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选 作品数:12 被引量:98 H指数:8 供职机构: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山西省 8种蝗虫 8个种群的遗传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21 2003年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对采自山西省蝗虫区系的优势种类 :斑腿蝗科 (Catantopidae)、斑翅蝗科 (Oe dipodidae)和网翅蝗科 (Arcypteridae) 3科 7属 8种蝗虫的 11种酶进行了检测 ,共辨析出 17个酶基因座位 ,并计算出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距离。等位基因频率分析表明 :Ao 1、Est 3、G3pd 1、Idh 2和Mdh 2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少、等位基因数目在种间变化较小 ,故推断其进化速率较慢 ,利用这些基因座位的保守特征 ,可作为分子标记研究较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 ;而Gpi 1、Ldh 1和Me 1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多、等位基因数目在种内和种间差异较大 ,可以用作种、属间及种群间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对每个基因座位的各基因型进行 χ2 检验 ,除Acp 1、Adk 1、Ao 1和Ao 2在部分蝗虫中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外 ,其余绝大多数基因座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 W平衡。在所研究的 8种蝗虫中 ,多态位点百分率普遍较高 (P =6 4 7%~ 94 1% ) ,但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基因座位的平均杂合度降低 (Ho=0 0 2 4~ 0 0 87)。对多态位点百分率分析发现 :迁飞能力是影响蝗虫种间遗传变异的因素之一 ,具有迁飞能力的蝗虫 (P =88 2 %~ 94 1% )较非迁飞性蝗虫 (P =6 4 7%~ 94 1% )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 李春选 段毅豪 郑先云 马恩波关键词:蝗虫 种群 遗传学 Research on the Karyotype and Evolution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pecies Group 被引量:1 2007年 Mitotic metaphase chromosomes of 34 specie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pecies group were examined. Certain new karyotypes we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ir evolutionary and interspecific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8 subgroups of D. melanogaster species group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basic karyotype of elegans subgroup was type A. The karyotypes of eugracilis subgroup, melanogaster subgroup, and ficusphila subgroup were all type C. The karyotypes of takahashii subgroup and suzukii subgroup were both type C and type D. The montium subgroup had six kinds of karyotypes types B, C, C', D, D', and E. The ananassae subgroup had three kinds of karyotypes: types F, G, and H. Thus, the melanogaster species group was classified into five pedigrees based on the diversity of these karyotypes: 1) elegans; 2) eugracilis-melanogasterficusphila; 3) takkahashii-suzukii; 4) montium; 5) ananassae.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in karyotypic evolution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DNA sequence analysis reported by Yang except for the elegans subgroup and this subgroup was considered as the ancestral subgroup. Karyotype analysis of the same drosophila from different isofemale lines indicated that the same Drosophila from different places showed karyotypic variation which might be due to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volutionary degree o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邓秋红 曾庆韬 钱远槐 李春选 杨勇关键词:DROSOPHILA KARYOTYPE EVOLUTION 存在与毁灭——HGP技术发展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9 2001年 李侠 邢润川 李春选关键词: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 基因图谱 物理图谱 基因组图谱 风险分析 中国东亚飞蝗四个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17 2004年 利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分析了不同蝗区东亚飞蝗四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在检测的 2 0个酶基因座位中 ,四个种群均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态性 ,多态位点的百分率普遍偏高 (P =70 %~ 80 % ) ,但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位点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偏低 (Ho=0 0 2 3~ 0 0 3 2 )。