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平

作品数:81 被引量:349H指数:11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8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8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9篇大豆
  • 19篇玉米
  • 18篇昆虫
  • 17篇玉米螟
  • 14篇杂交
  • 14篇切叶蜂
  • 14篇传粉
  • 13篇苜蓿
  • 13篇苜蓿切叶蜂
  • 13篇不育
  • 11篇亚洲玉米螟
  • 11篇不育系
  • 10篇传粉昆虫
  • 8篇制种
  • 8篇大豆不育系
  • 6篇雄性不育
  • 6篇杂交大豆
  • 6篇杂交种
  • 6篇制种技术
  • 6篇细胞质

机构

  • 80篇吉林省农业科...
  • 8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吉林市农业科...
  • 1篇芜湖职业技术...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长春海关
  • 1篇吉林省养蜂科...
  • 1篇吉林省出入境...
  • 1篇吉林省农业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0篇李建平
  • 50篇李茂海
  • 36篇杨桂华
  • 17篇赵丽梅
  • 16篇孙寰
  • 14篇张金花
  • 14篇王曙明
  • 13篇刘金文
  • 13篇侯云龙
  • 12篇王跃强
  • 11篇鲁新
  • 7篇张伟龙
  • 7篇王蕴生
  • 6篇曲文莉
  • 6篇毕良臣
  • 6篇曲文利
  • 5篇张井勇
  • 5篇张鸣浩
  • 5篇刘晓梅
  • 5篇丛斌

