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成像
  • 2篇图像
  • 1篇导管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细胞
  • 1篇心肌细胞损伤
  • 1篇信号
  • 1篇信噪比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异常信号
  • 1篇噪声
  • 1篇灶性
  • 1篇肉芽
  • 1篇肉芽肿
  • 1篇肉芽肿性
  • 1篇肉芽肿性小叶...
  • 1篇乳腺

机构

  • 6篇中国中医科学...

作者

  • 6篇李金霞
  • 4篇王文生
  • 3篇任华
  • 3篇张海萍
  • 3篇于晓晶
  • 2篇张毅
  • 2篇曹建书
  • 2篇李春志
  • 1篇葛争艳
  • 1篇金焱
  • 1篇韩笑
  • 1篇孙晓劼
  • 1篇李欣志
  • 1篇刘建勋
  • 1篇任建勋
  • 1篇闫爱国
  • 1篇韩丽君
  • 1篇宁秋萍
  • 1篇于震
  • 1篇褚秀华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iDose^4双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对CT图像质量及扫描剂量影响的模体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评价双模型迭代重建算法(iDose4)和滤波反投影算法(FBP)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应用iDose4降低扫描剂量的潜力。方法:应用256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 iCT),在120 kV管电压条件下分别采用200/180/160/140/120/100/80/60/40/20 mAs条件下扫描Catphan模体,采用FBP和iDose4 1~6重建横断图像,以200 mAs FBP重建图像作为参照,分析扫描条件、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以及低对比度分辨力),并分析图像质量与扫描剂量的关系。结果:iDose4与FBP重建图像CT值有高度的一致性(P>0.05);iDose4级别1~6重建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图像噪声(9.46%~43.30%);在管电流降低至初始值40%~50%时(80~100 mAs),iDose4级别6重建图像与200 mAs FBP重建图像其图像噪声无统计学差异(P>0.05);管电流降低至初始值50%~60%情况下(100~120 mAs),其低对比度分辨力基本维持不变。结论:iDose4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改善图像质量。相对于FBP重建图像,利用iDose4高级迭代重建技术可以在扫描剂量隆低至40%~50%情况下,维持图像质量不变。
李金霞王文生任华张毅张海萍
关键词:图像重建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心肌细胞自噬在慢性缺血过程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
刘建勋李欣志金焱韩笑葛争艳任建勋李金霞于震闫爱国
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是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自我保护机制,是营养缺乏时细胞的适应性反应,可为生物合成提供循环利用的原料。自噬受许多信号通路的调控。自噬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刚刚开始,但很快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
关键词:
关键词:心肌细胞损伤自噬中药
胸椎骨质增生引起邻近肺组织局灶性纤维化的CT诊断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胸椎骨质增生是否能引起邻近肺组织的局灶性纤维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胸部CT检查显示胸椎骨质增生患者401例,观察骨质增生的厚度、方向以及骨赘邻近胸膜下肺组织有无局灶性改变。将肺间质改变的形态分为3型:I型磨玻璃密度影、Ⅱ型网格状影、Ⅲ型线状影,各型与胸椎骨质增生厚度的关系、局灶性肺间质改变的发生率行卡方检验。对以往曾行胸部CT检查者记录局灶性肺间质病变的形态变化情况,9例患者同时行仰、俯卧位CT检查。结果401例胸椎骨质增生者中,350例(87.3%)突向右或右前方;142例(35.4%)(165个病灶)伴邻近胸膜下局灶性肺间质改变。局灶性肺间质改变的发生率随骨质增生厚度的增加而增高(增生厚度〈5mm为7.4%,5~10mm为38.6%,〉10mm为70.9%),三者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4.981,P〈0.001)。同时行俯卧位CT检查的9例局灶性肺间质改变均未消失。有CT随访资料者27例,其中随访有变化者8例(3~29个月),无变化者19例(1周-41个月)。结论胸椎骨质增生的机械压迫能导致邻近肺组织局灶性纤维化,增生厚度越大局灶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越高,骨质增生引起的局灶性肺纤维化无需治疗或进一步检查。
任华张海萍李金霞孙晓劼王文生张毅于晓晶
关键词:肺纤维化局灶性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5例。通过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87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及158例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的后循环动脉病变差异,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形态特点。结果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椎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数多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椎动脉硬化狭窄病变中,起始段及颅内段占82.18%。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动脉数明显多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梗死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主要血管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最常见。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曹建书李金霞褚秀华任华李春志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脑血管病变CT血管成像
乳腺MRI导管异常信号作为伴随征象的鉴别诊断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乳腺MRI导管异常信号作为伴随征象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及(或)腺病、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乳腺癌(breast cancer,BC)共172例患者,将172例患者按三类疾病分为三组;乳腺纤维腺瘤及(或)腺病组、GLM组、BC组,对预扫描导管高信号及导管样强化在三组数据的阳性率进行卡方检验,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导管样异常信号对鉴别三类病变的价值。结果预扫描导管高信号三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样强化三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纤维腺瘤及(或)腺病组为对照,导管样强化增加GLM诊断的可能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011,95%CI 3.492-28.703,P<0.001)。以BC组为对照,导管样强化增加GLM诊断的可能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435,95%CI 1.772-11.096,P=0.001)。结论导管样强化对GLM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于晓晶李金霞宁秋萍王文生李春志
关键词:乳腺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磁共振成像
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阶梯式剂量优化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阶梯式扫描协议探寻头颈部CTA的优化扫描剂量。方法连续选择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并行256层CTA检查的269例患者,从200 mA s原始条件开始,按检查时间顺序分别采用10 mA s阶梯式降低管电流量扫描至130 mA s共8组,分别测量并评估各组患者图像的背景软组织噪声(CT值的标准差)、目标血管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射线剂量指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采用统计学检验评价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实验总共历时8周,于130 mA s触发实验终止条件,并返回至140 mA s。随管电流阶梯式调整,辐射剂量线性下降,按周次顺序CTDI分别为13.50、12.84、12.18、11.49、10.80、10.12、9.44 mG y,有效剂量ED平均值分别为4.39、4.21、3.97、3.75、3.49、3.29、3.09 mS v。其中第7周140 mA s管电流量组的CTDI、DLP、ED平均值最低,分别为:CTDIVol 9.44 mG y,DLP 423.42 mG y/cm,ED 3.09mS v,较基础条件200 mA s相比,剂量降低比例达30%,各组患者射线剂量指标CTDI、DLP、ED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目标血管SNR、血管-背景CN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参数优化方法可以科学、有效的摸索出扫描剂量与图像质量的最佳平衡点,优化现有设备的合理低剂量扫描;以本单位为例,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采用9.44 mG y扫描剂量(140 mA s管电流)既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能降低受检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李金霞于晓晶王文生张海萍韩丽君曹建书
关键词:图像噪声信噪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