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针刺
  • 3篇卒中
  • 3篇卒中后
  • 3篇卒中后便秘
  • 3篇菌群
  • 3篇便秘
  • 3篇肠道
  • 3篇肠道菌
  • 3篇肠道菌群
  • 2篇针刺疗
  • 2篇针刺疗法
  • 2篇针灸
  • 2篇艾灸
  • 2篇便秘患者
  • 2篇刺疗法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炎
  • 1篇短链脂肪酸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诊断

机构

  • 10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成都市第八人...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天津市中医药...

作者

  • 10篇王涛
  • 3篇田光
  • 3篇李桂平
  • 3篇张杰
  • 3篇刘佳琳
  • 3篇郭颢龙
  • 1篇方文岩
  • 1篇孙冉
  • 1篇张晓彤
  • 1篇李谈
  • 1篇戴晓矞
  • 1篇于涛
  • 1篇马涛
  • 1篇李静
  • 1篇郭家奎
  • 1篇韩景献
  • 1篇李虎子
  • 1篇韩宝杰
  • 1篇关卫
  • 1篇杨海峰

传媒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药学报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华针灸电子...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07
  • 1篇199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条口透承山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足下垂的机制探讨被引量:3
2021年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急性脑血管事件成为发病最多的疾病之一。脑卒中后足下垂,主要是卒中后患者低位中枢原始反射释放,下肢伸肌张力过高引起下肢痉挛,踝部屈伸等小腿前侧主要肌群如胫前肌等肌肉肌力下降,以及小腿后侧肌群如小腿三头肌及踝关节痉挛导致,表现为足部不能背屈或者背屈能力减弱,使偏瘫患者不能正常站立、行走,严重影响患者功能锻炼,影响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正常生活。
罗乐王涛
关键词:小腿三头肌足下垂下肢痉挛背屈
针刺对卒中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观察针刺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对卒中后便秘临床症状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分析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便秘改善情况之间的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名卒中后便秘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并分别评价治疗前后患者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泻剂使用、腹胀情况、排便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20名卒中后便秘患者治疗前后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扩增子进行双末端测序,并收集10名卒中后无便秘患者粪便样本作为对照,比较样本间α多样性(Alpha Diversity)、物种组成和SCFAs浓度的差异,分析针刺调节便秘症状及菌群结构的机制。结果针刺治疗后患者便秘症状较治疗前好转,粪便性状得到改善;丁酸及总SCFAs浓度升高;α多样性指数升高;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雷沃氏菌、梭杆菌、真杆菌相对丰度升高,肠道大肠埃希菌相对丰度降低。结论针刺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能够改善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对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具有调节作用。
李桂平张杰张杰王涛刘佳琳田光王涛
关键词:针刺卒中后便秘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
艾灸神阙穴对卒中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观察卒中后便秘患者艾灸神阙穴后临床症状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分析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便秘症状改善情况之间的联系。方法对15名存在卒中后便秘患者进行艾灸治疗,分别评价治疗前后患者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泻剂使用、腹胀情况、排便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基于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15名卒中后便秘患者治疗前后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扩增子进行双末端测序,并收集10名卒中后无便秘患者粪便样本作为对照,比较样本间α多样性、物种组成和差异物种聚类,探索分析艾灸调节便秘症状及菌群结构的机制。结果艾灸治疗后患者便秘症状较治疗前好转,粪便性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差异物种进化分支聚类在科水平主要涉及Fimbriimonadaceae、Atopobiaceae、Bifidobacteri-aceae;治疗后患者肠道肠杆菌相对丰度降低,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提高。结论艾灸神阙穴能够提高卒中后便秘患者肠道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卒中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
孙冉张杰张杰王涛刘佳琳田光王涛李桂平
关键词:艾灸卒中后便秘肠道菌群神阙穴
基于肠道菌群针灸干预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在研究针刺与艾灸治疗卒中后便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探索针刺与艾灸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方法:观察80名卒中后便秘患者针灸治疗前后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便秘症状量表、自然排便性状、自然排便频率、排便耗时和肠鸣音次数等临床指标;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检测卒中后便秘患者针灸治疗前后粪便样本,分析针灸对卒中后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艾灸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降低,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和变形菌无显著改变;针刺组与治疗组患者梭菌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降低,趋近于卒中后无便秘患者组;两组治疗后乳杆菌丰度均提高,艾灸组乳酸杆菌丰度显著高于针刺组,但仍低于卒中后无便秘患者乳酸杆菌丰度;艾灸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总产SCFAs菌相对丰度升高优于针刺组,其中乳酸杆菌、总产SCFAs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艾灸均能够改善卒中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在改善患者粪便性状及增强肠道蠕动方面,艾灸优于针刺疗法;针刺和艾灸均能调节卒中后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其中针刺可降低产甲烷菌丰度;艾灸在增加卒中后便秘患者产SCFAs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肠杆菌、肠球菌和梭菌丰度方面作用更加明显。
