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运斌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心房
  • 1篇心房纤颤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病
  • 1篇型心
  • 1篇胸膜
  • 1篇胸膜炎
  • 1篇胸液
  • 1篇胸针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诊断
  • 1篇血液动力
  • 1篇血液动力学
  • 1篇药物疗法
  • 1篇液动
  • 1篇医师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判断
  • 1篇治疗结核性胸...

机构

  • 7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范运斌
  • 2篇付汝林
  • 2篇熊瑛
  • 2篇彭启灿
  • 2篇罗兴林
  • 1篇张锡林
  • 1篇李家富
  • 1篇李国平
  • 1篇王宋平
  • 1篇范忠才
  • 1篇邓述恺
  • 1篇彭波
  • 1篇范贤明
  • 1篇湛晓勤
  • 1篇陈正贵
  • 1篇魏宗德
  • 1篇李振华
  • 1篇陈孝煊

传媒

  • 4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心功能杂志

年份

  • 1篇2002
  • 1篇1998
  • 3篇1996
  • 2篇199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组织STAT_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肺组织中STAT1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5例健康人和 11例IPF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并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肺组织的STAT1 表达。结果 :IPF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IPF组肺组织STAT1 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肺组织STAT1 表达与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呈正相关。结论 :IPF患者肺组织中存在STAT1 异常表达 ;STAT1
范贤明范运斌邓述恺李振华湛晓勤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STAT1IPFBALF肺组织
免疫印渍试验在斯氏肺吸虫病血清学诊断中的意义
1996年
应用免疫印渍试验(Immunoblottingtest)分析斯氏肺吸虫成虫、幼虫和囊蚴期的虫体可溶性抗原.结果显示感染斯氏肺吸虫的人和动物血清可识别22、24和26KD抗原蛋白带.依据病人血清对上述抗原组仿的识别,用免疫印渍试验诊断24例斯氏肺吸虫病人,皆为阳性,而对照组显阴性.与Dot-ELISA比较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试验的阳性检出事无显著性差异(P>0.05).Dot-ELISA的交叉反应率为18.75%(6/32),而免疫印渍试验无交叉反应.表明斯氏肺吸虫的22、24和26KD蛋白带为特异性诊断抗原,免疫印渍试验为斯氏肺吸虫病的高度敏感和特异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张锡林范运斌付汝林
关键词:肺吸虫病血清学诊断
L_(90)型针迅速抽胸液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
1995年
102例结核性胸膜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结果表明:L90型针治疗组治愈率(90.4%)高于对照组(66.0%)(P<0.05),而胸膜肥厚和包裹住积液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L90型针迅速抽水治疗,具有疗效好,并发胸膜肥厚和包裹性积波发生率低,操作简便和副作用小等优点。
彭启灿熊瑛彭波李德炳付汝林范运斌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穿刺术水胸
临床住院医师培养模式初探
1995年
为使年青住院医师尽快成为医疗战线的合格人才,我们内科近十年经过阶段性、系统性、科学化、制度化模式培养临床住院医师,在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外语水平方面,经过3~4年的培养基本能达到主治医师的要求。
范运斌魏宗德
关键词:住院医师内科
心房纤颤对左室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1996年
心房纤颤对左室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罗兴林李家富范运斌陈正贵(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泸州646000)关键词心房纤颤;复律;心脏功能试验;血液动力学传统认为,心房在心脏泵血过程中仅起辅助作用,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多被忽视。但近年不少资料表明,心房纤颤(AF...
罗兴林李家富范运斌陈正贵
关键词:心房纤颤血液动力学
速尿吸入治疗夜间发作性哮喘1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2
1996年
速尿吸入治疗夜间发作性哮喘13例临床观察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646000)熊瑛,彭启灿,范运斌,李国平,王宋平自Bianco[1]等首先报道速尿可以预防运动性支气管收缩以来,速尿在治疗哮喘方面的作用已不断受到关注。我们于1993年底~19...
熊瑛彭启灿范运斌李国平王宋平
关键词:哮喘药物疗法速尿
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与QT离散度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对照研究被引量:5
1998年
分析7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P-R间期和QT离散度(QTd)变化,并与72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CM组P-R间期(不包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和QTd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1个月内心脏性猝死(SCD)者QTd较存活者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者显著增高(P<0.01)。Ⅰ度和Ⅱ度AVB者SCD发生率显著高于P-R间期正常者(P<0.05)。QTd>110ms者SCD发生率显著高于QTd≤110ms者。QTd>110ms同时伴Ⅰ度或Ⅱ度AVB者全部发生SCD。提示:DCM患者SCD的发生主要与QTd有关;Ⅰ度、Ⅱ度AVB是DCM患者SCD的危险因素。
范忠才范运斌陈孝煊罗兴林
关键词:心肌病房室传导阻滞QT离散度猝死
全文增补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