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耕
- 作品数:80 被引量:547H指数:11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改良胃旁路术对GK大鼠的降糖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改良胃旁路术(gastric bypass,GBP)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的降糖效果及其机制.方法:♂GK大鼠2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对手术组大鼠行GBP,对照组大鼠在十二指肠球部远端0.5cm处切断吻合.测定各组术前1wk及术后8wk体质量、空腹血糖(FPG)、餐后30min血糖、血浆胰岛素(INS)、血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结果:术后8wk,手术组FPG和餐后30min血糖较术前明显降低(4.013mmol/L±0.476mmol/L vs5.050mmol/L±0.395mmol/L;12.488mmol/L±1.173mmol/L vs22.790mmol/L±3.525mmol/L,均P<0.05),血浆INS和GLP-1较术前明显升高(873.630ng/L±115.920ng/L vs674.000ng/L±224.372ng/L;8508.750ng/L±l247.013ng/L vs6915.000ng/L±1566.860ng/L,均P<0.05).结论:改良GBP能降低GK大鼠血糖,其机制可能与术后GLP-1的升高,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有关.
- 翁山耕张斌刘赵琪石铮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糖
- 胆总管切开取石探查后一期缝合的研究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术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性对69例术前经过B超、CT或ERCP等检查,并且术中经过胆道镜探查,检查明确无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肝总管无残留结石,胆道镜能顺利通过Oddis括约肌;胆总管内径大于或等于10mm,胆汁清,胆管壁炎症轻的胆总管结石等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结果69例中术后发生胆漏3例,经引流等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住院3~14d,平均6.5d。结论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探查,术中选择性应用胆总管一期缝合,可缩短住院时间,但对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经胆道镜检查,胆总管一期缝合可取得良好效果,患者的痛苦轻,体现微创外科的特点。
- 何庆良石铮陈有挺翁山耕林永堃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微创胆道镜
- 胆道镜治疗老年胆道术后残余结石776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胆道结石患者约占老年外科疾病的10.72%〔1〕。胆道残留结石是胆道外科术后难题之一,对于老年病人,由于大多合并其他疾病,常常无法再行较大的手术。术后纤维胆道镜经T形管窦道取残余结石,具有明视直观,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优点。本文拟回顾分析采用胆道镜下网篮取石结合冲击波碎石治疗老年胆道残余结石患者的疗效。
- 陈有挺林丽娟石铮何庆良翁山耕林永堃
- 关键词:胆道镜胆道手术残余结石
- 基于团队学习联合团队纠错式教学方法在无菌术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评价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联合团队纠错式教学方法在无菌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对照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2015级"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10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学生采用TBL联合团队纠错式教学方法,对照组学生采用TBL联合传统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成绩、无菌技能考核成绩和无菌术临床实际应用成绩。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理论[(84.5±5.9)分比(78.5±9.4)分,t=6.13,P<0.01],洗手[(90.8±2.7)分比(87.1±1.6)分,t=8.83,P<0.01],穿衣、戴手套[(92.2±3.0)分比(86.4±2.3)分,t=11.45,P<0.01],消毒、铺巾[(92.0±2.9)分比(87.4±1.4)分,t=10.53,P<0.01],阑尾切除术无菌技能考核[(9.2±0.8)分比(8.7±0.7)分,t=2.01,P<0.05]上的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增强自学能力和增进团队合作方面,实验组学生对其教学方法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学生。结论TBL联合团队纠错式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无菌术的理论水平、技能操作水平和临床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可以尝试在无菌术教学中推广应用。
- 林秀华欧荣文翁山耕林雅铃林春沈建箴
- 关键词:无菌术医学生
- 成人膈疝的诊断与治疗策略被引量:5
- 2022年
- 成人膈疝的病因主要包括先天性及创伤性,其总体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诊断与治疗尚无临床指南与共识。笔者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成人膈疝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建议疑似患者及时完善多排螺旋CT检查,关注矢状位影像;有临床症状者应及时修补缺损,择期手术优先选择经腹入路腹腔镜手术,对于缺损较大者推荐补片加强修补。
- 翁山耕陈易平张翔
- 关键词:膈疝成人
- 苦参碱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系rHSC-99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HSC-99,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A组),苦参碱0.12 mg/kg组(B组),苦参碱0.24 mg/kg组(C组),苦参碱0.48 mg/kg组(D组)。苦参碱作用24 h后,TUNEL法检测rHSC-99凋亡,半定量RT-PCR方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rHSC-99中神经生长因子(NGF),p75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干预rHSC-99 24 h后,rHSC-99凋亡率随苦参碱的浓度增大而增高,D组凋亡率最高(P<0.01);NGF,p75,Caspase-3mRNA及其蛋白表达随苦参碱的浓度加大而表达升高,C组表达最高(P<0.01)。结论苦参碱可诱导HSCs凋亡。激活NGF/p75通路、上调Caspase-3蛋白表达可能是苦参碱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 翁山耕胡雨云田雄英林丽娟林永堃
