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海鹰

作品数:9 被引量:61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罗兰·巴尔特
  • 3篇结构主义
  • 3篇互文
  • 3篇后结构主义
  • 3篇巴尔特
  • 2篇语言
  • 2篇诗歌
  • 2篇文本
  • 2篇文本分析
  • 2篇文学
  • 2篇克里斯特瓦
  • 2篇互文性
  • 2篇本分
  • 1篇代码
  • 1篇德里达
  • 1篇新批评
  • 1篇元语言
  • 1篇缘起
  • 1篇诗歌翻译
  • 1篇诗歌语言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9篇秦海鹰

传媒

  • 3篇法国研究
  • 2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文艺评论
  • 1篇文化与诗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199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文化与象征——罗兰·巴尔特的五种代码分析法及相关问题被引量:3
2015年
罗兰·巴尔特对巴尔扎克短篇小说《萨拉辛》和爱伦·坡短篇小说《巴尔德马先生病案的真相》所做的多元阅读,是他从“符号学”阶段转向“文本性”阶段、从封闭的结构分析转向开放的文本分析的经典范例。这种基于五类意义代码的批评方法是巴尔特进行文学评估的手段,其中的“文化代码”和“象征代码”分别代表着作品价值标尺的两极。巴尔特对“代码”这一术语的反常使用,为他超越结构主义的文本观、转向后结构主义的互文观提供了可能。
秦海鹰
关键词:罗兰·巴尔特文本分析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被引量:59
2006年
La notion d’intertextualité proposée par Julia Kristeva constitue la première des théories d’intertextualité, qui est profondément ancrée dans le discours critique de son temps et fortement marquée par son propre centre d’intérêt à l’époque. A travers plusieurs textes écrits dans les années 60 du siècle dernier en vue de construire une 《science du texte 》, elle a élaboré cette notion de faon systématique pour en faire le principe dynamique du 《texte》 et elle l’a illustrée par l’analyse concrète d’un roman du Moyen Age. Le présent article se propose de clarifier et d’interpréter, avec un recul historique, ce concept d’intertextualité et ses différentes implications telles qu’elles se laissent lire chez la théoricienne post-structuraliste.
秦海鹰
关键词:互文性二重性
作为诗歌比喻的汉语——从谢阁兰的《碑》到马瑟的《汉语课》
2008年
本文首先介绍了法国诗人谢阁兰的诗集《碑》的翻译情况,然后探讨了这位诗人与汉语的关系。作者认为,谢阁兰与汉语的关系既是实证层面的,也是想象层面的,在他那里和在其他一些法国当代诗人那里一样(如《汉语课》的作者马瑟),汉语已成为诗歌语言的比喻。
秦海鹰
关键词:诗歌翻译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被引量:539
2004年
本文对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走向做了整体勾勒。文章在筒略介绍互文性概念的“迁徙”过程和近年来法国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以克里斯特瓦为代表的早期互文性理论的缘起和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互文性理论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表述方式对互文性一词的适用范围给以界定,以反映目前西方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基本理解。
秦海鹰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克里斯特瓦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
罗兰·巴尔特的互文观被引量:16
2008年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尽管这一理论依然因其论战色彩和极端态度而令许多研究者感到无法亲近,但文学史家必须承认,它已经构成了20世纪法国文论遗产的一部分。
秦海鹰
关键词:互文
从结构分析到文本分析——追寻罗兰·巴尔特批评方法的演变轨迹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以罗兰·巴尔特1970—1973年间发表的四篇个案分析为依据,考察其批评方法的演变轨迹,说明他怎样从结构分析的方法过渡到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第一个巴尔特转向第二个巴尔特。文章认为,巴尔特的方法转变经过了一个含混和犹豫的过程,并且他最终也没有完全舍弃结构分析,只是用文本分析补充和延伸了结构分析,因为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文学语言的两极或两种属性——语言和言语。这个演变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关系。
秦海鹰
关键词:文本分析后结构主义
文学如河存在─—马拉美诗论与法国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被引量:11
1995年
文学如河存在─—马拉美诗论与法国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秦海鹰在《文学与无语言》一文中,罗朗·巴特借用逻辑上的“对象语言”和“无语言”的概念把文学对自身的思考叫作文学的元语言,他说,在现代派文学到来之前,文学从未有过自己的无语言,“文学从未对自身的存在进行过...
秦海鹰
关键词:马拉美诗歌语言文学本体论诗论德里达
Connaissance de l′ Occident—Les échanges culturels entre la Chine et la France durant la première moitié du XX^e siècle
2002年
此文是对 2 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总体回顾。作者结合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 ,着重论述了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法大学等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对传播法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并介绍了这个时期法国思想和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秦海鹰
关键词:法国文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罗兰·巴特与法国新批评之争被引量:1
2016年
新批评之争是法国批评史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论战,也是一次颇具媒体效应的历史事件,因为论战不是在大学专业圈里进行的,而是直接见诸报端。这次论战把法国20世纪文学批评明显分成了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和两大阵营,成为法国批评从传统模式转向各种新模式的分水岭。
秦海鹰
关键词:罗兰·巴特新批评元语言拉辛文学作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