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登脉
- 作品数:38 被引量:84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俗字研究
- 该文从该书中录出俗字字头939个,俗写字体1475个,作为'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俗字谱',根据该谱所录,我们对仁和寺本《太素》中俗字的形体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仁和寺本《太素》中俗字的形体变化规律主要有'增加构件'、'...
- 范登脉
- 关键词:《太素》俗字训诂校勘
- 文献传递
- 从寒湿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思路探讨被引量:25
- 2020年
- 通过分析2019年首发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特点,根据中医学寒湿疫的相关理论,结合临床观察,提出从寒湿疫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认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归属中医学"寒湿疫"范畴,病机为寒湿疫毒内盛,肺脾阳气虚弱,寒饮阻肺,寒湿困脾。治疗的总体指导思想为辨证论治,灵活处置,急危重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治则为全程护阳、提前温阳,扶正解毒,截断扭转;具体治法可采用温阳扶正化饮,散寒去湿解毒。
- 阮永队范登脉谢炎烽庄晓敏
- 《黄帝内经》从十二原辨识健康状态理论述要被引量:3
- 2015年
- 健康状态的实质是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对内外不同因素作用于人体时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五脏六腑在内,通过十二经脉,与在外的"原"连通起来,将胃中化生的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体表。"十二原"是五脏用来将各脏所藏的真气供给到三百六十五节的所在。五脏经气输出到体表的源头,称作"原"。"十二原"对于观察脏腑经脉营卫气血阴阳的变动状态,具有特殊意义。从"十二原"辨识健康状态与从"三部九候""三阴三阳脉口""气口脉"辨识脏腑经脉营卫气血阴阳的变动状态的原理相通。诊察"十二原"的变动,犹如诊察三部九候脉与气口脉,可以诊断五脏六腑的疾病状态,可以辨识人体的健康状态。
- 范登脉邓欣祺郑洪曾亮杨志敏
- 关键词:黄帝内经
- 《素问·宝命全形论》校诂四则被引量:2
- 2006年
- 考释《素问·宝命全形论》疑难字词四则。认为“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的“津泄”为同义连用,训渗漏;“呿吟至微,秋毫在目”的“呿吟”同“呿唫”、“呿噤”,训开阖;“鍼有悬布天下者五”的“鍼”当作“箴”指箴铭,劝戒的文告;“静意视义,观適之变”之“观適”为同义复用,训观察。
- 范登脉吴弥漫
- 关键词:校勘训诂
- 仁合寺本《黄帝内经太素》俗字研究
- 范登脉
- 关键词:黄帝内经俗字训诂校勘
- “煆”、“煅”音义考辨被引量:1
- 2003年
- 范登脉
- 《灵枢·通天》体质貌词疏补
- 2015年
- 貌词,是古代汉语中描绘性的词汇。《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是论述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专篇文献,被称作“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其中有大量描绘人体形貌神态的词汇,这里姑且称之为“体质貌词”。已有学者指出:这部分词汇“是《内经》中最难解释的一部分。由于用法不具有普遍性,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 范登脉郑洪曾亮杨志敏
- 关键词:灵枢体质辨识训诂
- 《素问》“適其脉”解诂被引量:2
- 2002年
- 《素问》“其脉”中“”字的训释 ,诸家所说纷纷。运用归纳汇证与因声求义之法 ,认为“”是诊视、察视的意思 ,“”当读作“目是”。
- 范登脉
- 关键词:《素问》训释训诂中医
- 中医古籍校读应当充分重视出土文献——以“大表”“熊经”“替替”为例
- 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大表'、《后汉书·华佗传》'熊经'、《脉经》卷第一《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替替'校读为例,指出中医古籍校读应当充分重视出土文献。
- 范登脉
- 关键词:出土文献训诂校勘五禽戏
- 文献传递
- 《伤寒论》“搏”、“治”新证被引量:1
- 2018年
- 运用"二重证据法",将出土文献与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考释方法相结合,对《伤寒论》"相搏"之"搏","合治之"的"治"进行了校读,指出,"相搏"之"搏"不当校录作"摶","合治之"的"治"当作"冶"。
- 范登脉
- 关键词:《伤寒论》校勘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