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音未消:论“唐宋之争”对李德懋诗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李德懋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清脾录》上,该书内容杂论中、朝、日三国诗歌。归纳起来,李德懋除了直接评论中国各朝诗歌外,在品评朝、日诗歌时也往往与中国诗歌相结合,而所涉及的中国诗歌仍以唐宋诗为主流。由此可见,他对唐宋诗学习与认识上的差异是其诗学观形成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但他对唐宋诗并非完全接受,虽倾唐却又强调不以一家为师,要有“自家之音”。因此,通过整理“唐宋之争”对李德懋诗学的影响,不仅可知朝鲜北学派文人的诗学选择,亦可见朝鲜朝后期诗坛学诗的多元化倾向和诗歌创作、诗学批评的实态。
- 朴哲希马金科
- 关键词:李德懋
- 论朝鲜朝初期文学家徐居正的唐宋诗观
- 2019年
- 宋诗自高丽朝传入后,以徐居正为代表的朝鲜朝文人对唐宋诗有了新的认识和取舍,开启了朝鲜朝对唐宋诗讨论之先河。'学唐'与'学宋'之争,业已呼之欲出,即将正式形成。'唐宋诗之争'推动了朝鲜自身诗学思想体系走向成熟,而后其也成为东亚共同的诗学理论。从东方诗学话语重建的历史任务出发,必须重视'唐宋诗之争'在古代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也应看到,其中朝鲜文人不同于中国诗学的多元选择。朝鲜诗学也正是在变化与差异中得以产生和发展。
- 马金科朴哲希
- 关键词:朝鲜朝唐宋诗
- 试析高丽末期文人郑梦周对屈原及其《思美人》的接受——以《思美人辞》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高丽末期,郑梦周的《思美人辞》标志着朝鲜文人开始用骚体写作汉文学作品。纵观郑梦周的一生,他的境遇与屈原十分相似,都是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没落王朝而坚定地选择了"殉节"这条路。为此,他们都留下了千古忠臣的美名。郑梦周在他的《思美人辞》里也鲜明地表现出希望君主能够尽快悔悟,采取贤明政策的迫切心情。二人相近的审美取向,体现出共处汉文化圈背景下的中韩文人文学价值取向的契合。这些必要因素都为屈原及其作品的接受做好了心理准备。
- 朴哲希马金科
- 关键词:文化语境
- 论朝鲜朝文学批评家徐居正的女性文学观被引量:1
- 2015年
- 在朝鲜半岛,女性创作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徐居正在《东人诗话》中就记录了一些关于女性的诗作与逸事。他在朝鲜文学史上首次对女子作诗这一现象给予关注,并做了系统整理和点评。此外,徐居正还赞叹女性的气节与美德,关心她们的疾苦。通过徐居正的《东人诗话》,结合他在《东文选》里对女性诗作的选编及徐居正自身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女性文学观是矛盾对立的。尽管徐居正的女性文学观没有完全摆脱封建色彩,但仍然值得赞许,对朝鲜后世女性文学的整理以及女性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 马金科朴哲希
- 关键词:朝鲜朝
- 朝鲜高丽朝文人李齐贤对宋诗及江西诗派的文学选择被引量:1
- 2016年
- 目前中韩两国对李齐贤的文学创作、诗词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其文学思想及文学思想来源的认识还比较少。《栎翁稗说》是李齐贤诗学理论的集中展示,从中可见李齐贤对宋诗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在诗法上有着鲜明地江西诗派印记。作为高丽朝中后期的文坛巨匠,且本时期处于朝鲜诗学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李齐贤的宗宋倾向、诗法选择为朝鲜后世诗学道路的选择开辟了新的方向。因此,为了综合考察其文学思想与来源,本文从宋诗、诗话在高丽朝的流传;李齐贤对宋诗的认识;对江西诗派诗论的接受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 朴哲希
