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彦杰

作品数:25 被引量:40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海冰
  • 3篇气象
  • 3篇近地
  • 3篇近地层
  • 3篇浮冰
  • 2篇稻田
  • 2篇一体化
  • 2篇日变
  • 2篇日变化
  • 2篇时间滞后
  • 2篇湍流通量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尺度
  • 2篇气候模式
  • 2篇气候预测
  • 2篇气象特征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全球变化

机构

  • 18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宁夏气象防灾...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5篇程彦杰
  • 15篇卞林根
  • 15篇陆龙骅
  • 7篇逯昌贵
  • 5篇李巧萍
  • 5篇吴统文
  • 5篇梁潇云
  • 5篇刘向文
  • 4篇高志球
  • 4篇颉卫华
  • 3篇房永杰
  • 3篇汪瑛
  • 3篇路屹雄
  • 3篇颜京辉
  • 3篇储敏
  • 3篇张艳武
  • 3篇李江龙
  • 3篇张莉
  • 2篇王在志
  • 2篇聂肃平

传媒

  • 7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极地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干旱气象
  • 1篇中国气象局气...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6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大气边界层中风和温度廓线的观测研究被引量:73
2002年
为了研究冬季北京城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的特征 ,分别在城区和郊区 4个观测点利用系留气艇在 2 0 0 1年 1月 5~ 1 3日和 2月 2 1~ 2 8日进行了大气廓线探测 ,并分析了温度和风廓线垂直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结果显示 :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 ,热岛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近地层热岛强度在晴天最大可达到 4℃左右。除了近地层郊区的风速大于城区外 ,城区和郊区风速的垂直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在 1 0 0~ 2 0 0m高度以下 ,城区和郊区风速和风向随高度分布都出现了明显的拐点 ,3 0 0m以上高度风向和风速基本趋于一致 ,表明城区和郊区的风廓线均受到城市覆盖层的影响。随着北京市区的规模不断扩大 。
卞林根程彦杰王欣高志球汪瑛陆龙骅
关键词:城市热岛大气边界层
冬季北京城市近地层的气象特征被引量:31
2002年
运用 2 0 0 1年 1~ 3月北京大气边界层和大气化学综合试验期间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上所获得的 8~ 3 2 0m 1 5层风、温度和湿度梯度资料 ,对冬季北京城市边界层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在冬季北京城市边界层中 ,平均而言地表粗糙度为 1 .3 4、零平均位移约为 2 0m ;温度基本上随高度呈线性变化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并不总遵循对数关系 ,尤其是在午前和夜间 ,风速与高度之间对数关系的不显著率可达 3 0 %~ 40 %。不能简单套用在Monin Obuhov相似理论中由Businger Dye风廓线层结订正获得的近地面层动量。
陆龙骅卞林根程彦杰高志球汪瑛
关键词:城市边界层粗糙度气象特征
气候系统模式多圈层耦合资料同化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气候系统模式多圈层耦合资料同化系统,包括气候系统模式、海洋同化子系统、海冰同化子系统、陆面同化子系统和大气同化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候系统模式包含海洋分量模式、海冰分量模式、陆面分量模式、大气分量模式和耦...
刘向文吴统文姚隽琛聂肃平颉卫华张录军李巧萍梁潇云颜京辉周巍魏敏程彦杰
文献传递
冰芯记录的南印度洋"南极绕极波"近期信号被引量:5
2004年
利用1996年中国南极考察期间在东南极冰盖Princess Elizabeth地区钻取的冰芯(DT001),对1745-1996年冰芯δ18O和海盐气溶胶离子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可以用主要化学离子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EOF1)代表海盐气溶胶传输强度,是南印度洋准稳态低压带平均海面气压(SLP)的代用指标;δ18O则反映该低压带中海表气温(SST)的变化;冰芯近20年的记录反映了SSsT和SLP的4次连续波列,分别对应于NCEP/NCAR资料再现的4列"南极绕极波"(ACW),且冰芯中SST和SLP代用指标间存在的1-2年位相差也与ACW中SST和SLP间的位相差一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DT001冰芯记录表明1958-1980年间没有连续和显著的ACW信号.DT001冰芯过去252年长期记录中SST与SLP之间没有1年的位相差关系,不具备ACW基本特征,从而反证了南印度洋没有ACW 的长期连续信号,1980s后的ACW极可能是ACW启动区发生气候转型后新出现的气候波类型.但从Na+与δ18O十年平均变化和位相关系看,极可能还存在周期约21年的年代际气候振荡.
