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羡云
- 作品数:87 被引量:36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头低位-15°倾斜期间鼻粘膜微循环的变化被引量:6
- 1997年
-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观察到19名青年被试者在2.5h头低位-15°倾斜期间鼻粘膜微循环发生了明显改变。头低位后,微血管血流量、浓度和流速明显高于实验前,并出现明显的微血管规律性波动。结果提示:体液头向分布所引起的鼻粘膜微循环变化是造成航天中航天员鼻塞和呼吸不畅的重要起因之一。
- 沈羡云张新颖陈建和孟京瑞向求鲁
- 关键词:头低位倾斜失重模拟鼻粘膜微循环
- 卧床前后压力感受性反射机能变化的研究
- 沈羡云孙亚志向求鲁
- 关键词:反射(生理)压力感受器立位耐力航空航天医学失重模拟
- 头低位卧床7天中脑循环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1
- 1998年
- 为观察短期头低位卧床前、中、后脑循环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模拟失重对脑循环及其调节功能的影响。6名健康青年男性被试者,头低位-6°卧床7d。脑循环观察采用TC2000TCD仪,分别检测头低位卧床前、中、后双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表明:头低位卧床期间双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呈升高趋势,24h内升高明显,4h达最高值,第5d呈最低值,第6~7d又有升高趋势;双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基本趋势相同,但存在部分差异。
- 汪德生向求鲁沈羡云闫洪欣董颀
- 关键词:失重模拟脑血循环脑动脉头低位倾斜
- 航天适应性综合征被引量:4
- 1996年
- 航天适应性综合征沈羡云人从长期生存和适应的IG环境中,突然进入到太空的失重环境,体内的生理系统出现一系列适应性反应,这些适应性反应所表现的症状称为“航天适应性综合征”(SAS).航天适应性综合症的表现头面部充血及头痛航天员进入到失重环境中,由于血液头...
- 沈羡云
- 头低位-20°限制活动期间兔生理指标的变化被引量:36
- 1994年
- 为了用中医药进行失重防护措施的研究,用兔头低位-20°限制活动的方法作为模似失重的动物模型。将56只兔放入一个特制的笼内,兔头在外,笼体向下倾斜20°,实验时间15d。测量动物在头低位前、中、后体重、血液学指标、溶菌酶、脾淋巴细胞和血脂,比较对照组和头低位组在实验第15天时的比目鱼肌、腓肠肌、胸腺的重量和心、肺、腹主动脉、肾、比目鱼肌等组织的结构和循环状态。结果发现兔头低位限制活动后,出现了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变化、骨骼肌萎缩、免疫功能下降、血脂增高,这些变化与人和动物在失重时的变化十分相似。因此认为兔头位-20°限制活动可作为模拟失重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也表明血循环的紊乱是引起其它生理功能紊乱的主要起因。同时发现失重或模拟失重所引起的血循环系统的改变十分类似中医“血瘀症”时的变化,因此提出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来改善失重状态下血循环的看法。
- 沈羡云孟京瑞王玉清向求鲁杨光华史之祯刘成林
- 关键词:失重模拟头低位倾斜生理影响
- 模拟失重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与肌肉退行性变化的中药防护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观察四组中药合剂对尾吊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肌肉退行性变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头低位30°尾部悬吊模型模拟失重对机体的影响.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单纯尾吊组、丹黄刺组(尾吊同时给予丹参、黄芪和刺五加生药的水煎剂)、参川熟组(尾吊同时给予川芎生药、熟地和人参地上甙的水煎剂)、参山杜组(尾吊同时给予西洋参、山楂、杜仲生药的水煎剂)、参银生组(尾吊同时给予人参根、银杏叶、生地的水煎剂). 实验第30d,经心脏取血,检测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形态、肌肉重量、肌纤维类型和面积等指标.结果单纯尾吊导致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01),肌肉重量、肌肉纤维面积、Ⅰ型纤维比例显著下降(p<0.05,0.01),中切和低切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异形红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01);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DImax)和积分变形指数(IDI)(p<0.001,0.01)、血细胞压积明显降低(p<0.001).中药合剂组与单纯尾吊组相比, 血液流变学指标有较大改善,并可显著增加尾吊大鼠腓肠肌重量(p<0.05).结论中药合剂可改善尾吊导致的血液流变学及肌肉组织改变.
- 董颀沈羡云马永烈杨鸿慧孟京瑞张淑静
- 关键词:模拟失重血液流变学参数红细胞形态
- 失重飞行对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05年
- 空间飞行可导致骨骼肌出现废用性变化.本文综述了对失重/模拟失重条件下肌肉形态结构、代谢、功能研究的新进展.
- 董颀沈羡云
- 关键词:失重飞行肌肉萎缩
- 非稳定周期轨道在立位心率变异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研究立位心脏 R- R间期信号的非稳定周期轨道的结构 ,进一步探讨心率变异(HRV)的动力学特征。 方法 记录 8名受试者平卧位 5 m in和立位 2 0 m in过程中的心电图 ,检测HRV信号的非稳定周期轨道。 结果 立位时高周期数 (周期 2和周期 3)的非稳定周期轨道出现率降低 ,HRV吸引子变得相对简单 ;非稳定周期 1轨道位置随着体位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说明 HRV的动力学特征有改变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有改变。 结论 非稳定周期轨道可以刻划 HRV的动力学性质 ,是分析 HRV的潜在的方法。
- 古华光任维菅忠陆启韶刘钢沈羡云
- 关键词:心率变异混沌
- 模拟失重下机体的整体调节(英文)被引量:2
- 1997年
- 大鼠悬吊15d和30d,同体同步采样进行多系统多指标观察模拟失重时的生理功能改变。结果表明:出现矿盐含量减少、比目鱼肌和腓肠肌Ca2+转运动能改变及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的同时,局部因子(骨细胞分泌的蛋白因子、肌浆网的Ca2+-ATP酶)和全身性调节因子(免疫因子、生长激素)亦同步出现抑制现象,说明模拟失重时生理功能有着复杂的局部和整体调节过程。
- 杨光华崔伟孙亚志董颀沈羡云汪涛
- 关键词:失重模拟免疫因子生长激素红细胞流变性
- 提高人体立位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被引量:3
- 1996年
- 失重使航天员立位试验的适应能力降低,为提高人体的立位耐力,设计了反复的体位变换训练法,观察其对立位耐力的影响。受试者年龄为19~20岁的健康男性自愿者,分成A组(5人)和B组(4人)。A组每天进行2h的体育训练,中等运动量,持续6周,同时进行反复的体位变换训练,每次25~30min,每周4次,共23次,B组则只进行体育训练。训练前后两组都进行立位试验。结果表明,只进行体育训练的B组的立位耐力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而反复体位变换训练的A组的立位耐力,有明显的提高(P<0.05)。训练后站立中A组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能力优于B组,很可能是由於反复的体位变换提高了心血管系统的反射性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了人体的立位耐力。
- 闫晓霞沈羡云孙亚志张复生
- 关键词:航天员训练立位耐力心血管系统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