孙一鸣张杰张杰王涛刘佳琳田光王涛
关键词:卒中便秘针刺艾灸肠道菌群
针刺日月穴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李妍王涛戴晓矞郭家奎强宝全于涛朱广旗李静关卫韩宝杰
该课题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参照其中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病例筛选,在三个研究中心开展,共纳入18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
关键词:
关键词:针刺慢性胆囊炎
预后营养指数对放射性碘125植入联合含铂全身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对CT引导下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联合含铂全身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T引导下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联合含铂全身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6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PNI最佳截点值,据此将患者分为高PNI组和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期。Cox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PNI的最佳临界值为38.65,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24.3%,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高PNI组(PNI>38.65)患者40例,低PNI组(PNI≤38.65)患者36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m OS)分别为21.3个月和1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536)、年龄(P=0.745)、肿瘤位置(P=0.649)、吸烟指数(P=0.706)、病理类型(P=0.460)与OS无显著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力状况评分(P<0.01)、GTV(P=0.026)与OS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力状况评分(0分比2分,HR=0.17,95%CI:0.05~0.62,P=0.007;1分比2分,HR=0.43,95%CI:0.26~0.71,P=0.001)、GTV(HR=0.60,95%CI:0.37~0.99,P=0.047)、PNI(HR=1.78,95%CI:1.08~2.99,P=0.025)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治疗前PNI值可作为CT引导下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联合含铂全身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王涛黄惠鑫王丽娟刘家宇李虎子方文岩
关键词:预后营养指数非小细胞肺癌预后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方浅析被引量:5
2012年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是韩景献教授在"三焦气化失常—衰老"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集多年临床经验之所成,用于治疗老年痴呆及抗衰老。临床及基础研究都已证实,该针法对于老年性痴呆[1-2]、血管性痴呆[3-4]及骨质疏松[5]等有确切疗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动物的生存期和生殖期[6]。
王涛韩景献
关键词:三焦针法针灸
韩景献教授针灸排刺三法被引量:25
2012年
韩景献教授的排刺三法是根据病位深浅及治疗部位的不同,分为皮部、经筋、经脉排刺三法。皮部排刺治疗皮部表面的病症,其特点是浅刺至皮;经筋排刺治疗经筋疾患,其特点是不拘泥经筋循行分布的规律,常涉及多经的经筋;经脉排刺以循经取穴为原则,可分为经脉病排刺及脏腑病排刺,经脉病排刺治疗经脉某一段的局部病变,脏腑病排刺治疗与经脉循行出入相关的脏腑的病变,其中背俞穴排刺用于治疗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胸腹内脏器及系统的病变,枕三经排刺用于治疗小脑疾患引起的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王涛
关键词:针灸排刺名医经验
偶刺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胃下垂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偶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胃下垂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胃下垂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偶刺结合常规针刺治疗,主穴:中脘、胃俞,配穴:梁门、天枢;脾俞、肝俞、胆俞;内关、合谷、风池、百会、上星;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操作:中脘、胃俞前后对应斜刺0.5~1.0寸,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采用捻转补法,余穴平补平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选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百会,两组患者均每日行针刺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3%(28/30),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有效率76.67%(23/30),经Ridit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偶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陈雪张晓彤马涛王涛
关键词:针刺疗法胃疾病
中风病人血清总唾液酸含量测定及针刺对它的影响被引量:1
1997年
唾液酸(Sialia Acid,SA)是一类氨基糖类化合物,在人体生物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发现,SA与肿瘤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时在某些感染性疾病中,患者的血清SA亦有增高,并对疾病的发展转机有一定监测作用。本文对103例中风患者进行了血清总唾液酸定量测定,并对23例中风患者经针刺治疗前后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赵建国杨海峰李谈王涛
关键词:中风血清诊断唾液酸针刺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