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24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四川盆地
  • 4篇盆地
  • 3篇飞仙关组
  • 3篇川东
  • 2篇震旦
  • 2篇石炭
  • 2篇石炭系
  • 2篇气库
  • 2篇区带
  • 2篇勘探
  • 2篇储层
  • 2篇储层特征
  • 2篇储气
  • 2篇储气库
  • 2篇川东石炭系
  • 1篇灯影组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对比
  • 1篇地质条件
  • 1篇岩相

机构

  • 12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重庆科技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外生成矿与矿...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2篇彭平
  • 3篇党录瑞
  • 2篇谭先锋
  • 2篇钟大康
  • 2篇任影
  • 2篇李洁
  • 1篇于荣泽
  • 1篇刘辉
  • 1篇毛亚昆
  • 1篇孟琳
  • 1篇李爽
  • 1篇董大忠
  • 1篇孙莎莎
  • 1篇李秋芬
  • 1篇蒋艳霞
  • 1篇黄平辉
  • 1篇姜华
  • 1篇杨晓萍
  • 1篇殷积峰
  • 1篇翟秀芬

传媒

  • 3篇天然气勘探与...
  • 2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新疆地质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天然气技术与...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0
2015年
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手段,分析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钻井、岩心和露头剖面样品的镜下岩石学特征,研究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的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主要储集岩类型为微生物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距两期风化壳0~200 m范围内的角砾白云岩和溶孔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次生的孔、缝、洞为主,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次生晶间孔、构造裂缝、溶洞等。沉积环境是影响灯二段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其有利储集相带主要是位于水动力能量较强的或有利于造礁生物繁殖的高能颗粒滩和微生物云坪沉积环境;溶蚀作用,特别是古岩溶作用是灯四段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早期的桐湾运动形成了灯影组的大规模孔洞,而其后的构造运动则建立了研究区内特别复杂的孔隙-洞穴-裂缝系统。
王爱钟大康党录瑞彭平毛亚昆任影杨强
关键词:灯影组白云岩储层
四川盆地宣汉—开江古隆起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39
2016年
通过多种地质资料研究,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3方面依据,提出该区发育前震旦纪—早寒武世宣汉—开江大型继承性古隆起:1地震显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由周缘向宣汉—开江地区超覆沉积;2灯影组厚度显示宣汉—开江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3城口、巫溪等露头灯影组发育碎屑岩间接指示古隆起的发育。通过对古隆起的发育特征、形成演化分析,发现古隆起平面近穹窿状、南北向延伸,面积约1.6′104 km2;纵向划分为核部平台区、西侧陡坡带与东侧缓坡带3部分;晚震旦世早期为水上剥蚀型古隆起,晚震旦世晚期—早寒武世转为水下沉积型古隆起,形成受基底隆升、克拉通内裂陷、基底断裂与区域抬升运动联合控制。古隆起及斜坡区有利于高能沉积相带与岩溶风化壳储集层的发育,是川东地区近期重要战略接替勘探领域。
谷志东殷积峰姜华李秋芬翟秀芬黄平辉彭平杨帆张航
关键词:四川盆地古隆起
川东地区飞仙关组沉积模式对储层展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1
2004年
在三叠世早期 ,四川盆地继承了晚二叠世的海盆特征。在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和长兴组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但二者岩性存在差异。川东地区飞仙关组的实钻表明 ,在以开江———梁平地区为中心 ,形成了一个不对称的凹陷区域。以这一凹陷区为界 ,其两侧沉积环境和地层特征有明显的不同。以现阶段的勘探认识和拥有的资料及目前的研究结果 ,整个川东地区飞仙关组的沉积环境及演变是在碳酸盐岩台地上的变化 ,其沉积模式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模式。这种古地理格局控制了飞仙关组的沉积特征 ,以至于以中央凹陷区为界 ,在两侧形成了不同的储层类型和展布特征 ,不同类型的鲕滩储层分布受沉积相的控制明显并有一定的层位性。
彭平文敏孟琳
关键词:四川盆地地层对比储集层飞仙关组
利用井震结合刻画川东石炭系印支期古隆起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川东地区石炭系是四川盆地的主要产气层之一。然而,目前其勘探领域仅局限于构造背景的各类圈闭,广阔的向斜区及斜坡区亟需新的地质认识指导勘探。为此,从野外露头、实钻井及地球物理等资料入手,利用线性回归法,恢复了石炭系印支期古构造图,结合石炭系实际气藏分布,探讨了向斜区及斜坡区成藏的有利条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石炭系在印支期发育3个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油藏;②石炭系印支期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古油藏控制了现今石炭系气藏的分布。结论认为:川东石炭系印支期发育的三个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气藏的古构造高部位石油充满度高,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川东石炭系深化勘探的有利区带。
叶茂彭平刘辉任纪博杨荣军
关键词:石炭系印支期古构造
油气勘探项目管理模式探索
2006年