对每个基因座位的各基因型进行 χ2 检验 ,除Adk_1、Gdh_1、G3pd_1和Pgm_1在部分种群符合Hardy_Weinberg平衡外 ,其余绝大多数基因座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ardy_Weinberg平衡。从F统计量看 ,四个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较低 (Fst=0 0 60 6)。它表明 :东亚飞蝗较强的长距离迁飞行为增加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降低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根据Nei的遗传一致度 (I)和Roger的遗传距离 (D)进行分析 ,在山西临猗与山西永济 (I=0 964,D= 0 175)、河南中牟与江苏沛县种群 (I =0 957,D =0 160 )之间 ,呈现出较高的遗传一致度和较小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李春选 马恩波 郑先云 郭亚平关键词:东亚飞蝗 种群 遗传分化 等位酶 中国东亚飞蝗两个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9 2003年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分析了我国河北平山、辽宁葫芦岛两个蝗区东亚飞蝗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在酶谱分析的 1 9个位点中 ,多数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较少 ,而位点Aat 1、Pgi和Mdh 2的等位基因数目相对较多。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基因位点的平均杂合度降低 (Ho=0 0 2 4和 0 0 2 8)。对每个位点的各基因型进行 χ2检验 ,绝大多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偏离Hardy Weinberg平衡。较低的Fst值 (Fst=0 0 2 1 )表明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不高。两个种群间较高的遗传一致度 (I=0 991 )和较小的遗传距离 (D =0 0 92 )也证实了上述结果。由此推测 ,该蝗虫较强的迁飞能力有可能增强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降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然而 ,在一些等位酶指标如位点Ao 2、Fbp 1、Mdh 2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 (A =2 5和 2 7)和多态位点百分率 (P =5 2 6 %和 5 7 9% )等 ,两个种群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也许与两个种群之间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较远的地理距离有关。 李春选 马恩波 郭亚平关键词:东亚飞蝗 种群 遗传分化 等位基因酶 宽翅曲背蝗两个地理种群等位酶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13 2004年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及应用等位酶分析方法 ,研究我国河北黄骅、辽宁葫芦岛宽翅曲背蝗两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在检测的 11种酶 15个酶基因座位中 ,Adk 1、Fbp 1、Mdh 2和G3pd 1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少 ,而Fbp 2、Mdh 1和Me 1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多。对每个基因座位的各基因型进行 χ2 检验 ,除Mdh 1在辽宁葫芦岛种群、Adk 1在河北黄骅种群分别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外 ,其余绝大多数基因座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ardy Weinberg平衡。两个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 :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 10 0 %和93 3% ,等位基因平均数分别为 3 1和 2 5 ,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 0 0 86和 0 0 6 1。与其他非迁飞性蝗虫如中华稻蝗 (Oxyachinensis)比较 ,这种蝗虫种群的平均杂合度较低但遗传多态性较高。结果表明 :该蝗虫较强的跳跃能力可使个体暴露于各种不同环境 ,有利于维持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动态平衡 ,而种群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态性能增强该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生存和繁殖能力。F 统计量表明两个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相对较小 ,但这种分化显著高于迁飞性蝗虫如东亚飞蝗 (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Nei的遗传一致度 (I)和Roger的遗传距离 (D)的结果分析揭示了两个种群之间较高的遗传一? 李春选 马恩波 郭亚平 段毅豪关键词:种群 等位酶 遗传分化 中华稻蝗四个种群的遗传分化(英文) 被引量:3 2004年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中华稻蝗 (Oxyachinensis)四个种群的 12个基因座位 ,探讨其遗传分化。