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彬
- 作品数:15 被引量:11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药房杂志社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从姑息性治疗转向根治性治疗,时空几何?被引量:12
- 2005年
- 肿瘤,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与经济、生活水平的增长同步。因此,抗击肿瘤成为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肿瘤内科学于20世纪中叶兴起,姑息性治疗延缓了疾病进程,延长了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几十年来化学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三大手段之一。近年来,一代又一代医药学者的辛勤耕耘使得肿瘤化疗有望走向根性性治疗,其立论寄托在三点:一是祈望临床一线细胞毒药的药剂学、药动学技术变革,靶向制剂和细胞骨架制剂的高选择性和导向性;二是基因工程N肿瘤分子新靶位治疗药的问世,包括利妥昔单抗等;三是酶抑制剂的拓展,涵盖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等。有鉴于此,癌症从姑息性治疗转向根治性治疗已可寄望。但路漫漫兮,尚待求索,其时间跨度有多长?谁人知晓!
- 李彬彬伍晓华
- 关键词:根治性治疗姑息性治疗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肿瘤治疗
-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肿瘤治疗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被引量:2
- 2008年
- 年年岁岁轮回,月华似锦,细雨如丝,一丝情结依旧。借取奥运福波,往事如烟、寄托期盼,锻造锦绣实践!2008年新春临近,由《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编辑部召开的肿瘤治疗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于11月22日在京举行,在孙燕院士的主持下,与会的医药学专家有朱军、周正、孙忠实、冯威健、宋三泰、李静、张石革、杨平、刘丽影、张和平、石远凯、赵博、蔡猷伯、江泽飞、崔慧娟、崔恒、王燕、刘端祺等。会议围绕肿瘤治疗中的历史进程、药物进展、合理用药的话题促膝共谈,并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应用、肿瘤的放射治疗、醋酸甲地孕酮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评价、肿瘤靶向药物的应用与进展等问题进行研讨,达成一定的共识意见。为此,我们将会议主要的精华提炼和整理后供读者赏析,期盼对实际工作中有所裨益。
- 李彬彬朱军
-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合理用药肿瘤治疗抗肿瘤坏死因子
- 精神-神经系统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 2007年
- 花红五月,春垂杨柳,岁月轮回,又是一番意境。细雨如丝,一江流水,回首天涯,寻觅身心康健。第三轮精神-神经系统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于5月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医药专家有姜佐宁、许贤豪、吉中孚、贺茂林、王传跃、孙忠实、马金兰、张石革、徐小薇、孙春华等。圆桌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姜佐宁教授主持,并就抗抑郁药应用的相关问题率先发言。卫生部北京医院许贤豪教授就抗老年性痴呆药的治疗现状做了报告,从各种治疗策略着手对现有治疗药就行评价。紧接其后,北京回龙观医院吉中孚教授做了关于抗癫痫用药个体化原则的报告,针对特殊人群用药、单药及联合用药原则、剂量的个体化和用药规范化进行总结;北京大学北京世纪坛医院贺茂林教授和北京安定医院王传跃教授相继就神经保护剂治疗脑梗死的现状和研究进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评价进行阐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就当前培高利特所致心脏瓣膜病而撤市的相关问题就行了分析。新颖而精彩的报告博得与会者的赞叹,为普及与传播,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 李彬彬姜佐宁
-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合理用药神经系统
- 扑朔迷离,根治Hp之路尚待求索
- 2006年
- Marshall和Warren先驱性的发现,使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Hp)浮出水面。从而使人们在认识了Hp的庐山真面目之后,改写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历史,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整个世界的患者都获益良多。的确,这一革命性改变是对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从病因、发病机理、诊疗理念等一系列认识上的更新。胃炎等常见病、顽固病不再只是治标处理,不再只是“一天开到晚,香砂脾胃散”的尴尬。当然,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疾病的关系至今并未完全阐明,在消化研究领域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持什么观点的人都不能不承认幽门螺杆菌发现的重大意义不单单是在胃酸中发现了细菌,而是它改变了溃疡病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以及人们的传统思维模式,而由此引发的诸多争议和谜团尚有待于众多学者去破译。
- 李彬彬
-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十二指肠溃疡诊疗理念胃肠疾病
- 三足鼎立,谁将称雄勃起功能障碍治疗领域
- 2005年
- 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药品研发中的意外突破,促使药物的性质发生质的改变,实现着从治疗转向提高生活质量的升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使环磷酸鸟苷酸的水平增高,促进阴茎勃起,得到了临床和患者的青睐。西地那非的上市为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效果,标志着泌尿男科治疗一个新的里程的起始。此后,他达那非、伐地那非相继上市,成为开取“性福”之门的金钥匙!红、黄、绿等艳丽的精灵片形成三足鼎立,各据优势,争雄市场,谁将胜出。
- 李彬彬
- 关键词: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药品研发他达那非伐地那非
- 柳暗花明—昔布类高选择性环氧酶抑制剂能否卷土重来被引量:3
- 2006年
-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对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亚型认识的突破,一类对COX-2具有高度选择性、特异性的抑制剂———昔布类(考昔)药品上市,在治疗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术后痛、经期痛、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等疾病上展现了良好的前景。但此景不长,2004年9月末的风云突变,一纸命令将罗非昔布(万络)全部下架,撤出全球医药市场;但麻烦并未到此为止,数日后辉瑞加拿大公司发布警告:在应用伐地昔布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疼痛患者中,所出现的心脏病发作、心梗、下肢和肺栓塞、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增大。受此影响,12月17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宣布:暂停塞来昔布预防肠癌的临床研究(APC试验)。由此,围绕对昔布类药的作用、类效应、所致心血管事件、安全性的争论就沸沸扬扬、众说纷纭!因此,昔布类药的命运如何?是就此“沉沦”而消声灭迹?还是有望“翻盘”以卷土重来?人们将拭目以待,期盼大样本、双盲、对照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来加以裁决。
- 沈娟李彬彬
- 关键词:环氧酶抑制剂高选择性HOFFMANNDRUGSNSAID
- 一脉传承 两面出击 业绩谁更骄人
- 2006年
- 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上市的他莫昔芬属于第1代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雌激素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同时又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产生抗雌激素作用,从而主要抑制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用于乳腺癌,对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疗效尤为出色!但目前正在受到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挑战,渐被依西美坦、来曲唑、阿那曲唑、伏氯唑等药所取代。作为第2代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雷洛昔芬,承继了第1代的作用机制,对雌激素受体具有很强的亲合力,有高度的组织选择性,在不同的靶组织分别产生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作用。既与雌激素对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十分相似,又可完全拮抗雌激素对子宫的刺激。因对生殖系统无明显刺激作用,目前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两代药各自担当重任,业绩谁更骄人?雷洛昔芬等能否替代和超越雌激素?前途坦荡或是坎坷,尚有待于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揭晓!
