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血栓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栓形成过程
  • 1篇在体
  • 1篇在体研究
  • 1篇三维重建
  • 1篇静脉血
  • 1篇静脉血栓
  • 1篇抗血栓

机构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研究...

作者

  • 1篇廖福龙
  • 1篇范钦珊
  • 1篇朱听
  • 1篇席葆树
  • 1篇赵虎成
  • 1篇吴嘉

传媒

  • 1篇中国微循环

年份

  • 1篇200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血栓的三维重建与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的在体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将经典光学理论运用于血栓透射模型 ,使用灰度补偿法三维重建血栓 ,为光透射法研究血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通过对血栓轮廓的精确描绘 ,使得研究者可以利用跨学科手段区别各个局部物理、生理条件的差异。方法用数字摄像机记录长达40min的血栓形成过程 ,缩时摄影每隔10s钟记录一帧。这些数字图片将被用来重建血栓的三维影像 ,其中包括药物作用下以及不同血流情况下的动静脉血栓。我们证明了灰度补偿(Gray -compensate)法对血栓进行三维重建 ,并通过对闭塞的血栓图片处理所得的灰度补偿值Gc与血管内径比较 ,可以计算得出真实厚度和真实体积。该结果与目前通用的光密度单位A.U.保持高度线性说明了该方法的精确性。结果获得血栓的三维影像 ,并初步分析了实验性仓鼠在体血栓形成机理以及抗栓药物药效。发现血栓在尾涡或湍流区存在明显的生长优势 ,从而通过在体实验证实了离体实验的结论。同时也观察到动脉中由于血液流动总体剪切率较高 ,血栓生长基本集中在剪切率相对较低的区域 ,而静脉血栓由于血液流动总体剪切率较低 ,即使在剪切率相对较高的区域仍有明显的生长。结论这种三维重建不但提供了血栓的三维轮廓 ,而且还提供了血栓各局部生长速度这一重要参数。随着研究的深入 ,这种新方法将会带给研究?
朱听吴嘉赵虎成席葆树范钦珊MarcF.Hoylaerts廖福龙
关键词:血栓形成过程三维重建在体研究抗血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