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施峥嵘

施峥嵘

作品数:13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脏
  • 7篇手术
  • 4篇体外循环
  • 4篇外科
  • 4篇外循环
  • 3篇心肺
  • 3篇心肺转流
  • 3篇心脏病
  • 3篇直视
  • 3篇直视术
  • 3篇转流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3篇先天性心脏
  • 3篇先天性心脏病
  • 3篇小儿
  • 3篇儿童
  • 2篇动脉
  • 2篇新生儿
  • 2篇婴儿

机构

  • 8篇南通大学
  • 5篇常州市儿童医...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13篇施峥嵘
  • 7篇谷兴琳
  • 5篇姜子菲
  • 5篇袁捷
  • 4篇钮建宏
  • 3篇壮文军
  • 3篇李晋德
  • 3篇马剑平
  • 2篇陈鑑惺
  • 2篇韩军
  • 2篇郭海滨
  • 2篇刘斌
  • 1篇吴浩清
  • 1篇恽志平
  • 1篇洪涛
  • 1篇周娟英
  • 1篇冯亚斌
  • 1篇马建平
  • 1篇陆东明
  • 1篇孙海亮

传媒

  • 5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华西医学
  • 1篇江苏省第十三...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7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症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26例急诊手术干预体会
2009年
目的进一步提高重症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治疗水平。方法对26例左向右分流伴重度肺动脉高压(PH)CHD患儿行急诊手术干预。3例于气静麻醉下经左胸第四肋间后外侧切口行急诊导管结扎术,另23例均在中低温或深低温低流量CPB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一期心内修补术。结果手术死亡3例(13%),其中肺动脉高压危象(心力衰竭、低心排)2例,呼吸衰竭(呼衰)1例;余23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对重症新生儿CHD应及时行手术干预,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要点,术中注意心肌保护,有利于降低病死率。
郭海滨谷兴琳袁捷姜子菲施峥嵘
关键词:新生儿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
小儿梅克尔憩室38例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总结小儿梅克尔憩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小儿梅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儿中,有无痛性便血3例,反复肠套叠发作4例,反复脐部感染1例;6例以"急性肠套叠"入院,空气灌肠失败,急诊手术,术中发现梅克尔憩室为肠套叠起套点;10例患儿因梅克尔憩室致"急性肠梗阻"入院;梅克尔憩室炎2例;梅克尔憩室穿孔2例;梅克尔憩室瘘致反复腹壁感染1例;无症状的梅克尔憩室9例。所有病例行梅克尔憩室切除,肠吻合;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5年,无二次手术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梅克尔憩室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对怀疑梅克尔憩室的患儿,^(99 )Tc^m同位素扫描等检查在术前可做出较明确诊断。手术需要尽量行肠切除肠吻合,以防残留异位组织。腹部手术术中应常规探查有无梅克尔憩室,对于无症状的梅克尔憩室,也建议实施手术切除。
施峥嵘黄岭竹谷兴琳
关键词:梅克尔憩室儿童
套环引流术治疗小儿体表脓肿的疗效分析
2020年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治疗小儿体表脓肿的新方法——套环引流术,并与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单纯体表脓肿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其中33例采用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传统切开引流组),30例采用套环引流术(套环引流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愈合时间、复发率、伤口长度及术后换药次数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3例均为单纯体表脓肿,无其它合并症。脓肿位置分布情况:头颈部16例,四肢20例,躯干部18例,臀部9例。套环引流术组手术时间(8±2)min,中位愈合时间12 d,复发率0%(0/30),伤口长度(4±1.5)mm,术后疼痛评分为(3±0.8)分;传统切开引流组手术时间(7±2.5)min,中位愈合时间13 d,复发率9%(3/33),伤口长度(21±4.5)mm,术后疼痛评分为(8±0.6)分。两组术后愈合时间、伤口长度和疼痛程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套环引流术治疗小儿体表脓肿具有伤口美观、术后疼痛轻、操作及术后护理简便等优点,且疗效满意,可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手术,值得在小儿外科领域推广应用。
包景峰孙海亮壮文军施峥嵘
关键词:体表脓肿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34例诊治体会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总结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患儿的诊治资料。结果 34例术中均证实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其中,3例因中肠扭转肠坏死而放弃治疗,31例实施了Ladds手术。患儿合并的消化道疾病有十二指肠隔膜、环状胰腺、空肠闭锁和梅克尔憩室等。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表现为十二指肠不全性或完全性梗阻,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肠坏死的发生。手术要求完全解除梗阻,并行全胃肠道检查,避免并发疾病漏诊,减少二次手术;术后需要有良好的监护和支持治疗,提高治愈率。
施峥嵘黄岭竹谷兴琳
关键词:新生儿肠旋转不良
83例儿童心脏直视术常温体外循环的管理被引量:1
2005年
钮建宏姜子非刘斌李晋德施峥嵘韩军洪亚强马剑平
关键词:常温体外循环儿童心脏直视手术