效存德程彦杰任贾文陆龙骅李忠勤秦大河周秀骥
关键词:冰芯记录Δ^18OSLP位相差相关系
北极海冰的气候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的突变被引量:20
2005年
应用英国Hadley气候研究中心1968~2000年的1°×1°的北半球逐月海冰密集度资料,使用EOF分解等统计方法,探讨北极海冰的气候变化趋势、海冰的突变、海冰的季节持续性和各季的特色.结果表明: (1)自1968年以来,北极海冰的减小是北半球海冰变化的总趋势;海冰的趋势变化在海冰的年际总变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达50%左右.冬春季主要减少区域在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和白令海;夏秋季海冰减少是唯一趋势,中心在北冰洋边缘的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北极海冰已出现减小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海冰又出现范围和面积的突然减少,中心在格陵兰海和巴伦支海;即海冰减少是加速的,其变化程度已远远超过一般的自然变化.(3)海冰有很好的季节持续性, 有很强的隔季相关,也有较好的隔年相关;各季节海冰分布型之间有很好的联系,表现为海冰分布型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海冰的减少中也体现了分布型的特征.
方之芳张丽程彦杰
关键词:北极海冰
BCC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对亚洲夏季风的回报检验
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diction skill as a function of lead ti...
刘向文吴统文李巧萍程彦杰梁潇云
关键词:夏季风
南极海冰涛动与ENSO的关系被引量:27
2002年
对近 30年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的EOF和SVD分析 ,发现南极地区在罗斯海外围和别林斯高晋海的海冰密集度场存在着“翘翘板”的变化特征 ,并与ENSO有密切联系。由此定义两个海冰关键区的差值为南极海冰涛动指数 (ASOI) ,ASOI超前SOI和Nino3指数 2个月时 ,其正、负相关系数达到最大 ,并通过α =0 .0 0 1的信度检验。ASOI高、低指数阶段对应的南半球海平面气温、气压场和风场的合成分析表明 ,海冰关键区的异常变化可能引起温度、气压、风场的响应而影响南太平洋的洋流 ,进而对ENSO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程彦杰卞林根陆龙骅
关键词:海冰涛动SVD分析厄尔尼诺气压场
北冰洋浮冰和开阔海面上的能量平衡特征被引量:7
2000年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于 1 999年 8月 1 9日~ 2 4日在北冰洋浮冰区获得的大气近地层垂直廓线和辐射等资料 ,依据相似理论方法 ,对比分析了北冰洋无冰海面和冰面上热平衡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海面与大气和冰面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边界层物理过程差异十分明显。冰面吸收的净辐射仅为海面的 6%左右 ,主要消耗于感热输送和冰面融化过程 ,不足部分由水汽在冰面上凝结释放的潜热和冰中的热通量来补充。海面吸收的净辐射主要消耗于潜热输送过程 ,占净辐射的 50 % ,其余热量传向水体深层和用于感热输送 ,分别占净辐射的 2 6%和 2 4 %。由此可见 ,在北冰洋夏季 ,无冰海面有大量的水汽向大气输送 。
张雅斌卞林根程彦杰陆龙骅
关键词:浮冰湍流通量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模块、集合预测模块和预测后处理模块,初始化模块用于下载、提取和处理包含大气、陆面、海洋、海冰的多源资料,利用外部参数控制并实现...
吴统文李巧萍颉卫华宇如聪梁潇云姚隽琛颜京辉程彦杰刘向文路屹雄王在志张芳刘一鸣张艳武李伟平吴方华李江龙储敏辛晓歌张洁房永杰张莉魏敏
文献传递
长江三角洲典型稻作区近地层二氧化碳等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利用 1999年和 2 0 0 0年长江三角洲近地层大气与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试验资料 ,对常熟地区水稻插秧、拔节、抽穗等不同生长期近地层二氧化碳和感热、潜热、动量等湍流通量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平均而言在水稻各生长期 ,近地面为二氧化碳的汇 ,白天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夜间则放出二氧化碳 ,抽穗期消耗的二氧化碳要多于拔节和插秧期 ;近地面为大气的热源 ,主要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 ,尤其是在抽穗期 ,感热与潜热之比仅为 0 .0 5 8;二氧化碳等湍流通量的变化与辐射平衡各分量及气象要素有显著关系 .
陆龙骅程彦杰卞林根逯昌贵丁国安
关键词:二氧化碳湍流通量稻田近地层长江三角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