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海健

作品数:18 被引量:41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成像
  • 7篇肿瘤
  • 6篇磁共振
  • 6篇磁共振成像
  • 4篇病理
  • 4篇病理学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MR
  • 2篇动脉
  • 2篇影像学特征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淋巴瘤
  • 2篇原始神经外胚...
  • 2篇原始神经外胚...
  • 2篇神经外胚层
  • 2篇神经外胚层肿...
  • 2篇胚层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瘤

机构

  • 17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范海健
  • 10篇麦筱莉
  • 9篇朱斌
  • 4篇秦国初
  • 4篇常莹
  • 3篇牡丹
  • 3篇史炯
  • 2篇余鸿鸣
  • 2篇韩冰
  • 2篇马义
  • 2篇汪洋
  • 2篇何健
  • 2篇靳晶
  • 2篇窦鑫
  • 1篇周科峰
  • 1篇陈文立
  • 1篇李保新
  • 1篇宋维通
  • 1篇臧凤超
  • 1篇唐敏

传媒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4排螺旋CT动态观察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
目的:对肋骨骨折经64排螺旋CT动态观察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为降低漏诊和误诊率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接收的肋骨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动态观察,部分病例经图像后处...
陆健范海健包丽平
关键词:肋骨骨折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诊断价值
麦筱莉范海健秦国初常莹朱斌
能谱CT对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价值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CT动脉单期能谱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间行能谱CT检查并经病理或随访确诊的肾上腺腺瘤31例,转移瘤16例,并将10例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选择动脉期能谱成像对腺瘤组、转移瘤组及对照组进行单能量重建及物质定量分析,在碘-脂基图上定量测定碘、脂含量,计算能谱曲线的斜率(λHU)并测量混合能量图像上相应部位的CT值。通过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证实腺瘤组、转移瘤组及对照组两两之间在碘、脂含量及λHU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碘(腺瘤VS转移瘤)=1.25,F碘(腺瘤VS对照)=0.48,F碘(转移VS对照)=-0.77;F脂(腺瘤VS转移瘤)=12.83,F脂(腺瘤VS对照)=6.12,F脂(转移VS对照)=-6.71;FλHU(腺瘤VS转移瘤)=0.43,FλHU(腺瘤VS对照)=0.18,FλHU(转移VS对照)=-0.26,P值均<0.01),且腺瘤组(4.66±0.89和997.95±4.32)在碘、脂含量之间均高于转移瘤组(3.40±0.98和985.12±6.52)(F碘(腺瘤VS转移瘤)=1.25,F脂(腺瘤VS转移瘤)=12.83,P值均<0.001);对于混合能量下的CT值,腺瘤组、转移瘤组分别与对照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CT(腺瘤VS对照)=15.35,FCT(转移VS对照)=14.06,P值均<0.05),而腺瘤组与转移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CT(腺瘤VS转移瘤)=1.29,P=0.83)。结论动脉单期能谱扫描单能量重建及物质定量分析对于区分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马义何健范海健汪洋朱斌
关键词:能谱肾上腺肿瘤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瘤囊影响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行血管腔内修复术(EVAR)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瘤囊扩张情况及持续性Ⅱ型内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13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3例,女性20例,年龄(74.8±7.2)岁(范围:59~95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长期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将其分为服用阿司匹林组(n=80)与未服用阿司匹林组(n=53)。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5。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瘤囊扩大、发生持续性Ⅱ型内漏)和次要终点事件(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和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累积概率曲线,并用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4±11.8)个月(范围:30~58个月)。133例患者中发生瘤囊扩大25例(18.8%),其中服用阿司匹林组20例,未服用阿司匹林组5例;Ⅱ型内漏35例(26.3%),其中服用阿司匹林组26例,未服用阿司匹林组9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1例(8.3%),临床相关出血事件5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均纳入32例患者。两组患者结局事件的累积概率曲线比较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组患者的瘤囊扩大率(Log-rank检验:P=0.010)、持续性Ⅱ型内漏发生率(Log-rank检验:P=0.019)均高于未接受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值均>0.05)。结论血管腔内修复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瘤囊扩张率和持续性Ⅱ型内漏发生率高于未服用阿司匹林组,应在术前对该类患者的手术风险和获益进行全方面评估。
王宜梅季润陈志鹏张梦强范海健蔡晶乔彤