油气勘探项目管理较之一般项目管理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文章通过对现行勘探项目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运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理顺内部管理的思路和符合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管理理念的勘探项目管理模式。
彭平
关键词:油气勘探项目管理
枯竭气藏型储气库库容复核方法探讨
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地下储气库绝大部分是由枯竭气藏改建而成,储气库的库容是帮助技术人员分析储气库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研究库容复核方法对储气库的建设和运行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实验法与物质平衡法的计算原理及适用性,并将两种...
李爽周道勇刘冬玺彭平张海杰姜婷婷谢利平
关键词:储气库库容复核
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川东北飞仙关组蕴藏重要的油气资源,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地域广阔,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本文通过岩心观察、野外剖面、测井、录井以及室内薄片观察,对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主要为连陆台地沉积模式,沉积相类型包括台地、斜坡、残留海槽;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将飞仙关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别为SQ1、SQ2、SQ3,每个三级层序分别划分出TST、EHST、LHST 3个体系域;以体系域为编图单元,详细讨论了各个层序体系域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层序-沉积演化上,飞仙关期随着海槽的缩小,台地范围不断扩大,台地边缘滩和台内滩逐步向海槽方向推进,控制整个海槽南段的储层空间展布。
谭先锋李洁何金平彭平
关键词: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川东及其周缘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相被引量:25
2015年
通过野外露头、钻测井、三维地震及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川东及其周缘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岩石类型以碳酸盐岩(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泥晶灰岩和颗粒灰岩)为主,局部发育大套蒸发岩(膏岩和云质膏岩)及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混合沉积;识别出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蒸发台地相和混积台地相4种沉积相类型,以局限台地相最为发育;川东及其周缘地区龙王庙组各沉积相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混积台地相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蒸发台地相集中发育在研究区西部华蓥山断裂东侧,局限台地相分布于混积台地相以东到盆地东边界以西的地区,开阔台地相分布于局限台地相以东到广海的部分地区。
任影钟大康高崇龙党录瑞彭平陈卫东毛亚坤胡小林
关键词:四川盆地下寒武统沉积相
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对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40多口井飞仙关组薄片资料、录井、测井、试油等资料分析,结合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等研究,认为飞仙关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鲕粒灰岩、泥晶灰岩等;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构造、溶蚀)裂缝等;储层孔隙主要为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孔隙型4种,储层中以4种类型复合产出为特征;储层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类型,裂缝系统发育地区,以低孔高渗为特征;储层发育受到沉积相带展布、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构造作用控制,其中,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系统是海槽区带南段形成规模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谭先锋李洁彭平田景春李祖兵蒋艳霞
关键词:储层特征飞仙关组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层视倾角的计算及实例分析——以相国寺储气库XC1井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在以往的勘探实践中,采用实钻资料计算地层视倾角方法研究较少。在高陡构造高点区域,地震资料反射质量差,无法有效反映地层实际情况,而测井资料受井况条件影响数据往往不齐全。在高陡复杂构造、储层薄的钻井过程中,由于地面环境制约,实施大斜度井、水平井,常常面临构造高点、钻井轨迹方向地层视倾角资料难以精准预测,导致钻井工程的失误。通过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层视倾角的计算方法研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以XC1井为例,通过充分利用钻井实施过程中井轨迹实钻资料在实钻条件下,对目的层顶界着陆点的地层视倾角分别采用剖面恢复法、垂深位移法、曲率半径法计算着陆点地层视倾角,研究结果表明:①计算结果与实际较吻合;②该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高陡复杂构造定向井实施过程中对地质目标靶区的有效控制;③有助于实现大斜度井、水平井工程地质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
彭平吴萍彭浩罗芳王滢师晓蓉朱茜霞
关键词:着陆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