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 作品数:8 被引量:30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基于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平均降水的模拟评估与预估 2024年 青藏高原降水对区域气候和水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及趋势变化十分必要.以1995-2014年青藏高原观测降水为基准态,评估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0个模式对青藏高原年和季节平均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MIP6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青藏高原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模式模拟仍存在湿偏差,平均降水偏差达到1.3 mm·d^(-1).而且对于冬季模拟降水,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模式标准差在3 mm·d^(-1)以上.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和SSP2-4.5情景下,基于20个模式的模式集合(AMME)与择优选取的五个模式组成的集合(BMME)对中期(2045-2065年)和长期(2081-2100年)平均降水的未来预估,整体上青藏高原未来降水将有所增加,SSP5-8.5情景增幅大于SSP2-4.5,长期降水增幅大于中期.中期降水变化与长期分布一致,除了冬季和秋季南部地区、夏季东部地区表现为降水减少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全年和季节平均降水量的增加.BMME预估全年和季节平均降水增幅往往大于AMME.未来年平均降水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春季降水的增加. 季玉枝 杨小玲 杨小玲 徐昕 徐昕关键词:青藏高原 平均降水 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影响 2024年 针对2021年8月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利用地面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暴雨发生期间四川盆地主要受500 hPa高压脊影响,青藏高原东南侧绕流形成的西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并在盆地形成低涡.高低空系统的耦合使得气流辐合抬升,为暴雨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当青藏高原东部地形高度降低以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减弱,原先高原东南侧绕流产生的西南气流减弱变为偏西气流.同时,高原东北侧的西北气流加强并南下,进一步减弱四川盆地的南风分量和水汽输送,最终导致水汽在四川盆地东南侧聚集和暴雨落区的南移. 艾真珍 董寅硕 徐昕 季玉枝 衡志炜关键词:四川盆地 地形作用 强对流 迎风坡降水对中国东南地区降水贡献的估测 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利用2001-2007年中国东南地区84个观测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0.5°×0.5°的中国地形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20 km分辨率的再分析风场、温度场和湿度场资料,研究了迎风坡降水对中国东南地区观测降水的可能贡献.研究发现,中国东南地区北部迎风坡降水对观测降水的贡献最大,而中部地区迎风坡降水对观测降水的贡献最小.迎风坡降水占观测降水的比例与地形梯度的经向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地形因素对东南地区的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昕 王其伟 王元华南“4.21”弓状回波的γ-中尺度涡旋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γ⁃中尺度涡旋对弓状回波地表灾害性大风具有重要影响.针对2017年4月21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弓状回波过程,利用广州业务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对该过程中的γ⁃中尺度涡旋进行分析.本次过程共识别到20个γ⁃中尺度涡旋,按照相对弓状回波顶点的位置,将其分为三类(北侧、南侧和中部),不同类别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异.北侧的中涡旋主要出现在弓状回波发展阶段,平均方位切变强度为3.42×10^(-3)s^(-1),中部中涡旋伴有明显的局地化弓状回波结构出现,平均方位切变强度与北侧相当.南侧中涡旋的平均方位切变强度最弱,但是在弓状回波南侧径向速度的辐合区形成了本次过程生命史最长的中涡旋.进一步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中涡旋的生成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侧中涡旋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但对流有效位能较弱,南侧则刚好相反. 