部分性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探讨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PAVSD)的外科治疗方法,以期提高疗效。方法:对1999年6月至2009年8月收治27例PAVSD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男16例,女11例,年龄1.3~14岁,平均6.08岁。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Echo)和部分心导管检查确诊。手术全部在中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根治术。结果:无手术死亡。22例获1个月~10年随访,1例术后3个月因重度二尖瓣返流(MR),心力衰竭死亡,1例Ⅱ°房室传导阻滞(AVB)6个月后自行恢复,2例仍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余生活、学习正常,心功能Ⅰ级。结论: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修补原发孔缺损,注意避免损伤传导束,二尖瓣裂修复完善是手术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郭海滨袁捷谷兴琳姜子菲施峥嵘
关键词:手术治疗小儿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交界性异位心动过速11例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总结婴幼儿心肺转流(CPB)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交界性异位心动过速(JET)的诊治体会。方法 11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于CPB术后6~20h诊断JET。原发疾病:室间隔缺损4例,法洛四联症5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心内型)1例,部分型房室隔缺损1例。诊断JET后的处理:镇静、呼吸机辅助呼吸;控制性降温,采用体表降温法将直肠温度降至33~35℃;静脉输注胺碘酮,维持心率于180次/分以下;快速洋地黄化;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结果经上述处理后,11例患儿心律均转为窦性,循环稳定。术后1周复查心脏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均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PB术后JET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早期控制性降温及应用胺碘酮等处理可有效减慢心率,使心律转成窦性。
施峥嵘冯亚斌陈鹰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肺转流婴幼儿
常温心肺转流在儿童心脏直视术的应用
2006年
目的观察常温心肺转流(CPB)对儿童围术期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4例,随机分为两组:常温组22例,采用常温CPB;低温组22例,采用常规低温CPB。测定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常温组在术中、术后早期体循环阻力明显降低,术中无乳酸产生,术后6 h和48 h氧合指数(OI,PaO2/FiO2)显著高于低温组,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a)O2]显著低于低温组,转流与气管内插管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常温CPB比低温CPB具有更好的组织灌注,有利于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
钮建宏姜子非刘斌李晋德施峥嵘韩军洪亚强马剑平
关键词:常温心肺转流儿童
3个月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介绍78例3个月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共手术治疗3个月以下婴儿CHD78例,男52冽,女26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0h,平均体重(3.50±2.92)kg。其中室间隔缺损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58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9例,完全性啼静脉异位引流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右室双出口、三房心、重度肺动脉狭窄各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非择期手术。结果本组治愈71例,均获3个月至2年随访,除1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C)患儿存在中度二尖瓣返流外,其余均生长发育正常。死亡7例,病死率为8.8%,其中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Switch手术死亡2例(22.2%),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产3例(5.1%).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和右室双出口各死亡1例。结论3个月以下婴儿危重复杂CHD应早期干预,把握好手术时机,尽早手术。
陈鑑惺袁捷谷兴琳姜子菲施峥嵘壮文军
乌司他丁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血小板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婴幼儿心肺转流(CPB)围术期对血小板功能的保护及止血作用。方法45例3岁以下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分别在预充液中一次性加入抑肽酶(A组)、乌司他丁(U组)或未用药(C)组;选取4个时间点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GPⅠb和GPⅡb/Ⅲa及血小板计数;记录术后纵隔引流量及输血量。结果GPⅠb、GPⅡb/Ⅲa组内及A、U组与C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U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U组术后纵隔引流量明显少于C组(P<0.05),U组与A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输血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在婴幼儿先心病围术期通过保护GP而对血小板功能有部分保护作用,从而减轻术后非外科性出血,减少输血量,可取代抑肽酶作为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的血液保护用药。
施峥嵘姜子菲李晋德钮建宏马建平韩军恽志平吴浩清陆东明
关键词:乌司他丁抑肽酶心肺转流术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