关键词:主动脉瘤血管外科手术腔内修复术阿司匹林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影像学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MRI/CT)资料齐全的21例PNET,分析其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资料,探讨PNET的影像学(MRI/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果 PNET多见于青少年,中位发病年龄为21岁,男性13例,女性8例,20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其中颅内2例,颈部1例,胸腔2例,肋骨1例,腋窝1例,腹腔1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肾脏2例,椎管4例,四肢5例,均可见软组织肿块,直径3.2~20.0cm,平均10.4cm,肿块呈不规则形或类球形,13例边缘清晰,与周围结构分界清,19例肿块内密度/信号不均,见囊性坏死区,均未见明显钙化或肿瘤骨,7例见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形态不规则,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未见明显硬化边缘,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PNET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MRI/CT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并无特异性,诊断依靠病理组织检查。
麦筱莉范海健余鸿鸣常莹史炯牡丹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基于MSCTA显示的高密度血栓与腹主动脉瘤破裂相关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MSCTA)将腹主动脉瘤(AAA)内的附壁血栓(ILT)量化为亨氏单位(HU)值,以探究不同CT值范围内的血栓与AAA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鼓楼医院自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较大直径(≥6.0 cm) AAA患者(共41例)资料,分为腹主动脉瘤完整(IAAA)组(n=25)和腹主动脉瘤破裂(RAAA)组(n=16)。根据每位患者的MSCTA重建三维图像,测量最大横径平面处血栓CT值和不同CT值范围内血栓体积,并在标准化血栓下计算两组中不同CT值范围内血栓的变化。结果:RAAA组最大横径平面处血栓平均CT值[(43.2±8.5)HU]高于IAAA组[(35.7±6.6)HU,P=0.003],且RAAA组最大横径平面处血栓最大CT值中位数(113.0 HU)高于IAAA组(83.0 HU,P<0.001)。进一步分析不同CT值范围内血栓体积,发现在-100~30 HU范围内RAAA组血栓体积[(63.0±35.2)cm3]与IAAA组[(44.2±28.8)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而在30~150 HU范围内RAAA组血栓体积中位数(125.1 cm3)却明显高于IAAA组(78.5 cm3,P=0.010)。在RAAA组中,30~150 HU范围内血栓体积与标准化血栓体积(ILT体积/总瘤腔体积)呈正相关(ρ=0.900,P<0.001),而-100~30 HU范围内两者没有相关性(ρ=0.361,P=0.169)。结论:较大直径的AAA中MSCTA显示的高密度ILT与瘤体破裂相关,高密度ILT可能是高危动脉瘤的特征。
刘和乾陈志鹏蔡晶范海健麦筱莉乔彤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MR对免疫功能正常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组织起源。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MR影像特征,所有病例均行术前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并与免疫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结果 所有病...
麦筱莉范海健常莹窦鑫史炯朱斌
关键词: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病理学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MRI/CT)资料齐全的21例PNET,分析其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资料,探讨PNET的影像学(MRI/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
麦筱莉范海健牡丹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CT/MRI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2例SFTs患者的MSCT/MRI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肿瘤位于胸部6例,腹盆部12例,颅内1例,面部1例,椎管内1例,大腿1例。15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MSCT/MRI平扫显示肿块大小、形态多变,肿块最大径1.2~25.0 cm,平均(7.6±6.9)cm;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17例,呈分叶状2例,不规则形3例。MSCT平扫5例密度不均匀,MRI平扫3例信号混杂;16例行MSCT和/或MRI对比增强后4例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肿块内可见增强血管。病理学检查提示恶性SFTs 5例,良性17例。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方式多变,间质内见大量薄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Desmin(-)21例,CD34(+)21例,Bcl 2(+)19例,CD99(+)9例;良性SFTs Ki-67≤5%,恶性SFTs Ki-67≥10%。结论 SFTs患者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SFTs的定位及明确肿瘤的良恶性有价值。
余鸿鸣范海健常莹秦国初史炯麦筱莉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体外标记内皮祖细胞小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局部移植后向病灶侧迁移的MRI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多聚左旋赖氨酸(PLL)与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Feridex)的复合物(SPIO-PLL)体外标记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可行性,观察标记细胞脑内移植至小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后的迁移情况。方法体视显微镜下线栓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缺血性脑梗死模型30只,随机分成缺血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移植组(6只)、磁性标记EPCs移植组(12只)和未标记EPCs移植组(6只),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进行脑内移植。对移植后小鼠的神经系统行为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MR在体观察EPCs的迁移情况,普鲁氏蓝检测EPCs的分布。结果移植后1周神经系统行为学评分显示移植组动物改善不明显,磁性标记EPCs脑内移植后1周MR T2WI、GRE-T2*WI显示移植区低信号改变并沿胼胝体向病灶侧迁移,普鲁氏蓝染色示部分移植的标记细胞沿胼胝体向损伤侧迁移。结论移植EPCs短期内不能有效地促进缺血性小鼠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SPIO-PLL标记能够在体评价细胞移植后的脑内迁移。
麦筱莉韩冰范海健陈文立张强王嵘朱斌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缺血性脑梗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