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欲晓 作品数:11 被引量:5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哲学宗教 艺术 文化科学 更多>>
论C.S.刘易斯的“中世纪模型” 2013年 本文述评英国批评家C.S.刘易斯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研究上的一项杰出贡献——对欧洲中世纪宇宙观的系统描摹和揭示。宇宙观对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却为当今学者所忽视。刘易斯通过对这一宇宙观的呈现,引导现代读者在面对前现代文学作品时,悬隔自我个体性与现代性,进入前现代文化意识,与该背景下的文本世界、作者意图乃至文字内涵发生真实相遇。 苏欲晓弥尔顿的“批评式引喻”——论《失乐园》中的撒旦与西方古典史诗中的英雄 2021年 引喻是《失乐园》的一大艺术特色,也是解读撒旦内在品质的切入点。弥尔顿征引了西方古典史诗中英雄的语言、行动和场景,与撒旦建立起关联。然而,这种关联并非意指撒旦是《失乐园》的英雄,而是以传统英雄为参照来批评、讽刺撒旦。本文梳理国内学界尚未见系统研究的《失乐园》的引喻传统,介绍"批评式引喻"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剖析撒旦与阿喀琉斯、埃涅阿斯、奥德修斯等史诗英雄典型的引喻,指出该手法的目的恰在于揭示二者实质上的不同,曝露撒旦"做恶才是唯一乐事"的邪恶动机和毁灭本质。引入"批评式引喻"以揭示《失乐园》撒旦的伪英雄品质,也是为有关弥尔顿的撒旦评价长期对决的传统提供一份补充。 马一宁 苏欲晓关键词:弥尔顿 《失乐园》 多元视角的融合与撞击:半个世纪的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本文通过对美国天主教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史资料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半个世纪英语世界奥康纳研究与批评的发展进程,指出奥康纳研究呈现的如下特征:由于奥康纳作品中强烈的宗教性与同样强烈的怪诞性,对该作家的研究始终体现着信仰性与非信仰性、普世性与地域性、作者意图与读者阐释自由等多元视角既交融又撞击的局面;60年代以来,多种文学批评流派的兴起更进一步丰富和扩充了对奥康纳的解读与阐释。 苏欲晓隔世融汇的异象,交互启明的艺术:论布莱克的《天路历程》插画 2018年 本文评述鲜为人知的英国画家兼诗人威廉·布莱克为英国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的著名寓言《天路历程》所做的29幅插图。首先介绍20世纪中期这29幅插图的发现过程,同时指出两位相隔百年的艺术家在天分、志趣、才情、信仰方式与生活时代之外共享的对天启异象的信念与执着。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揭示并评述布莱克插画为班扬寓言所做的艺术读解:同样以天启异象为灵感的布莱克的画作,在细节与用心上既忠实于文本,又匠心独运,启明班扬寓言,烛照读者阅读,达成艺术风格上的相称和灵性意义上的相通,并极大地丰富了天路客的故事。 苏欲晓关键词:威廉·布莱克 《天路历程》 插画 启明 恒常的他者——论C.S.路易斯美学观的道德根基 2014年 20世纪英国批评家C.S.路易斯在其文学批评与实践中坚持客观价值之道的恒常性与他者性,警惕20世纪以来道德领域、文艺批评界日渐鼎盛的主观主义与价值虚无主义。他于20世纪中期所做《人的消解》一书敦促人们认知大至人类文明的延续,小至对世界的认知感悟、审美判断,其根基都在于自己对人类社会天生禀赋、亘古共享的道德理性基点——客观价值之道——的接纳和依从。路易斯的美学观建基于此客观价值之道上,他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文本,乃至自然美景,既为恒常之"道"派生而出的时空之内的"道"或逻各斯,其审美价值同样具有"道"的不受制于认识者主观意愿的"客观他者性",审美者需"跳脱自我,进入他者",存谦卑舍我之心去认识与判断。恒存的他者——"道",因而成为路易斯他者性美学观的道德根基。 苏欲晓关键词:他者 塞缪尔·理查逊《亲朋往来信札集》的道德主题和英国新教决疑论 2022年 本文研究国内批评界鲜有涉及的塞缪尔·理查逊早期书信集《亲朋往来信札集》与英国新教决疑论(casuistry)之间的关系。对理查逊早期几组书信的分析可以看出,决疑论在促进《信札集》实现其最关键的道德目的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书信集所讨论的话题、呈现的形式和运用的原则三方面。话题上,决疑论为书信集贡献了诸如打官司、父母在子女婚姻中的权威等道德话题;形式上,决疑论分析道德问题的方法在书信集的形式层面有所体现,影响了书信集的叙事风格、人物类型和不同话题的组织原则,便于实现书信集作为道德指南的功能;运用原则上,决疑论强调将道德原则运用到具体案例中,这一模式帮助书信集在道德理想和道德体验之间构建桥梁。 方芳 苏欲晓关键词:道德主题 屈原之问与约伯之问——两种文化下的终极质询 本文通过对屈原《天问》与圣经《约伯记》的比较,分析两位东方圣贤作为受难义人的代表,在质询苦难问题以及苦难与超验存在的联系时,如何确立自己作为提问者的身份,如何表现提问者对自我的认识,如何反映提问者与被提问的“天”之间的关... 苏欲晓关键词:约伯 提问 儒家 文化 文献传递 自我与他者:C.S.刘易斯的文学批评观述评 被引量:2 2010年 英国学者C.S.刘易斯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身份长期未得到重视,本文介绍并评述刘易斯有关文学阅读、批评与创作的核心观点。他始终强调隐匿主观自我,认识、接受并敬重与不同自我立场相对应的各类"他者":与读者个体自我对应的作者与文本,与作者个体自我对应的读者与群体意识,与读者与作者的当下自我对应的历代传统,以及与语言符号自我对应的具体真实的意义世界等。刘易斯试图使阅读、批评与创作在共时与历时方面皆成为自我与他者的相遇事件,并从这相遇中拓宽和超越为时空所拘限的自我。 苏欲晓关键词:自我 他者 相遇 中世纪宇宙模型中的“道”--C.S.路易斯“中世纪模型”及其现代主观论批判 2020年 C. S.路易斯的《被弃的意象》描绘了作为"中世纪艺术巅峰之作"的中世纪宇宙模型,是阅读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作品"迄今为止的最佳导读"。本文探讨路易斯中世纪宇宙模型中代表客观价值信念的"道"(Tao)如何构成他对现代性价值主观论的批判。本文先描述并评析中世纪模型的客观价值之"道"及其种种表达,并结合对路易斯另一力作《人之废》的分析,呈现路易斯对于"道"的捍卫与失"道"之现代"主观论毒害"的批判,进而论证欧洲中世纪模型的客观价值之道对于现代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导致的几大现代性症疾的光照与纠正,并指出该现代性批判的当下意义。 苏欲晓罪与救赎:霍桑《红字》的基督教伦理解读 被引量:31 2007年 与清教传统有着复杂关系的美国作家霍桑,其代表作《红字》向来为国内众多读者及评论者解读为对清教伦理及其所源出的基督教伦理的控诉和鞭挞。笔者对《红字》进行重新解读,认为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刻画、叙事声音还是对清教社会的揭露都不能将该作品视为对基督教伦理的抨击,相反,作品中多处折射的恰恰是圣经所体现的基督教伦理核心:人的普遍罪性以及对这罪性的悲悯与救赎。 苏欲晓关键词:《红字》 基督教伦理 清教 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