传媒

  • 17篇吉林农业科学
  • 10篇玉米科学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 3篇东北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生物防治...
  • 2篇大豆科学
  • 2篇中国昆虫学会...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农药
  • 1篇牧草与饲料
  • 1篇中国油料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第一届全国农...
  • 1篇吉林省第三届...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2
  • 8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杂交豆3号
彭宝赵丽梅张伟龙张井勇孙寰王曙明李建平李茂海程延喜张鸣浩张静波闫晓艳邱强王晓梅
简要技术说明: 杂交豆3号为中早熟高产、抗病大豆杂交种,生育日数120天。2006年省预备试验平均公顷产3691.9公斤,比对照品种黑农38号平均增产20.2%。2007~2008年二年全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908...
关键词:
关键词:大豆
小杆线虫Oscheius tipulae JL1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诱集法,从采自吉林省的土样中分离到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1种。经形态学、ITS及2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明确了该线虫为Oscheius tipulae JL1。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24 h时,线虫JL1浓度为120 IJs/larva及以上时,大蜡螟的死亡率达90%以上;48 h时,浓度40 IJs/larva时,大蜡螟死亡率达93%以上;60 h时,浓度高于20 IJs/larva时,大蜡螟死亡率100%。耐热性方面,在38℃下处理8 h,线虫死亡率快速增加,35℃处理16 h,线虫死亡率开始快速增加。线虫JL1在35和38℃条件下,分别至少可耐16和8h的高温,死亡率分别在3.2%和15.3%以下。结果表明该线虫具有较好的耐热力、侵染力和致死力,未来有望用于害虫防治。
田成丽刘金文张金花李茂海朱峰滕占伟刘艳伟李建平
关键词:小杆线虫侵染力耐热性大蜡螟
烟蚜茧蜂畸形细胞发生及发育被引量:6
2008年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畸形细胞来源于卵的浆膜层。蜂产卵33-36h后幼虫孵化,每胚胎平均释放150个细胞。畸形细胞的直径随寄生日龄而增加,由初始直径(22.1±6.5)μm增长到第5天达最大为(30.1±8.5)μm。但是,其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随寄主龄期和外界因素等不同而有差异,即使是条件相同其大小也有不同,最小的9.0μm,最大可达100.0μm,但其数目却随日龄增长而下降。扫描电镜显示:畸形细胞表面覆有微绒毛,4日龄比1日龄的更长、更密,表明吸收和分泌功能增强。
刘金文李建平丛斌李茂海杨桂华侯云龙曲文莉
关键词:烟蚜茧蜂畸形细胞发育超微结构
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本文介绍了在封闭及开放条件下,利用苜蓿切叶蜂、蜜蜂、花蓟马等昆虫媒体为大豆传粉,进行不育系繁育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探讨与研究。经过广大科学家的努力,已经实现在网室内利用蜜蜂及切叶蜂传粉,配制大豆杂交组合和生产小批量杂交种子...
王跃强王曙明赵丽梅孙寰李建平
关键词:杂交大豆制种技术
文献传递
高粱对第一代亚洲玉米螟抗性机制研究
李建平
关键词:高粱玉米螟抗虫性亚洲玉米螟
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
冯巍孙宏德尹枝瑞崔金虎关义新吴巍边少锋何萍王立春金明华任军张秀文胡成华王凤华陈长宝朱平许翠华刘志全孟祥兆吴春胜王秀芳才卓苏秀侠赵化春邱贵春杨培珠高群英齐晓宁王贵满晋启鸣李军马旭李伟波鲁新吴龙华李建平王广祥孙长占等
该项目研究出超高产栽培调控技术,可防早衰、促早熟、增产。提出了按玉米吸肥能力与喜肥程度的分级方法和各喜肥等级品种的优化平衡施肥技术;筛选出一批适合不同生态区耐密半耐密、抗病虫、抗倒伏高产和超高产新品种;研制了防效达94%...
关键词:
关键词:玉米高产技术
苜蓿切叶蜂在我国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本文介绍了苜蓿切叶蜂的基本情况和国内外研究及应用概况,从苜蓿切叶蜂人工繁殖所需的技术和设备方面论述了人工繁蜂的可行性,从我国苜蓿制种和大豆杂交制种授粉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开发利用苜蓿切叶蜂的必要性.同时简要分析了利用苜蓿切叶...
李建平杨桂华李茂海曲文莉侯云龙刘金文
关键词:苜蓿切叶蜂昆虫授粉大豆杂交
文献传递
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 F.)雄蜂对大豆不育系结实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报道了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的效果。结果表明,尽管雄蜂的传粉效率显著低于雌蜂,但雄蜂在网室内的传粉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释放雄蜂网室内大豆不育系JLCMS8A和JLCMS17A的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10.3个、16.6粒和37.8个、84.3粒,分别是释放雌蜂后结荚率和结实率的35.0%、34.9%和77.5%、70.2%。过去数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不育系在网室内没有传粉昆虫时,结荚率和结实率均低于3%,表明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是大豆不育系有效的传粉昆虫。
杨桂华李建平李茂海刘金文侯云龙曲文利
关键词:传粉昆虫苜蓿切叶蜂大豆不育系
应用吡虫啉拌种防治北方麦田蚜虫效果评价
本试验选用了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FS)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的两种不同含量、不同剂型药剂对北方麦田小麦蚜虫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浓度的药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其中60%吡虫...
杨桂华李建平李茂海曲文利侯云龙刘金文
关键词:小麦蚜虫吡虫啉拌种田间防治试验
文献传递
胡瓜新小绥螨对B型烟粉虱的控制能力被引量:3
2019年
为明确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rman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的控害潜能,在(26±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条件下,研究了各螨态胡瓜新小绥螨对不同发育阶段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幼螨期较短,不取食烟粉虱,其他不同螨态的胡瓜新小绥螨可捕食除4龄若虫和成虫以外的其他各虫态的烟粉虱,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胡瓜新小绥螨雌成螨对烟粉虱卵的日捕食量最大(8.5粒/雌),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日捕食量最小(2.1头/雌);雌成螨对烟粉虱卵具有较高的瞬间攻击率(0.038)和寻找效应(0.025)。研究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烟粉虱卵及低龄若虫的捕食能力较强,是烟粉虱发生初期的有效天敌。
李茂海刘丽玲张金花万方浩李建平杨念婉
关键词:烟粉虱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