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庆
- 作品数:6 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扬子鳄发情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被引量:9
- 2006年
- 2004年5—6月,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红星保护点,对发情期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进行了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扬子鳄的行为谱包括游动、晒阳、停息、吼叫和交配等。就所观察到的几种主要行为统计发现,从7:00到19:00,扬子鳄昼间游动行为占有最大的百分率,达到(34.30±26.27)%;其次是停息行为,为(30.44±18.50)%;再次为晒阳和吼叫行为,分别为(21.04±32.95)%和(14.16±18.97)%。游动行为各时段占有的百分率比较接近,为26.47%~44.83%,但在游动过程中,它们并不是始终保持一种姿势游泳。停息行为存在2个高峰期,分别为9:00~11:00和17:00~19:00时间段;晒阳行为出现在6月3日以后,仅有1个高峰期(11:00~13:00)。吼叫行为的高峰期出现在7:00—9:00时间段;结合夜晚记录发现,21:00~23:00时间段也是一个吼叫高峰。扬子鳄的吼叫次数与水温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吼叫次数最多的水温差为3.5℃,在1.5~3.5℃吼叫最频繁。笔者认为,该时期扬子鳄的活动行为主要受繁殖因素的影响。
- 鲁庆彬王小明丁由中李新庆
- 关键词:动物学扬子鳄活动节律发情期
- 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两个时期生命表的比较被引量:14
- 2005年
- 2004年4—5月,利用102架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角,分析了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的生命表、年龄 结构和存活曲线,并与1995年的研究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5-4.5龄的死亡率为0%~7.4%,5.5~10.5龄 的死亡率为14.9%~25.0%,11.5-15.5龄的死亡率为40.7%~100%;与1995年相比,第一死亡高峰出现的 年龄段基本相同,而第二死亡高峰出现的年龄段则明显推迟;有64.7%的个体可以活到8龄以上,有7.8%的 个体可以活到13龄以上,与1995年也存在一定差异;1.5~4.5龄的期望寿命与1995年基本一致,但从5.5龄 以后,期望寿命明显提高;与1995年相比,4.5龄以下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5.5~9.5龄的死亡率差异显著, 而10.5龄以上的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贺兰山岩羊种群虽经10年发展变化,但雄性岩羊的存活曲线依然接近A 型。
- 王小明刘振生李新庆李志刚
- 关键词:岩羊生命表
-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被引量:35
- 2005年
-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 刘振生王小明李志刚崔多英李新庆
- 关键词:岩羊生境选择主成分分析春季
- 贺兰山岩羊集群特征
- 集群生活是动物的一种社会行为。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同一物种集群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和集群机制,集群特征研究在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岩羊(Pseudoisnayaur)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营...
- 李新庆
- 关键词:岩羊集群特征动物行为
- 文献传递
- 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被引量:60
- 2005年
-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岩羊行为的年时间分配,取食行为最高[(63.49±7.82)%];其次是休息[(19.32±6.79)%];运动和站立较低[分别占(8.03±0.91)%和(6.66±0.57)%];其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2.67±0.34)%];一年中7月取食行为最低,休息最高;而在2月取食最高,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变化不大。②春夏秋3个季节的昼间取食行为均呈现2个(清晨和黄昏)明显高峰;冬季1天中取食均达到60%以上,其他行为明显高于另外3个季节。③不同年龄年取食行为:成体和亚成体>幼体;休息:成体和亚成体<幼体;运动和站立:幼体<成体和亚成体;亚成体的运动高于成体,而站立低于成体。④不同性别月取食行为:雄性在2月最高,其余月份均低于70%;而雌性虽然也是2月最高,但从11月—次年2月均超过70%;休息行为雌雄接近;运动行为雄性高于雌性。贺兰山岩羊的昼间时间分配与许多温带有蹄类动物一样,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岩羊自身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时期是决定其昼间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 刘振生王小明李志刚崔多英李新庆
- 关键词:岩羊活动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