- 李彬彬
-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业绩抗雌激素作用芳香化酶抑制剂雌激素依赖性雷洛昔芬
- 使命出击—谁来承负抗击人禽流感的重任被引量:1
- 2006年
- 公元2004年,又一片阴霾笼罩全球,在东南亚的泰国、韩国、越南、柬埔寨一带流行人禽类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2005年又风卷中国、印尼。其致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主要包含A(H5N1)禽类流行性感冒病毒(CPK)。人禽流感者的症状类似胃肠型感冒,有持续性高热,并伴发咳嗽、畏寒、咽痛、头痛、关节痛、呕吐、腹泻、流鼻涕、鼻塞、呼吸加速和肺部罗音等,少数人有胸腔积液,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给生命和安全带来沉重的危机!阻击禽流感的传播,有效的控制和防治已刻不容缓,使医药工作者临危受命,应对再一次挑战和搏击。即往抗流感病毒的重任曾寄希望于离子通道阻断剂(Ion Chaneel Bloking)和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但流感病毒可通过增大离子通道口径,使药物虽能与基质蛋白-2结合但却不能完全封闭离子转运,从而产生耐药性;另在基质蛋白-2跨膜区的4个氨基酸位点26、27、30和31产生突变。而相对于疫苗,由于病毒抗原变异频繁,个体的免疫力不同,同时疫苗仅对已知的流感病毒亚型有作用,使得流感疫苗的预防效果不尽理想。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选择性地与神经氨酸酶(NA)特异性结合,抑制NA的活性,阻断子代的病毒颗粒在宿主已感染细胞的复制和释放,从而有效地预防流感和缓解症状。在防治禽流感上谁可担当重任?能否在紧要关头承接使命,成为阻击感染的坚实屏障?尚有待于认真的循证医学评价和时间的验证!
- 李彬彬
- 关键词:人禽流感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正黏病毒科神经氨酸酶
-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择机何时被引量:51
- 2005年
- 1预防性与治疗性用药,概念上混淆是个误区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的概念、目的、用药原则、药物选择和给药方法均不相同,两者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1.1预防性用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在感染尚未发生之前即开始应用,主要是因为患者将要经历感染高危因素(如手术创伤)的侵袭,要有明确的时间性和目标性.预防手术所致的感染,应强调在手术操作时机体组织中的抗生素浓度保持在有效杀菌水平,手术结束后则应尽快停用预防性抗生素.长时间应用预防性抗生素不但失去了预防的意义,而且还有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难治性感染.
- 伍晓华李彬彬
- 关键词:围手术期应用预防性用药合理应用抗生素INFECTIONS广谱抗菌药物感染发病率
- 突破禁区—走出β_1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治疗屏障被引量:16
- 2006年
- β-受体阻滞剂(β-Receptor Blacker,β-RB)又称β-受体拮抗剂(β-Receptor Antagonist),其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首例药普萘洛尔(心得安)问世,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进展迅速,药物品种已近百,在抗心绞痛、抗心律失常、高血压上显示了良效,其重要性已得到全球医药界的认可。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既往β-RB在治疗心力衰竭(HF)、心梗(AMI)上曾作为禁区,但近年来,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CIBIS-Ⅱ、MERIT-HF、COPERNICUS等),β-RB长期治疗可改善慢性HF者的心脏功能、左室功能,提高射血分数,降低死亡率。成为当前治疗慢性HF、AMI的重要手段,公认首选药有选择性β-RB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和非选择性的卡维地洛、布新洛尔。但鉴于几十年的认识偏见,其在应用上仍存有误区和争论!如何突破禁区?走出β-RB应用上的偏见,逾越治疗屏障?在临床上得到多数医师的认可,扩大应用范围。本文旨在提出问题,期盼以带动心血管临床的关注和探讨。
- 李彬彬
- 关键词:心力衰竭Β1受体阻滞剂COPERNICUSRECEPTORΒ-受体阻滞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