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曲玉娟

作品数:14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神经节
  • 7篇背根
  • 7篇背根神经节
  • 7篇持续受压
  • 5篇大鼠背根神经...
  • 4篇TRPV4
  • 4篇病理
  • 4篇病理性
  • 3篇神经痛
  • 3篇经痛
  • 3篇脊髓背角
  • 3篇背角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神经病
  • 2篇神经病理
  • 2篇神经病理性

机构

  • 14篇山东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作者

  • 14篇曲玉娟
  • 12篇岳寿伟
  • 5篇魏慧
  • 4篇张杨
  • 4篇怀娟
  • 3篇贾磊
  • 2篇王永慧
  • 2篇张晓
  • 2篇宋沙沙
  • 2篇张晓
  • 1篇范真真
  • 1篇李可
  • 1篇刘万林
  • 1篇滕永波
  • 1篇马剑锋

传媒

  • 8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保健医苑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腰腿痛的防治
2012年
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一生中有过腰腿痛经历。腰腿痛多发生在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腰腿痛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而30岁以后正是人生的创业阶段,腰腿痛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
曲玉娟
关键词:腰腿痛创业阶段发生率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所致脊髓损伤1例病例讨论
怀娟曲玉娟岳寿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态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3
2020年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步行特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诊疗、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及康复疗效评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纳入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并对20例患者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下腰痛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及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评分。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所有受试者的运动学数据,即在受试者身体表面腰痛相关位点粘贴红外线标示点,共19处,受试者在平地上规定的路线内行走,要求受试者以舒适的速度行走5m以上的距离,共行走4次。采用SPSS 22.0软件对患者的量表评分及所有受试者的运动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组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比较发现:患肢的步长明显减小,步频明显加快;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肢体与健康志愿者同侧肢体比较发现:患者患侧肢体的步长、跨步长、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髋关节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健侧肢体与健康志愿者同侧肢体比较发现:患者健侧肢体的步长、跨步长、步频、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髋关节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④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JOA、ODI、VAS评分与患者的步长、跨步长、髋关节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步频、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腰痛的影响,导致步长及跨步长减小,步频加快,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髋关节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减小。
宋沙沙石润琇林磊同李可曲玉娟张杨岳寿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运动学
低能量激光对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痛觉敏感及TRPV4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低能量激光对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痛觉敏感及脊髓背角内TRPV4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分为空白组、CCD组、激光组各12只,各组均给予常规饲养。激光组在CCD后第4天经皮肤给予L4/L5脊髓节段处810nm低能量激光治疗7天,输出功率150mw,10min/次。并于术前,术后第4、7、11天,分别测量各组大鼠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观察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变化。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术后11天TRPV4在脊髓背角中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术后11天TRPV4阳性细胞分布。结果:与空白组相比,CCD组在术后第4、7、11天,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降低(P<0.01),与CCD组相比,激光组在术后第7、11天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增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较,CCD组大鼠脊髓背角中TRPV4表达显著上调(P<0.01),TRPV4阳性细胞数目升高;给予低能量激光治疗后,激光组脊髓背角TRPV4的蛋白表达较CCD组显著下调(P<0.01),TRPV4阳性细胞数目低于CCD组(P<0.01)。结论:低能量激光治疗可降低CCD后大鼠脊髓背角中TRPV4蛋白表达,减少阳性细胞数目,影响TRPV4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敏化的作用,缓解CCD后所致的痛觉敏感。
洪艺根高文双贾磊魏慧曲玉娟岳寿伟
关键词:低能量激光脊髓背角TRPV4
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态的影响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为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种步行相关功能障碍疾病的康复疗效评定提供新思路。方法:共纳入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分别在骶裂孔注射前、第1次骶裂孔注射1周后、第2次骶裂孔注射1周后对20例患者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下腰痛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R-M腰椎功能问卷(Roland-Morri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要求患者以舒适的速度在平地上规定的路线内行走5m以上的距离,共行走4次,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所有患者的运动学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对患者的量表评分及运动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骶裂孔注射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总分较治疗前增加,JOA评分、中文版R-M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且第2次骶裂孔注射治疗后较第1次治疗后好转(P<0.05);患者的步态数据包括步长、跨步长、步行周期、步速、支撑相百分比、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ROM)、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以及关节运动速度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第2次骶裂孔注射治疗后距离及时间参数较第1次治疗后好转更为显著(P<0.05),但时空参数在第2次治疗后无明显改善(P>0.05);此外,患者在治疗前后关节活动速度与VA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骶裂孔注射治疗可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进一步改善患者步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思敏赵秦曲玉娟张杨魏慧岳寿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维步态分析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异位放电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的异位放电情况,明确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是否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方法:共采用35只Wistar大鼠。