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伯丽

作品数:5 被引量:8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小板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疾病
  • 2篇血症
  • 2篇同型半胱氨酸
  • 2篇半胱氨酸
  • 1篇胆固醇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
  • 1篇心功能
  • 1篇心肌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血小板聚集试...
  • 1篇血小板凝聚
  • 1篇血压
  • 1篇压比
  • 1篇脂血症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深圳...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5篇范伯丽
  • 2篇房家智
  • 2篇程颖
  • 2篇李秋荣
  • 2篇王勤
  • 2篇蒋宝琦
  • 1篇董会奕
  • 1篇刘茜倩
  • 1篇刘倩茜

传媒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现代医院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小板及内皮细胞活性的体内研究被引量:53
2004年
目的 探讨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心血管疾病新的重要危险因子对血小板活性 ,内皮细胞功能及体内氧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应用安慰剂自身对照交叉设计方法 ,蛋氨酸负荷实验诱导 15个正常个体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检测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及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 ,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 ,内皮细胞因子及体内氧化指标硫巴比妥酸反应物和结合二烯的影响。结果 蛋氨酸负荷后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 [(6 5 6±1 83) μmol L比 (15 2 0± 3 0 1) μmol L ,P <0 0 0 1],并伴随范登伯因子 ,血浆凝血酶活化因子抑制剂 1和血浆 β 血栓球蛋白水平的显著升高 [分别为 (6 8± 33) %比 (86± 13) % ,P <0 0 5 ,(35± 11)ng ml比(6 9± 38)ng ml,P <0 0 5 ,(78± 5 0 )U ml比 (12 5± 5 0 )U ml,P =0 0 5 8],而安慰剂负荷后则无变化。然而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和氧化状态无论在蛋氨酸负荷还是在安慰剂负荷前后均无变化。结论 轻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导致人体血小板活性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 ,提示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范伯丽董会奕蒋宝琦Brian Tomlinson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小板内皮细胞活性心血管疾病
比索洛尔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05年
李秋荣王勤范伯丽刘倩茜
关键词:比索洛尔高血压病左心功能LVH心肌
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于正常个体血小板凝聚反应的体外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研究人体血清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升高与血小板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 全血或浓缩血小板与不同浓度的 HCY于 37℃ (用于血小板凝聚检测 )或 2 2~ 2 5℃ [用于血小板纤维原结合及 P-选择素 (P- selectin)表达的检测 ]作用 15 min,后应用血小板凝聚仪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 HCY对血小板活性的作用。结果  HCY在浓度 30 μm ol/ L 时能增加一磷酸腺苷 (ADP)和胶原诱导的全血和浓缩血小板凝聚反应 [(3.0± 0 .8) Ω/ min vs(5 .0± 2 .0 ) Ω/ m in,P<0 .0 5 ,n=9和 (8.5± 1.5 ) Ω/ min vs(11± 2 .5 ) Ω/ min,P<0 .0 5 ,n=6 ],但在浓度 10 0 0μm ol/ L时却抑制 ADP和胶原诱导的全血和浓缩血小板凝聚反应 [(7.0± 4 .0 )Ω vs (3.6± 2 .6 )Ω和 (6 .8± 2 .2 )Ω vs (4.1± 3.3)Ω ,P<0 .0 5 ,n=9],血小板凝聚性的改变并不伴随血小板纤维原结合及 P- selectin表达的变化。结论 体外实验表明 HCY能协同促进已激活的血小板凝聚反应 ,可能是
范伯丽程颖房家智Brian Tomlinson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凝聚体外
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2
2003年
观察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作用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测试全血血小板聚集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性及实验的重复性 ,并选择胶原作为诱导剂进行全血血小板聚集反应检测。 30个高脂血症患者接受为期16周的治疗 ,用药剂量递增 ,从每日用药 10、2 0、40mg ,到 80mg ,均分别用药 4周 ,直至患者血脂水平达到靶水平以下。分别在最大剂量用药期及停药后 4周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在停药后显著回升 (5 .0± 1.1、3.0± 1.0、2 .2± 3.3mmol/L比 9.0± 3.1、6 .8± 1.5、5 .0± 12 .4mmol/L ,P <0 .0 0 1)。与停药后 4周相比 ,在最大剂量用药期 ,患者全血血小板聚集反应显著降低 (自 19.0± 3.1Ω降至 17.1± 4.6Ω ,P <0 .0 5 )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不受影响。表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及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
范伯丽程颖房家智蒋宝琦GNeil ThomasJulian AJH CritchleyBrian Tomlinson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试验阿托伐他汀胆固醇胶原高脂血症
糖尿病病人外周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踝/肱动脉收缩压比的评估研究
2006年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但其病因学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评估了患糖尿病的病人外周血管疾病(PVD)的危险因素。检测了65名糖尿病患者的血压、人类学指标、潜在的外周血管疾病生物化学的危险因素。取踝/肱动脉收缩压比(ABR)<0.9作为判定PVD的指标。ABR与如下指标明显相关,年龄(r=-0.46,p<0.001),肌酐(r=-0.37,p<0.02),纤维蛋白原(r=-0.53,p<0.001),总同型半胱胺酸(tHcy)(r=-0.45,p<0.001)。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如下因素为ABR的独立判定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β系数-0.47,p<0.001),tHcy(p系数-0.471,p=0.001)及尿酸盐(β系数0.279,p=0.031),公式如下:(ABR=1-0.669×血浆纤维蛋白原-0.450×tHcy+0.449×尿酸盐,p<0.001)。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病人中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胺酸尿、尿酸盐及血压为PVD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秋荣王勤刘茜倩范伯丽
关键词: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纤维蛋白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