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出血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畸形
  • 2篇血压
  • 2篇缺血
  • 2篇脑梗
  • 2篇脑内
  • 2篇畸形
  • 2篇高血压
  • 2篇病因
  • 2篇病因分析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性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性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扩大
  • 1篇依达拉奉

机构

  • 5篇上海市闸北区...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8篇王罗军
  • 6篇林达伟
  • 2篇董青
  • 2篇王雯
  • 1篇汪东
  • 1篇韩扬
  • 1篇刘晖宇
  • 1篇王敏
  • 1篇李刚
  • 1篇黄立宏
  • 1篇佘君慧
  • 1篇万卫平
  • 1篇冯小芳
  • 1篇谢荭
  • 1篇孙静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
  • 2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7
  • 4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组中收缩压、肝病和酗酒、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收缩压增高、肝病和酗酒、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王罗军林达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
高压氧治疗脑梗死脑内NAA、Lac的变化规律及与疗效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脑内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乳酸(Lac)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与临床疗效的内在关联。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在7d内的脑梗死患者,分为高压氧治疗组(n=35)、常规治疗对照组(n=39),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应用磁共振频谱(MRS)无创检测脑内NAA、Lac含量,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治疗15d为数据采集时间节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梗死区NAA明显下降、Lac显著增高符合既往文献报道的基本规律。在病程演变过程中,梗死区NAA回升缓慢,提示与病变区域发生不同程度的不可逆病理改变有关;治疗组局部Lac清除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梗死区乳酸清除速率加快可能是高压氧疗效较好的机制之一;应用MRS技术检测患者NAA、Lacr变化对评估病情、研判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韩扬佘君慧万卫平王敏谢荭王雯汪东王罗军刘晖宇林达伟
关键词:高压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脑梗塞病人60例,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药物(丹参、阿司匹林等)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同时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是安全有效的。
王罗军林达伟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塞自由基清除剂
皮质下出血的病因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林达伟王罗军董青
关键词:血管畸形脑血管造影
15d-PGJ2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2)正常血糖脑缺血组;(3)糖尿病脑缺血组;(4)糖尿病脑缺血+15d-PGJ2干预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应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糖尿病脑缺血组+15d-PGJ2干预组在成功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后给予15d-PGJ2 200μg·kg^(-1)·d^(-1)腹腔注射21 d后应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后3 h腹腔注射15d-PGJ2 400μg·kg^(-1),以后6 d每天给予15d-PGJ2 200μg·kg^(-1)·d^(-1)腹腔注射。每组分别于24 h、7 d各处死一批大鼠,并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胶质细胞CD68的表达水平及ELISA检测TNF-α与IL-1β水平,另一组用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凋亡细胞计数。结果正常血糖脑缺血组、糖尿病脑缺血组、糖尿病脑缺血+15d-PGJ2干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24 h、再灌注7 d CD68阳性面积、TNF-α与IL-1β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糖尿病脑缺血组在再灌注24 h、再灌注7 d CD68阳性面积、TNF-α与IL-1β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P<0.05);糖尿病脑缺血+15d-PGJ2干预组再灌注24 h、再灌注7 d CD68阳性面积、TNF-α与IL-1β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低于未干预组(P<0.05)。结论糖尿病脑缺血组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相比较CD68阳性面积更大、TNF-α与IL-1β水平更高及神经细胞凋亡率更高;15d-PGJ2可减少糖尿病脑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症因子分泌、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
黄立宏李刚冯小芳王罗军杜洵昊
关键词:15D-PGJ2凋亡脑缺血再灌注小胶质细胞
帕金森病患者伴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测试,并与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病情程度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0例帕金森病患者伴有抑郁的29例(48.3%),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而与病程长短、病情程度有关.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其病程长短、病情程度决定着抑郁的程度,对其有明显的影响.
王罗军林达伟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内微出血(CMB)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0例,分析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根据有无CMB将患者分为CMB组(80例)及无CMB组(170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CMB的个数、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个数和脑白质改变(WMC)的严重程度。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既往脑梗死病史、脑白质改变、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与CMB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及WMC分值为C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MB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及WMC分值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雯孙静王罗军
关键词:脑内微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
皮质下出血217例病因分析
2006年
林达伟王罗军董青
关键词:病因分析外伤性颅内出血高血压史动脉硬化性出血原因血管畸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