- 关键词:苦参碱星形细胞细胞凋亡神经生长因子类神经组织蛋白质类
- 白细胞介素10抑制枯否细胞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激活的研究被引量:25
- 2002年
-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对与枯否氏细胞 (KC)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 (HSC)激活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肝脏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 ,及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来分离培养HSC和KC ;将原代培养 2d的HSC和KC分为HSC单独培养、KC单独培养和HSC与KC共培养 3大组 ,分别加 2ng/ml和 2 0ng/ml的IL 10处理。 2d后 ,分别采用3 H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3 H TdR)掺入法检测HSC的增殖 ,Western印染法检测HSC中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的表达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含量。结果 IL 10对单独培养的HSC的增殖 (P >0 .0 5 )和α SMA表达 (P >0 .0 5 )无明显影响。共培养组HSC的增殖和α SMA表达分别增加了 2 .4倍和 6倍 ;2ng/ml和 2 0ng/ml的IL 10分别使共培养组HSC的增殖降低了 2 3%和 33% ,α SMA表达降低了 35 %和 4 9% ,均呈浓度依赖性 ,和HSC单独培养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或P <0 .0 0 1)。HSC单独培养组未检测出TNF α ;共培养组的TNF α量比KC单独培养组增加了 74 %(P <0 .0 1) ;2ng/ml和 2 0ng/ml的IL 10分别使共培养组的TNF α量降低了 2 7% (P <0 0 1)和 36 % (P<0 0 1) ,使KC单独培养组的TNF α量降低了 2 9% (P <0 0 5 )和
- 翁山耕冷希圣魏玉华彭吉润张佑彬吕建锋杜如昱
- 关键词:HSCΑ-SMA共培养白细胞介素10肝星状细胞
- 白介素-10抑制肝星状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被引量:9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白介素 10 (IL 10 )对肝星状细胞 (HSC)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肝脏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及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来分离培养HSC ,传代后的HSC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A组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0 0U/ml组 (B组 )、TNFα 10 0U/ml+IL 10 2ng/ml组 (C组 )及TNFα 10 0U/ml +IL 10 2 0ng/ml组 (D组 )。加药后 2 4h ,采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等方法 ,检测HSCICAM 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B组的ICAM 1蛋白和mRNA表达量分别为 1.40 0± 0 .0 77和 1.30 1± 0 .0 95 ,明显高于A组的 0 .5 5 9± 0 .0 71(P <0 .0 0 1)和 0 .6 6 6± 0 .0 2 3(P <0 .0 0 1) ;C组和D组的ICAM 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 1.0 17±0 .0 6 6和 0 .919± 0 .0 39,mRNA表达量分别为 1.116± 0 .0 17和 0 .979± 0 .0 6 7,均低于B组的ICAM 1蛋白和mRNA表达 (P均 <0 .0 5 )。结论 IL 10通过抑制HSCICAM 1表达 ,在抑制肝脏炎症。
- 翁山耕冷希圣魏玉华彭吉润杜如昱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白介素-10细胞间黏附因子-1肝炎肝纤维化
- 瘦素在人体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0年
- 瘦素是肥胖基因的编码产物,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具有调节摄食、能量代谢、生殖、造血、免疫等生理功能,参与炎性反应、损伤修复等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瘦素与人体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深入研究瘦素的生物学活性及对人体多种疾病的作用机制,可为防治人体某些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或途径。
- 孙颖翁山耕
- 关键词:瘦素瘦素受体
- 小肝癌合并微血管侵犯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分析小肝癌患者合并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相关术前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7例行肝切除术的单个、肿瘤直径≤5 cm的肝细胞癌病例,其中合并MVI59例,无MVI98例。根据不同时间段将入组病例分为建模组(n=137)和验证组(n=20)。通过其术前特异性影像特征和临床资料,探讨小肝癌合并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P、影像学测量肿瘤最大径、肿瘤边缘情况是小肝癌合并MVI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构建术前预测模型:P=1/1+[e^(2.751-1.090X1-1.778X2-1.147X3)](X1-X3分别代表AFP、肿瘤最大径及肿瘤边缘情况的赋值)。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方面积的(area under curve,AUC)为0.786。结论基于AFP、影像学测量肿瘤最大径及肿瘤边缘情况等3项术前临床资料的小肝癌合并MVI术前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高航翁山耕张翔石铮
- 关键词:微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