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希远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药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端粒
  • 4篇端粒酶
  • 4篇细胞
  • 3篇活性
  • 2篇端粒酶活性
  • 2篇酶活性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工程
  • 2篇基因工程技术
  • 2篇反义
  • 2篇反义技术
  • 2篇T细胞
  • 2篇SP1
  • 1篇生物学
  • 1篇肿瘤
  • 1篇肿瘤药
  • 1篇转录
  • 1篇转录因子
  • 1篇转录因子SP...
  • 1篇细胞端粒

机构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程希远
  • 7篇庞建新
  • 5篇吴曙光
  • 3篇高杨
  • 1篇刘叔文
  • 1篇任大明
  • 1篇兰和魁
  • 1篇金宏

传媒

  • 2篇中国药理学会...
  • 2篇第七届中国抗...
  • 1篇遗传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02
  • 5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全新的基因工程技术—反义技术
反义技术是继基因克隆和重组技术之后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兴起的又一门全新的基因工程技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理,特异性地与单链或双链核酸结合,从复制转录、mRNA剪接、转运、翻译等水平上对基因表达进行有效调控。有人将它与20年前...
程希远庞建新高杨吴曙光
端粒酶与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线形染色体的天然末端,其作用是防止染色体末端降解和端端融合,保证遗传信息完全复制。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胚系细胞可以重建与延长端粒DNA;而体细胞则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端粒DNA逐渐缩短。端粒D...
高杨庞建新程希远刘叔文吴曙光
文献传递
端粒酶反转录功能区基因的表达和纯化被引量:3
2002年
通过PCR技术扩增出hTRT的目的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 b中并转化至BL21(DE3),经IPTG诱导后在52kDa处发现有外源基因的表达,密度扫描显示表达蛋白含量为20%。目标蛋白以包含体形式存在,含8mol/L尿素和10mmol/LDTT的裂解缓冲液溶解的包含体采用金属螯合层析有效分离出目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诱导出的融合蛋白是端粒酶反转录功能区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
程希远庞建新吴曙光兰和魁任大明
关键词:端粒酶纯化
全新的基因工程技术—反义技术
2000年
程希远庞建新
关键词:反义技术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抗肿瘤药
Sp1对PHA酶活的T细胞端酶活性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
2000年
庞建新程希远
关键词:SP1T细胞端粒酶活性
转录因子Sp1和Sp3对Jurkat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p1、p3对JurkatT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调节作用。方法用脂质体将Sp1、Sp3表达载体转入JurkatT细胞,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并用银染显示端粒酶活性梯度;用RT-PCR方法检测hTERTmRNA水平。结果Sp1、Sp3载体转化36h的细胞Sp1、Sp3蛋白水平分别升高59.6%(P<0.01)和36.8%(P<0.05);随着Sp1表达水平的增加,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水平明显增加,增加率分别为38.5%(P<0.05)和25.4%(P<0.05)。而Sp3表达载体对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转录因子Sp1通过调节hTERTmRNA转录水平而调节JurkatT细胞端粒酶活性,Sp3无此作用。
庞建新程希远吴曙光
关键词:转录因子SP1细胞端粒酶活性白血病
Sp1对PHA激活的T细胞端酶活性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
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由一简单重复的DNA序列及端粒结合蛋白构成,称为端粒(Telomere)。由于“末端复制问题”,端粒将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直至细胞衰老、死亡。端粒酶能补充丢失的端粒,使许多具有端粒酶活性的细胞(包...
庞建新程希远金宏高杨吴曙光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