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生殖
  • 2篇受精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受精
  • 2篇体外受精-胚...
  • 2篇胚胎
  • 2篇胚胎移植
  • 2篇辅助生殖
  • 1篇低反应
  • 1篇低反应患者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体重
  • 1篇宣教
  • 1篇选择性减胎
  • 1篇选择性减胎术
  • 1篇妊娠
  • 1篇溶血
  • 1篇溶血磷脂
  • 1篇溶血磷脂酸
  • 1篇溶血磷脂酸受...

机构

  • 5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5篇秦伟
  • 3篇孙丽君
  • 2篇杨静静
  • 2篇王兴玲
  • 2篇管一春
  • 2篇耿爱华
  • 2篇许小燕
  • 1篇于晓娜
  • 1篇白桦
  • 1篇安丽红
  • 1篇袁恩武
  • 1篇李巍巍
  • 1篇胡继君
  • 1篇张彩霞
  • 1篇刘新新
  • 1篇刘景
  • 1篇李真
  • 1篇杨恒
  • 1篇娄华
  • 1篇赵华

传媒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医学新知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生殖与避孕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随访管理护理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2018年
目的 分析随访管理护理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15000个移植周期辅助生殖技术患者进行追踪随访,追踪随访方式包含电话、微信、就诊以及短信.结果 15000个移植周期辅助生殖技术患者随访率为99.96%,分娩率计算后为44%.结论 对辅助生殖技术患者进行相应的跟踪随访,可有效获取真实的数据,确保辅助生殖技术患者后代的生命健康.
秦伟安丽红杨静静许小燕刘新新
关键词:辅助生殖技术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三胎妊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后三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危害,为临床预防多胎妊娠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妊娠的36例三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患者平均年龄(29.61±4.74)岁,≤37岁的患者占97.2%。(2)7例双卵三胎患者,年龄均≤35岁,其中6例为第一次胚胎移植,移植2枚胚胎;1例为重复周期移植,移植3枚胚胎。29例3卵三胎患者,均移植3枚胚胎。28例年龄≤37岁,22例为重复周期移植,6例为第一周期移植;仅1例3卵三胎患者,年龄为40岁,第一周期移植。(3)29例三胎患者孕早期因多胎妊娠行减胎术,无流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4)已分娩的26例患者,6例为单胎,17例为双胎,3例为三胎。3例双胎孕中期早破水,发生死产。多胎妊娠早产率高达53%。三胎分娩新生儿平均体重(2 175±278)g,明显低于双胎及单胎妊娠。结论 (1)IVF中,若患者年轻,年龄≤35岁,虽移植2枚胚胎,但仍有发生双卵三胎的较高风险,故以选择单胚胎移植为好。(2)患者较年轻,年龄≤37岁,移植3枚胚胎时,发生三卵三胎的风险较大,以两枚胚胎移植为好。(3)三胎妊娠早期行选择性减胎术可降低三胎分娩的发生,且是相对安全可靠的。(4)三胎妊娠易导致早产及新生儿低体重,应采取措施,杜绝三胎分娩的发生。
孙丽君杨恒秦伟刘景于晓娜孙革青胡继君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三胎妊娠选择性减胎术新生儿体重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多途径宣教模式在辅助生殖初诊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途径宣教模式对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初诊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河南省某三甲医院生殖中心初次就诊的不孕症患者260例为研究组,选取2018年1-6月就诊的初诊不孕症患者26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健康宣教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线下健康教育宣教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就诊和检查流程的知晓程度、一次建档成功率、满意度等。结果研究组患者就诊和检查流程的知晓程度、一次建档成功率、满意度及宣教内容的实用性、宣教方式的便捷性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途径宣教模式可满足不同层次ART患者的需求,提高宣教质量和患者对宣教内容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许小燕窦姗姗秦伟张彩霞杨静静白桦
关键词:辅助生殖健康宣教网络
LPAR3、HOXA-11在IVF患者子宫内膜种植窗期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受体3(LPAR3)、同源框基因-11(HOXA-11)在IVF—ET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着床窗口期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两种方法,检测LPAR3和HOXA-11在拟行IVF—ET患者排卵后5-7天(胚胎着床窗期)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根据助孕后的结局,将153例因输卵管因素不孕的患者分为妊娠组67例和未妊娠组86例。结果:LPAR3在妊娠组腺上皮的表达显著高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OXA-11在妊娠组腺上皮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未妊娠组,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AR3在着床窗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的表达减少,与HOXA-11在着床窗期子宫内膜腺上皮表达增加和间质细胞HOXA-11表达减少可能是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原因之-。LPAR3、HOXA-11可以作为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参考指标。
李巍巍秦伟耿爱华王兴玲孙丽君管一春娄华袁恩武赵华
关键词:子宫内膜容受性溶血磷脂酸受体3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两种微刺激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患者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技术中应用微刺激方案更合适的取卵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微刺激方案IVF/ICSI-ET助孕的POR患者共363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为来曲唑(LE)+尿促性腺素(hMG)+后半程氯米芬片(CC)组(A组)和全程CC+hMG组(B组)。观察分析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不同取卵时机获卵情况及后续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的妊娠结局。结果:患者的Gn使用天数、扳机日E2、取卵前日E2、MⅡ卵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卵前日E2与扳机日E2相比上升者注射达菲林后33 h取卵获卵情况要差于35 h和36 h取卵者(P〈0.05),而取卵前日E2与扳机日E2相比下降者,下降比例≤1/3者获卵率要明显优于〉1/3者(P〈0.05)。结论:POR患者应用微刺激方案时,取卵前日E2与扳机日E2相比,上升者,可注射达菲林后35~36 h取卵;下降者,下降比例≤1/3,可33 h取卵,如下降比例〉1/3,则提示33 h后取卵获卵情况差。
李真耿爱华秦伟孙丽君管一春王兴玲
关键词:微刺激方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