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燕
- 作品数:90 被引量:507H指数:13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第十一届中部心理学学术大会暨山西省心理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 2024年
- 2024年6月28日-30日,第十一届中部心理学学术大会暨山西省心理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山西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山西省心理学会、安徽省心理学会、河南省心理学会、湖北省心理学会、湖南省心理学会、江西省心理学会主办,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来自中部六省的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社会机构的20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心理学促进人的健康与发展”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切磋和交流。
- 王兴超梁晓燕
- 关键词:中部六省心理学
-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 互联网的使用不仅改变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互动模式。本研究着重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结构,编制了符合中国文化背景且信效度较高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
- 魏岚梁晓燕章竞思
-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
- 文献传递
- 大学生对道德自我概念的内隐认知研究
- 本研究基于行为回忆范式分别通过自我、他人的行为引发了被试两种不同水平的道德情绪。并进一步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探讨了大学生对道德自我概念的内隐认知。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结果表明:(1)大学生在对道德自我概念的内隐认知上表...
- 梁晓燕马虹
- 关键词:大学生内隐认知
- 文献传递
- 大学生职业期望、应对方式和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4
- 2012年
- 针对大学生职业期望、应对方式、就业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山西省16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存在年级差异;职业期望在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间起调节作用。根据这一结果,本文提出应从两个方面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完善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加强大学生自身教育。
- 梁晓燕梁栋青
-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
- 网络成瘾的成因理论模型述评
- 2014年
- 自网络在世界各地广泛发展以来,网络成瘾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1997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正式承认了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价值,这对网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指导意义。对现有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的成因理论模型梳理,明确网络成瘾概念,澄清网络成瘾原因,可以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并指明方向。
- 高志旭梁晓燕
- 关键词:网络成瘾网瘾成因
- 山西省“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分析与研究
- <正> 一、前言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的考试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对推进素质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山西省作为国家考试改革的试点单位,从2000年开始实行“3+X”的考试制度(“X”指综合能力测试),针对其中的综...
- 梁晓燕章竞思
- 文献传递
- 大学生专业承诺对就业焦虑的影响:择业效能感的中介效应被引量:11
- 2015年
- 为了探讨大学生专业承诺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并验证择业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某综合性大学500名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择业效能感量表(CDMSE-SF)和就业焦虑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专业承诺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择业效能感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专业承诺和就业焦虑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 渠立松杜彬梁晓燕
-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承诺择业效能感就业焦虑
-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性被引量:17
- 2002年
- 梁晓燕章竞思
-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社会适应性校园文化建设
- 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被引量:1
- 2020年
- 本研究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学业成就归因分量表、自尊量表(SES)和学习倦怠量表(HSSB)对39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初中生的自尊在学业成败归因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初中生失败内归因、自尊与学习倦怠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成功内归因和失败外归因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失败内归因和成功外归因与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3)自尊在学业成败归因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高瑜梁晓燕
- 关键词:学业成败归因自尊学习倦怠初中生
- 认知归因团体心理咨询对大一新生人际交往困扰的改善效果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认知归因团体心理咨询对大一新生人际交往困扰的改善效果。方法:通过海报招募和量表筛查筛选出存在交往问题的大一新生80人[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27分,同时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诊断量表(SIIDS)得分≥9分],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依据认知归因理论设计干预方案,对干预组进行7周认知归因团体心理咨询(每周1次,每次3 h),对照组处于常态。在基线及7周干预后使用SIIDS、团体干预评价表(RFGPC,共5个条目)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基线期,干预组与对照组SIIDS总分及4个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周干预后,干预组SIIDS总分及4个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在RFGPC的5个条目上,干预组对干预效果良好持"赞同"和"非常赞同"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5%、87.5%、92.5%、100%和77.5%。结论:本研究提示,认知归因团体心理咨询对改善大一新生人际交往困扰具有良好的效果。
- 渠立松梁晓燕
-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