- 关键词:宋诗江西诗派
- 从《芝峰类说》看朝鲜诗话的“叙述者”视角——兼论李睟光的唐宋诗观被引量:2
- 2019年
- 李晬光的唐宋诗观,将朝鲜古代诗学的"学唐"与"学宋"之争,进一步明确为"学盛唐"与"学宋"之争。其无论是摘录、点评唐宋诗文本的数量还是诗学观念,都比前人丰富,且更成体系。可以说,李晬光的出现标志着朝鲜古代诗学的"学唐"与"学宋"之争进入更深的层次。他在《芝峰类说》中一直以尊唐贬宋为主线,主题明确。他通过精心设计,用正面叙述与转述两种方式传递其诗学观念,实现自己与读者间的互动。但我们也要清楚李晬光的叙述并非与朝鲜诗坛的真实风气相符,他有意识地介入叙述,夸大宋诗与晚唐诗在当时的影响,其目的在于树立盛唐诗歌独一无二的地位,而这也是我们研究朝鲜诗话需要注意的地方。
- 朴哲希
- 关键词:叙述者
- 论朝鲜三国及统一新罗时期文学思想的形成——以中国文学典籍接受与变异为中心
- 朝鲜三国及统一新罗时期(前57-901)影响了后世文学思想的走向。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朝鲜三国及统一新罗时期乡歌、乡曲、汉诗、汉文、口传文学等作品数量上不在少数,且中国的文学理论典籍已经流传到朝鲜。然而,建立或者创造出一套...
- 朴哲希
- 关键词:文学思想
- 文献传递
- 论韩日古代文学交流的方式与特点——以韩国诗话为中心
- 2019年
- 韩国诗话中广泛记载了使臣纪行、诗赋交流、文人往来、文坛逸事等内容。诗话不仅是诗学理论典籍,其所具有的叙事性、互文性等特点也使得诗话成为研究古代韩国与中国、日本文学交往的重要文本材料。通过整理可以发现,以中国为中心,中韩日三国文学互动频繁。其中,韩日间的文学交流十分独特,明显不同于中韩、中日,受政治、社会、民族心理的影响较大,交流过程更为复杂,差异性明显。两国的文学交流虽有局限,但促进了东亚汉文学的繁荣,使韩国对自身在东亚文学中的地位有了清楚的认识,且从中可见中国文学在流传至域外后韩日接受的不同与变异。
- 朴哲希马金科
- 关键词:诗话韩日文学交流
- 李辉英小说中的朝鲜人形象研究
- 2019年
- 李辉英是为数不多的能描绘出不同类型朝鲜人形象的中国现代作家。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朝鲜人形象类型,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深入解析朝鲜人形象的构成要素,以期再现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东北人民对于朝鲜人形象的认识,探寻当时朝鲜人的真实生活样态。
- 朴哲希倪卓
- 关键词:小说朝鲜人
- 朝鲜诗话中的对日称呼转变研究——兼论古代朝鲜半岛民族自信心的由来
- 2019年
- 朝鲜诗话受中国诗话影响而产生,但在价值取向与批评视野上独具特色。从书写视域上看,朝鲜诗话所带有的东亚比较文学特色和史传叙事传统,使其在记事上具有了史实性和补史之功效,这为从中朝日三国文学研究领域出发,研究各国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情感状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纵览东亚各国的文学交流,朝日间交流不同于中朝、中日,朝日对彼此形象的生成受到来自政治、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极大,在称呼转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通过梳理朝鲜诗话中对日称呼的转变历程,能够还原并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探究朝日两国间的他者形象生成。同时,反观朝鲜诗话中记载的日本诗话,概览日本对朝鲜称呼的使用,进而以古代朝鲜为视角,观照和挖掘古代东亚文化格局中具有内隐性、复杂性的内在联系,从而洞悉自古以来朝鲜坚定的民族自信心,为深入认识当下的东亚局势提供启发。
- 朴哲希
- 关键词:文学交流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