1阳性标本的检出率高低有别,气管拭子的检出率最高,泄殖腔拭子次之,粪便拭子最低(P〈0.05),因此建议现场采样时应尽可能采集气管拭子标本;②陆禽标本检出率显著高于水禽标本(P〈0.05),对病毒培养阳性的陆禽气管拭子检出率达80%(95%CI:70.6%~87.8%),对水禽气管拭子标本的检出率为38%(95%CI:26.9%~49.4%),可能与标本中病毒滴度高低有关;③有症状与无症状陆禽标本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另外,H5-Dot试剂对333份非H5病毒气管拭子标本的特异性为99.4%(95%CI:97.9%~99.9%)。这些结果表明,H5-Dot是一种较为可靠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早期快速检测方法,在缺乏仪器设施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的H5N1禽流感病毒防控第一线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陈毅歆 罗海峰 徐飞海 葛胜祥 陈自敏 郭永利 王嘉 罗文新 吴婷 张军 陈鸿霖 管轶 夏宁邵关键词:禽流感病毒 H5N1 血凝素 拭子 高灵敏度巢式PCR方法扩增HBV全长基因组 被引量:3 2011年 探讨一种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扩增的灵敏度高、广谱性好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CR)方法,适用于较低病毒拷贝数标本的HBVDNA扩增.通过设计两套通用巢式引物。实现对各基因型(A,B,C,D,E,G)HBV均具有较高的扩增效率;采用两步法分段扩增HBV基因组,对两段目的产物进行测序拼接获得HBV的全基因序列.应用本方法对4组病毒拷贝量(IU/mL)分别为:〉1.0×10^4,1.0×10^3~1.0×10^,2.0×10^2~1.0×10^3,〈2.0×10^2的100份血清标本进行全长基因组扩增,其中75份获得阳性结果,各组阳性率依次为:100%,66.7%,60%,25%.有效扩增灵敏度为2.0×10^2~1.0×10^3IU/mL;而一步法只在病毒拷贝量〉1.0×10^4 IU/mL的标本组中获得15份阳性结果,总的阳性率仅为15%,说明该方法扩增灵敏度明显高于一步法.因此。本方法为HBV流行病学调查研究HBV基因组序列提供了更高的灵敏度,可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天英 陈清瑞 杨炳春 陈仕海 袁权 葛胜祥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组 一株EV71-B5亚型病毒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对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发现的EV7-B5亚型分离株XMCDC-5535进行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通过对5′UTR区及VP1区部分序列的鉴定,发现XMCDC-5535为EV71-B5亚型感染的手足口病病原。经病毒分离培养后获得全基因序列,并分析与EV71其他亚型的同源性,以及与EV71-B5亚型毒株VP1段的进化关系。结果经过病毒培养,XMCDC-5535的全长序列可成功扩增获得(7325bp,GenBank号JN964686),它与B5亚型毒株同源性为96.3%~97.3%,高于其他亚型(A亚型76%;B1~B4亚型84.1%~91.8%;C1~C5亚型75.1%~78.5%)。结论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分离出EV71-B5亚型毒株,应密切关注其流行情况。 何水珍 闫强 徐雪荣 葛胜祥 夏宁邵 牛建军关键词:手足口病 基因序列 猪是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宿主 背景和方法基因Ⅳ型戊型肝炎病毒可分离自人群和猪群.为了研究这两个宿主的关系,我们估计人群和猪群的戊肝病毒载量、分析病毒的基因并估计接触猪引起的戊肝感染风险.结果在中国华东地区,有9.6%的猪群出现粪便排毒,0.3%健康人... 郑英杰 葛胜祥 张军 郭清顺 吴文翰 王法弟 夏宁邵 姜庆五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 人兽共患病 基因型 同源性分析 血清流行病学 文献传递 清洗细胞培养板的设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洗细胞培养板的设备,设备包括:容器(1),用于容纳清洗液;泵组件(2),包括与容器(1)连通的进口、用于排出清洗液的出口和用于调节出口排出的清洗液的流速的旋钮(25);以及清洗手柄(3),包括与泵组件(2... 孔志博 祁晓兵 赵欢 林燕华 张剑滨 曾俊添 张东旭 葛胜祥 程通 李少伟 黄承浩 张军 夏宁邵基于ARM的仪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4年 针对学校等大型科研平台拥有的精密器材种类繁多、安置位置分散、操作流程特异、操作人员流动性大的现象,基于监测的思想设计了此仪器管理系统,旨在督促实验人员按稳妥的使用流程操作仪器,并为器材的更迭维修提供参考。