制备大鼠DRG的CCD模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分别记录正常组大鼠DRG及CCD组、CCD+钌红(RR)组、CCD+佛波醇(4α-PDD)组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情况。结果:持续压迫明显降低大鼠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n=30,P<0.05);CCD组可以记录到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放电率约为67%,而正常组DRG的异位放电率约为4.5%;以TRP家族阻断剂钌红(RR)10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神经元异位放电的频率和波幅均明显下降(n=10,P<0.05);以TRPV4特异性激动剂佛波醇(4α-PDD)1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异位放电频率和波幅均明显增加(n=10,P<0.05)。结论:CCD后受损DRG可出现异位放电,TRPV4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
范真真曲玉娟魏慧王永慧马剑锋岳寿伟
关键词:异位放电背根神经节电生理技术
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方面的作用差异。方法:纳入20例健康受试者及20例脊髓损伤患者。健康受试者左侧下肢分别用4种不同调制处方的中频电治疗刺激腓肠肌,然后使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腘静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筛选血流加速效果最好的处方。利用筛选的处方刺激脊髓损伤患者腓肠肌,测量股静脉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每分钟射血量,对比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股静脉的上述指标。结果:健康志愿者腘静脉基础PSV为9.5±3.3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4.2±1.7cm/s,连续调制波刺激时腘静脉PSV加快了约25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200%。断续调制波相较于连续调制波,腘静脉PSV加快了约16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约1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波形治疗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患者静息时下肢股静脉基础峰值血流速度为6.5±2.7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2.6±1.4cm/s,基础每分钟射血量为37.6±17.4ml/min。刺激时脊髓损伤患者股静脉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单位时间射血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间歇调制波单次刺激加速血流的效果优于连续调制波,而不同波形之间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脊髓损伤患者中,MMFCT能产生类似于IPC的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推测其能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IPC单次加速下肢静脉血流的效果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
赵宝珠曲玉娟宋沙沙赵秦岳寿伟
关键词:调制中频电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TRPV4-P38MAPK通路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所致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行为学测试、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给予TRPV4及P38MAPK激动剂和抑制剂后,大鼠机械痛阈变化,背根神经节中TRPV4、P38,磷酸化P38蛋白含量变化,以及TR...
曲玉娟张晓怀娟张杨岳寿伟
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脊髓背角TRPV4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变化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亚族受体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V4)在脊髓背角中的蛋白表达及分布规律。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空白对照组5只,手术组25只(术后4天、7天、14天、28天各5只;免疫荧光组5只)。制备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于术后4天,7天,14天及28天,测量机械刺激缩爪反应痛阈,观察机械痛阈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及术后4天,7天,14天及28天,手术侧及对侧脊髓背角TRPV4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术后4天,手术侧与对侧脊髓背角TRPV4阳性细胞分布。结果: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4—14天,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01);术后4—7天,手术侧脊髓背角TRPV4表达升高(P<0.01),对侧无明显变化;手术侧脊髓背角内TRPV4阳性细胞数目高于对侧(P=0.0008)。结论: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痛阈下降的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内TRPV4蛋白表达上调及阳性数目增多,TRPV4可能参与CCD后病理性神经痛的中枢敏化机制。
曲玉娟张晓魏慧怀娟张杨岳寿伟
关键词:脊髓背角TRPV4病理性神经痛
大鼠脊髓背角TRPV4在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right sid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脊髓背角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基因及蛋白变化,明确脊髓背角TRPV4在CCD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共3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CD手术组、CCD+钌红组。制备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于术前1天、术后第7天、给药前及给药2h后,测量大鼠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观察机械痛阈的变化;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术后第7天,CCD组大鼠术侧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01),同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给药前相比,给予钌红2h后,术侧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01),同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CCD后大鼠术侧机械痛阈下降,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钌红可部分逆转CCD后痛觉过敏,部分降低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脊髓背角TRPV4参与CCD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
张晓曲玉娟贾磊滕永波岳寿伟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神经病理性疼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