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家训

王家训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体外
  • 2篇肿瘤
  • 2篇功能分析
  • 2篇错配修复
  • 1篇直肠
  • 1篇噬菌体
  • 1篇肿瘤组织
  • 1篇微卫星不稳
  • 1篇微卫星不稳定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株
  • 1篇瘤组织
  • 1篇结直肠
  • 1篇菌体
  • 1篇癌细胞
  • 1篇癌细胞株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2篇孙孟红
  • 2篇王怡
  • 2篇施达仁
  • 2篇王家训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复旦学报(医...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构建体外错配修复功能分析模型及其在人类结直肠癌细胞株及肿瘤组织中的应用
2004年
目的 构建体外错配修复 (mismatchrepair,MMR)功能分析模型 ,应用于人类结直肠癌细胞株及肿瘤组织 ,分析其整体的MMR功能状态 ;并与微卫星稳定性 (microsatellitestability ,MSS)检测结果比较 ,评价这两种检测方法在结直肠癌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以噬菌体M 13mp2为材料 ,以lacZα为报告基因 ,构建含有单碱基错配及双碱基缺失的异源双链DNA分子 ;以其为待修复模板和细胞株TK6 (作为MMR功能完整表型 )共同组成体外MMR功能分析模型。提取结肠癌细胞株Lovo及 1例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 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 ,HNPCC) ,1例散发性直肠癌 (sporadicrectalcancer,SRC)肿瘤组织的总蛋白 ,经大T抗原依赖性SV 4 0DNA复制证实其生物学活性保持良好后与构建成功的异源双链DNA共同作用 ,通过作用前后噬斑的变化 ,计算修复效率 ,从而了解其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状态。采用国际HNPCC合作小组推荐的 5个位点分析细胞及病人正常及肿瘤组织的微卫星稳定性。结果 TK6细胞株微卫星稳定 ,对双碱基缺失del(2 )的修复效率超过 6 0 % ,对单碱基错配G·G的修复效率超过 5 0 % ;而Lovo细胞株微卫星不稳 ,对双碱基缺失del(2 )的修复效率低于 2 0 % ,对单碱基错配G·G的修复效率低于 10 %。 1?
王怡Clark Alan王家训孙孟红施达仁
关键词:错配修复功能分析
异源双链DNA体外错配修复功能分析模型的构建
2003年
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功能缺失是确认的肿瘤发病机制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诊断治疗的要求,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肿瘤的错配修复功能状态作出评价.以M13mp2噬菌体及其衍生株和E.coli大肠杆菌为材料,以lacZa为报告基因,构建含有错配碱基的异源双链DNA分子.提取错配修复功能完整细胞株(TK6)和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细胞株(Lovo)的全细胞蛋白,经大T抗原依赖性SV-40 DNA复制检测,证实其生物学功能保持完整后与构建成功的异源双链 DNA分子共同作用,发现TK6对双碱基缺失del(2)的修复效率超过60%,对单碱基错配G·G的修复效率超过50%;而Lovo对双碱基缺失del(2)的修复效率低于20%,对单碱基错配G·G的修复效率低于10%.以异源双链DNA为待修复模板,以细胞株TK6和Lovo分别作为MMR功能完善和缺陷表型的参照,建立体外错配修复功能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检测1例具有微卫星不稳定性表型的HNPCC病人肿瘤组织,发现其MMR功能丧失;而检测1例微卫星稳定的散发性直肠癌病人肿瘤组织,发现其具有MMR功能.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体外检测各种肿瘤细胞和/或组织的错配修复功能.为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对进一步了解错配修复功能状态在各种类型肿瘤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怡Alan Clark王家训孙孟红施达仁
关键词:错配修复功能分析微卫星不稳定噬菌体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