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锡林

作品数:14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电子电信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孔径雷达
  • 10篇雷达
  • 10篇合成孔径
  • 10篇合成孔径雷达
  • 8篇内波
  • 5篇海洋内波
  • 5篇SAR
  • 3篇遥感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细结构
  • 2篇反演
  • 2篇SAR图像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遥感研究
  • 1篇油污
  • 1篇希尔伯特-黄...
  • 1篇经验模态分解
  • 1篇海面

机构

  • 1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14篇甘锡林
  • 13篇黄韦艮
  • 11篇杨劲松
  • 9篇史爱琴
  • 3篇傅斌
  • 2篇楼琇林
  • 2篇陈鹏
  • 2篇楼绣林
  • 2篇范开国
  • 2篇王立贵
  • 1篇贺明霞
  • 1篇肖清梅
  • 1篇楼秀林
  • 1篇周长宝
  • 1篇金为民
  • 1篇张婵

传媒

  • 3篇遥感技术与应...
  • 3篇遥感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第二届微波遥...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合成孔径雷达内波参数提取新方法被引量:22
2007年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发展了合成孔径雷达内波参数提取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的傅里叶变换不能提取非线性内波群各个孤立子波信息的问题。利用该方法对巴士海峡附近的一幅ERS-1 SAR内波图像进行了内波参数提取。希尔伯特-黄变换对内波剖面数据进行了尺度分解,根据归一化方差最大来提取内波分量。该方法具有自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取的内波平均波长与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提取得到的反映各个孤立子波信息的波形比小波分析的要清晰,提高了数据的质量。通过提取的内波信号,利用极值序列计算了剖面线前后段平均波长大小,消除了谱分析当中的180°模糊问题。计算了明暗点的间隔,反演得到各个孤立子波的半振幅宽度。利用CTD数据获得的跃层深度,反演前导波振幅,与验证算例结果在量级上一致。
甘锡林黄韦艮杨劲松周长宝史爱琴金为民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内波希尔伯特-黄变换经验模态分解
SAR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方法探讨被引量:7
2010年
基于海洋内波SAR成像机理与M4S海面微波散射成像模型,提出SAR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新方法。首先从SAR图像上获得内波剖面的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利用AH理论的线性近似关系得到猜测表层流,通过海面微波散射成像模型仿真海洋内波的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利用二分法不断地修改风速和流速梯度等参数,使仿真信号最大程度的逼近实际SAR图像上的海面后向散射强度,输出最终海表层流。以中国南海海区3景海洋内波SAR图像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仿真的海洋内波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剖面和实际SAR图像上的信号剖面吻合,两者的相关系数达90%以上,说明该反演方法是收敛与可行的。
范开国黄韦艮甘锡林傅斌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
SAR图像上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的区分研究
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均能通过改变海面粗糙度而被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如何区分SAR 图像上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是国际SAR海洋和大气遥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朝鲜半岛近岸海区ENVISAT ASAR图像上的内波研究...
黄韦艮甘锡林李晓峰赵中祥杨劲松楼秀林史爱琴
关键词:SAR海洋内波
文献传递
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内波遥感研究
利用M4S微波散射模型,通过仿真和实际数据的对比来探讨极性转换处定型孤立波的SAR图像特征,验证了内波在极性转换处被展平。系统的探讨风速风向对上升型内波和下降型内波成像的影响。 提出了海洋内波和大气内波的三种区...
甘锡林
关键词:孔径雷达
文献传递
风速风向对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影响的仿真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基于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机理和M4S海面微波成像程序,建立了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仿真模型,改进了传统浅海水下地形成像仿真模型的缺陷。通过仿真研究和分析浅海水下地形SAR图像特征实例,对风速风向与浅海水下地形SAR图像特征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低风速条件下,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整体偏暗,高风速下整体偏亮;SAR图像条带亮暗的程度与风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风向对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的影响明显,表现为,在逆风和顺风情况下,浅海水下地形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整体偏亮,SAR图像分别以亮条带和暗条带为主;侧风情况下,整体偏暗,SAR图像条带亮暗相当;最佳探测风向是逆风向。
范开国黄韦艮贺明霞傅斌甘锡林
关键词:SAR风速风向
基于M4S模型的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内波参数反演新方法
<正>传统的内波参数反演方法只适用于含有两个内波波群,彼此以半日潮周期为间隔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传统方法不能对只有一个内波波群或两个内波波群间隔不是半日潮周期的 SAR 图像进行海洋内波参数反演。本文提出基于 ...
甘锡林黄韦艮杨劲松王立贵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内波参数反演
文献传递
SAR图像海面油污检测方法
<正>海面油污的低雷达后向散射特性使合成孔径雷达(SAR)成为海面油污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雨区、低风速区、生物溢油和油脂状冰等类油污现象也具有低后向散射特性,给海面油污检测带来困难。以往的 SAR 图像海面油污检测方...
王立贵黄韦艮杨劲松史爱琴甘锡林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
文献传递
利用多源遥感卫星数据研究南海内波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4
2007年
利用1995~2005年300多幅ERS-1/2,Radarsat-1,ENVISAT、SPOT、Landsat、IRS和NOAA AVHRR图像统计了南海北部海洋内波的时间分布特征,并绘制了内波空间分布图,利用KdV方程和Levitus历史跃层资料反演了内波的振幅和波速等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洋内波出现的区域主要有3块:吕宋海峡,东沙岛和海南东北部。内波传播方向以西向为主。在吕宋海峡,相速度达3m/s,内波振幅超过100m。在东沙岛附近,相速度在1-5~2m/s左右,振幅在20~80m左右;东沙岛西面和北面,相速度在1~1.5m/s左右,振幅在5~20m左右。海南东北部,相速度在0.4~0.8m/s左右,振幅在2~4m左右。内波的时间分布特征为:内波以4~9月为高峰期,1~3月和11~12月为低峰期;在每个月里以16~19日为高峰期。
甘锡林黄韦艮杨劲松李晓锋楼琇林史爱琴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内波遥感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尺度雷暴的细结构被引量:5
2007年
雷暴结构的探测是当今的热点问题。雷暴底层的细结构探测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一幅ERS-1图像,探测雷暴底层在海面留下的痕迹,结合辅助NOAA AVHRR和NCEP数据分析了2002年8月11日发生在台湾海峡的一次中尺度雷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是在锋面前沿产生的,北风和南风切变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激发动力。雷暴呈现椭圆形结构,长短半轴分别为13 km和10km,风暴中心强降雨区直径达5 km,雷暴前进方向是东北向,移动速度为5.9 m/s,在雷暴后部存在有组织的尾状条纹,结合雷暴结构诊断分析认为此尾迹是龙卷中心拖曳留下的痕迹。在雷暴外流区,冷空气反气旋式下降,周围的暖空气气旋式上升,两股气流的风切变导致大气内波的产生。此内波含有12个孤立子波,波长从450 m到237.5 m,平均波长为297.9 m。
甘锡林黄韦艮杨劲松楼琇林史爱琴张小丽孙向明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
利用多源遥感卫星数据研究南海内波的时空分布特征
南海内波的研究是当今海洋遥感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1995-2005年300多幅ERS-1/2, Radarsat-1,ENVISAT、SPOT、Landsat、IRS和NOAA AVHRR图像统计了南海北部海洋内波的...
甘锡林黄韦艮杨劲松李晓锋楼绣林史爱琴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遥感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