这四个种群分别采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代县、山西太原和陕西西安。Ck和Mdh 2在四个种群中均为单态 ,其余的基因座位至少在一个种群内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在Ldh和Mdh 1的等位基因频率呈现梯度分布趋势。多态基因座位百分率 (P)和平均每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 (A)分别为 5 8 3% - 6 6 7%和 2 2 -2 8,平均杂合度为Ho=0 173- 0 2 4 0。除Gpi,Hk 2 ,Idh ,Ldh和Mdh 1在部分蝗虫种群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外 ,其余绝大多数基因座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ardy Weinberg平衡。四个种群间FST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FST=0 0 5 10 ,P >0 0 5 ) ,结合高的Nei’s遗传一致度 (I >0 97)可知 ,种群之间遗传分化不明显。我们认为人类的农业活动可能促进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 李翠兰 段毅豪 卢芙萍 郭亚平 李春选 马恩波关键词:中华稻蝗 种群 遗传分化 等位酶 基因交流 飞蝗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2003年 飞蝗作为农业重大害虫 ,其分布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澳洲。全世界共有 1 0个亚种 ,我国有3个亚种。飞蝗不但分布广 ,而且数量多、发生频率高 ,危害极为严重。作者在查阅了国内外近 2 0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蝗害情况 ,分别从形态、组织、生理、生化、遗传、毒理及分子系统学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飞蝗的研究进展 ,以期对我国飞蝗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李春选 马恩波关键词:飞蝗 解剖学 生理学 遗传学 毒理学 分子系统学 中国4种蝗虫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 被引量:33 2003年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应用等位酶分析方法对采自我国山西、江苏、河北等地不同蝗区优势蝗虫种类 3科 4种 8个种群的 12种酶 18个酶位点进行了检测 ,比较了 4种蝗虫种群水平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等位基因频率分析表明 :中华稻蝗和笨蝗各位点等位基因丰富 ,而长翅素木蝗和短额负蝗各位点等位基因较少。在所研究的 4种蝗虫 8个种群中 ,多态位点百分率普遍较高 (P =5 3 3%~ 10 0 0 %) ,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位点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偏低 (Ho=0 0 34~ 0 139)。受迁飞能力、繁殖方式和活动范围的限制 ,4种蝗虫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笨蝗较高 (Ho =0 0 89~ 0 139) ,其次是中华稻蝗 (Ho =0 0 73~0 0 90 ) ,而长翅素木蝗 (Ho=0 0 48~ 0 0 6 8)和短额负蝗 (Ho=0 0 34~ 0 0 5 0 )相对较低。除Adk 1、Ao 1、Idh 1、Ldh 1、Ldh 2和Me 1在部分蝗虫种群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外 ,其余绝大多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 W平衡 ,但短额负蝗的多个位点符合或接近H W平衡 ,表明该种蝗虫在自然种群结构方面明显有别于其他种类。从 4种蝗虫的F 统计量 (Fst)看 ,笨蝗种群间基因分化程度最高 (Fst=0 32 ) ,其次是短额负蝗 (Fst=0 31) 。 李春选 马恩波 郑先云关键词:蝗虫 遗传分化 种群 等位酶 系统发育 华北2蝗区东亚飞蝗种群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16 2002年 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对采自天津北大港和河北黄骅两个相临蝗区的东亚飞蝗 (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种群进行等位酶基因频率分析 ,比较了这两个种群的遗传结构。等位酶酶谱分析表明 ,19个基因座中 4个基因座(Mdh 1,Pgm ,Adk ,G3pd)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很小 ,常见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 0 .95。其他基因座有 2~ 4个等位基因 ,但是两个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除两个基因座 (Fbp,Got 2 )外都很相似。多态位点的 2 7个 χ2 检验表明 ,由于常见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高频率和相应杂合子的缺乏 ,仅有北大港种群的 2个基因座 (Pgi,Got 1)符合Hardy Wein berg平衡。在每个种群内的蝗虫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 ,但在种群间遗传结构极为相似 ,多态位点的百分数P分别为 73.7%和 78.9% ,每个基因座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 2 .9和 3.1,平均每个基因座的实际杂合度几乎相等 (约为0 .138)。F 统计量 (FST=0 .0 5 3)也表明了两个种群间的遗传一致性 ,遗传相似性系数 (I)高达 0 .938。这些结果提示 ,这两个种群可能属于 1个大种群。在两个种群的一定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和分化可能都与迁飞因素有关。因为东亚飞蝗的高度扩散能力有利于遗传结构的连续分布 ,高度的迁飞能力也导致个体暴露于各种不同的环境 ,而在种群水平上的可遗传变异? 郑先云 段毅豪 李春选 马恩波关键词:蝗区 等位基因酶 遗传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