居圆圆 徐昕 唐滢关键词:弓状回波 雷达观测 环境特征 河南“21·7”特大暴雨过程微物理特征变化分析 被引量:8 2022年 本文结合地面稠密雨滴谱仪网和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研究了河南“21·7”特大暴雨过程在2021年7月19~21日期间的降水微物理特征变化.本次过程强降水(分钟降水强度>20mm h^(-1))的地面雨滴谱参数分布较广,覆盖了典型的大陆和海洋性对流特征,表明地面降水微物理特征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将强降水样本按地面雨滴谱分布特征分为五类,发现不同类型强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其中,降水强度超过100mm h^(-1)的极端降水类型主要由平原区的深对流系统产生,其内部存在活跃的冰相微物理过程和高效的暖雨碰并过程,导致地面降水雨滴浓度高、平均粒径大.地形起伏区域的强降水对流发展高度较低,暖雨过程活跃而冰相过程受限,形成的大雨滴数浓度较小.此外,平原地区雨滴谱仪也在某一时段中观测到多种类型降水的存在,表明平原地区强降水对流及其微物理特征具有多样性. 陈刚 赵坤 吕迎辉 郑媛媛 郑媛媛 薛明 徐昕 谈哲敏 徐昕 徐芬 杨吉 徐芬 范雪琪关键词:微物理特征 双偏振雷达 1990—2010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月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2016年 利用1960—2010年中国532个台站的日最低、最高气温和日降水资料,选取4个极端温度指数(冷昼、冷夜、暖昼和暖夜)和2个极端降水指数(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频次),对1990—201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相对于之前1960—1989年的月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逐月的冷昼和冷夜发生频率减少,逐月的暖昼和暖夜发生频率增多。冷极端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比暖极端事件更明显。2)4个指数在2月均表现出频率变化异常剧烈的月尺度特征,这主要与中国地区2月增暖最显著有关。4个指数在2月频率变化的空间分布,中国北方地区(东北、华北以及西北)极端温度事件的频率变化比南方地区(西南、华南以及长江流域)更显著。3)对于极端降水事件,1990—2010年中国极端降水量增加最大的月份为6—7月,极端降水频次增加较多的月份为1—3月。中国各区域极端降水量变化最大的月份集中在夏季6—8月,其中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量显著增加。对于极端降水频次,东北和西北地区在1月增加最多;华北、西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分别在3、5、7和12月增加最多。除华南地区以外,其他5个区域均通过了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检验。 杜予罡 徐昕 王元关键词:极端温度事件 极端降水事件 月变化 青藏高原地形重力波对东亚春季降水的重要作用 2023年 春季持续性降水是东亚夏季风爆发前的主要雨季,对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水循环都具有深刻影响.过去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大尺度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东亚春季降水的重要影响,但青藏高原小尺度地形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副热带西风流受青藏高原小尺度地形扰动激发的地形重力波,同样对东亚春季降水具有重要贡献.垂直传播的地形重力波在对流层中层发生破碎,产生纬向拖曳,从而驱动跨越青藏高原的经向环流.在青藏高原南侧,经向环流上升支的动力抽吸作用使得对流层低层气压减弱,从而增强经向气压梯度力和西南季风,将更多水汽输送至下游东亚地区,最终导致春季降水的增多.该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青藏高原多尺度地形对东亚春季降水的影响,为西风-季风协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闰秋 徐昕 徐祥德 Theodore G.SHEPHERD 王元关键词:青藏高原 季风 地形重力波举力效应对台风路径偏转的影响 被引量:1 2019年 举力效应是指方向性切变气流经过地形激发的重力波能够使平均气流发生水平旋转.本文首先根据日本气象厅台风数据集统计了2006—2015年登陆台湾的台风个例,分析台风路径的偏转情况.然后利用二维傅里叶变换对欧洲中间尺度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进行滤波,得到台风的环境大气层结和水平风场.最后根据台风环境风场以及台湾地形计算地形重力波举力,分析举力对台风路径偏转的可能贡献.结果表明,近十年共有20个台风登陆台湾,其中2006—2008年有10个.除去5个路径较为复杂的台风,本文对15个台风的地形重力波举力进行分析,发现有14个台风的路径偏转方向与举力方向一致.对于路径偏转最为明显的6个台风(偏转角度大于30°),地形重力波举力对台风路径偏转的贡献可达10%,部分解释了台风经过台湾地形时发生的路径偏转. 唐滢 徐昕 徐昕关键词:地形 重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