系统分为终端、服务端两部分,终端通过检测电流来判断仪器状态,使用者使用需用有效IC卡辨别身份,终端相应给予声光提示,并且拍照留据。相应的状态情况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例如使用者有效卡号、报警照片等且客户端可以从服务端获取人员信息更新等资料。通过对本工程中心内部分仪器的监管测试表明,较好的提高了操作人员使用素质,提高了仪器管理水平。 李亮亮 闵小平 杨志伟 林一奇 葛胜祥关键词:仪器管理 ARM 抗病毒黏液蛋白MxA对呼吸道病毒感染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荟萃分析探究MxA蛋白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在EMbase、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2年1月相关文献。研究者按照标准,筛选符合文献,用QUADAS-2工具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绘制偏倚风险图,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较低,适用性较好。单独MxA分析结果:异质性检验灵敏度Q=15.71,P=0.02,I^(2)=61.80%,特异度Q=11.07,P=0.09,I^(2)=45.81%。合并灵敏度(Sen)=0.91(95%CI:0.86,0.94)、合并特异度(Spe)=0.89(95%CI:0.83,0.93)、合并阳性似然比(PLR)=8.20(95%CI:5.20,12.80)、合并阴性似然比(NLR)=0.10(95%CI:0.07,0.16)、合并诊断比值比(DOR)=79.00(95%CI:45.00,141.0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96(95%CI:0.93,0.97)。FebriDX(MxA+CRP)分析结果:灵敏度Q=75.87,P<0.05且I^(2)=92.09%;特异度检验Q=17.79,P<0.05且I^(2)=66.27%,灵敏度、特异度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Sen=0.91(95%CI:0.80,0.97)、Spe=0.86(95%CI:0.80,0.91)、PLR=6.60(95%CI:4.40,10.00)、NLR=0.10(95%CI:0.04,0.25)、DOR=65.00(95%CI:19.00,222.00),SROC曲线下面积AUC=0.92(95%CI:0.89,0.94)。结论MxA蛋白对呼吸道病毒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邹悦 何世伟 赵丽 葛胜祥 叶辉铭关键词:MXA蛋白 病毒感染 病原核酸CRISPR-Cas可视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可视化检测是通过肉眼判读检测结果,不依赖复杂的光学检测系统的一种检测方法,大多基于可见光、气压变化和迁移距离等肉眼可直接观察的信号快速获取结果,被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行业。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RISPR-Cas)系统以其反应条件温和,无需热循环等控制,且具备较强的信号放大能力,在发展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技术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可视化检测与CRISPR-Cas系统的联用,极大地降低了核酸检测对实验室基础设施、精密仪器及专业人员的依赖程度,推动了核酸POCT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本文综述了CRISPR-Cas系统核酸可视化检测技术的信号输出方式及特点,并对该可视化检测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其未来的临床转化进行了展望,为研发CRISPR-Cas可视化检测方法提供了参考。 胡祐 陈中甫 张师音 葛胜祥关键词:核酸检测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蛋白质从头设计 被引量:1 2024年 具有特定功能和特性的蛋白质在生物医药、纳米材料等领域至关重要。蛋白质从头设计能够定制序列以生成具有所需结构、自然界中未存在的蛋白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深度学习生成模型逐渐成为强大工具,许多功能性蛋白质的设计都达到了原子级别的精度。本文概述了蛋白质从头设计的演进,着重介绍了其最新算法模型,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如设计成功率低、精度不足以及对实验验证的依赖性,最后探讨了蛋白质设计的未来趋势,旨在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 刘南 金小程 杨崇周 王梓洋 闵小平 葛胜祥关键词: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