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金
- 作品数:30 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波电交替试验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TWA)试验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TWA阳性(A组)15例和TWA阴性(B组)38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组住院时间长于B组[(24.1±4.6)d vs.(21.8±2.5)d](P<0.05);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7例,少于B组的30例(P<0.05)。脑出血量和TWA均为影响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0.54,95%CI:0.35-0.86,P<0.01)和(OR=0.15,95%CI:0.03-0.78,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合并TWA可能意味预后较差。
- 耿金王丙剑仲玲玲孙波马树人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
- β-榄香烯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β-榄香烯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64只鼠龄为7d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空气对照组)、B组(高氧对照组)、C组(玻璃体内注射组)及D组(球后注射组)。A组在正常环境中饲养,其余3组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造模后C组玻璃体内注射1μLβ-榄香烯、D组球后注射2μLβ-榄香烯。比较4组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ADP酶法视网膜铺片测量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4组分别为:A组(0.90±1.52)个、B组(27.15±9.83)个、C组(2.90±2.02)个、D组(13.33±4.83)个,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铺片各组新生血管钟点数:A组未见新生血管、B组(8.00±1.26)个、C组(3.67±0.82)个、D组(6.12±1.17)个,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视网膜铺片无灌注区面积百分比:A组未见无灌注区、B组(17.11±2.49)%、C组(9.98±2.44)%、D组(13.66±2.62)%,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组累积光密度值:A组32.17±20.98、B组144.04±65.72、C组55.56±36.6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榄香烯注射乳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玻璃体内注射的给药途径治疗效果较好。
- 耿金陈蕾柳力敏刘宁宁刘磊
- 关键词:Β-榄香烯视网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β-榄香烯抑制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 目的: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血管源性疾病如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基础,是导致患者视力减退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临床尚无肯定有效的...
- 耿金
- 关键词:Β-榄香烯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高氧诱导
- 文献传递
- 介入相关性心肌梗死与预后的关系
- 2017年
-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介入相关性心肌梗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术治疗的患者共360例,根据是否发生介入相关性心肌梗死分为心肌梗死组及非心肌梗死组,观察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较术前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量(△LVEF)以及随访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th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LVEF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MACE发生率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分层分析示,对于非旋磨患者,介入相关性心肌梗死与△LVEF(P=0.000)及MACE(P=0.004)相关,在旋磨患者中,介入相关性心肌梗死与△LVEF(P=0.857)及MACE(P=0.241)未见同样的相关性。结论介入相关性心肌梗死对于非旋磨的患者发生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MACE发生具有预测价值,在旋磨患者中则并未显示相应的预测性。
- 王彦涵耿金魏忠海戴庆王涟宋杰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与消融节律控制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比较心率控制和射频消融节律控制治疗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3月发表的比较心率控制与节律控制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应用Revman5.1及Stata12.0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事件为随访结束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6min步行试验(6-MWT)及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4项研究最终入组,包括224例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荟萃(meta)分析提示与心率控制相比,射频消融节律控制可以显著改善LVEF(WMD6.61,95%C,4.49~8.74)、LVESV(WMD-16.26,95%C1—30.26~-2.26)、6-MWT(WMD36.88,95%CI12.72—61.04)及QoL(WMD-14.05,95%C1—22.03—-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衰合并房颤患者选择射频消融节律控制治疗可以提高左心室功能、逆转心肌重构、提高运动耐量并且改善生活质量。
- 耿金戴望亮胡婷婷马树人徐伟
-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 King达标理论下分阶段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PCI后心功能指标及Tei指数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King达标理论下分阶段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功能指标及Tei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6—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和分阶段康复组,每组60例。常规康复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分阶段康复组患者接受King达标理论下分阶段康复运动,两组均连续干预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最大摄氧量(VO2max)、Tei指数、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评价)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LVEF、CO分别较本组干预前升高,LVEDV分别较本组干预前缩小,LVEDP分别较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后,分阶段康复组LVEF、CO较常规康复组升高,LVEDV较常规康复组缩小,LVEDP较常规康复组降低(P<0.05)。干预后两组VO2max分别较本组干预前升高,Tei指数分别较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后,分阶段康复组VO2max较常规康复组升高,Tei指数较常规康复组降低(P<0.05)。干预后,两组身体功能、身体角色限制、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限制、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且分阶段康复组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分阶段康复组满意度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King达标理论下分阶段康复运动可改善冠心病患者PCI后心功能,升高VO2max,降低Tei指数,提高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 冯丹丹李春耿金
- 关键词:心脏康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KING达标理论心功能指标TEI指数
- 大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疗效及安全性评估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评估术前术后大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确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组(术前氯吡格雷300 mg负荷、术后75 mg维持)、B组(术前氯吡格雷300 mg负荷、术后150 mg维持1个月后改为75 mg维持)、C组(术前氯吡格雷600 mg负荷、术后75 mg维持)、D组(术前氯吡格雷600 mg负荷、术后150 mg维持1个改为75mg维持),每组40例,随访3个月,观察各组间出血及主要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基线情况下各组间的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后,4组间的出血及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分层分析发现术前氯吡格雷600 mg负荷较300 mg负荷可减少MACE的发生率(P=0.031,OR=2.49,95%CI 1.09~5.73)。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前氯吡格雷600 mg负荷可减少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而术后氯吡格雷150 mg维持量未明显减少PCI术后3个月MACE的发生率。
- 王丙剑胡婷婷耿金李倩君马树人
- 关键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氯吡格雷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栓塞风险预测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求可以预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住院期间总栓塞事件的独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5~2012年收治的1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发病特点,包括基本情况、生化结果、超声心动图表现和血培养结果与栓塞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WBC>15×109/L、CRP>40mg/L、赘生物累及多个瓣膜以及赘生物大小>1cm与栓塞相关(P值分别为0.023、0.029、0.004、<0.001),将其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后发现赘生物累及多个瓣膜以及大小>1cm是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3,OR=3.34,95%CI:1.52~7.31;P=0.030,OR=2.37,95%CI:1.09~5.18)。结论赘生物累及多个瓣膜以及大小>1cm是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中处理这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时可能需尽早手术,以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
- 耿金胡婷婷乔青常慧艳张荣林
- 关键词:栓塞独立预测因素
- 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1.5a 随访结果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调查沈阳市风雨坛社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筛查社区T2DM患者457例,2013年复查其中的92例,并新增312例T2DM患者,调查其基本情况及生活方式,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风雨坛社区2011年和2013年DR患病率分别为15.8%和41.2%。DR与NDR组比较,年龄、DM家族史、DM病程、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血清肌酐(Scr)、收缩压(SBP)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DM病程、HbA1c、SBP及HDL-C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2013年参与复查的92例DM患者,DR进展和新发共31例(33.7%),主要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结论:风雨坛社区居民DR患病率远高于我国北方的其他研究,主要与患者DM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对DM及其眼病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疾病的共同作用相关。
- 吴京阳刘磊耿金柳力敏陈蕾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β-榄香烯抑制新生血管及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β-榄香烯作为一种新型抗癌药,对血管内皮细胞及肿瘤新生血管均存在抑制作用。β-榄香烯应用于眼科疾病的研究逐渐增多,包括研究其神经保护作用、抑制眼部新生血管发展及抑制眼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等。本文就β-榄香烯抑制新生血管作用及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其亟待解决问题进行综述。
- 耿金陈蕾
- 关键词:眼科疾病Β-榄香烯香茅草剂量依赖关系早期凋亡视网膜母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