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应用边界单元法研究活动断裂的分段性──鲜水河断裂带实例分析被引量:1
- 1994年
- 根据鲜水河断裂带构造几何和运动学特征及地貌的新近考查研究结果,应用边界单元法分析了该断裂带某些断层和特征地貌的成因机制,并讨论了该断裂的分段性及相应的地震破裂分布特征.主要结论为:作为一级分段,鲜水河断裂可分为3段:(1)西北的炉霍-乾宁段;(2)中部的破裂连结区;(3)南东的康定段.各段之间不仅存在几何和构造上的差异,其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征也有所不同.该断裂带的某些特征地貌反映了断层长期运动积累的形变效应,并显示了断裂带在不同级次上的分段性.这种地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地震破裂的发育与分布.
- 张超陈连旺赵国光贺群禄
- 关键词:边界元断层鲜水河断裂带
- 鲜水河断裂带部分地貌特征成因机制的边界单元模拟被引量:2
- 1993年
- 应用边界单元法数值模拟了几种活动构造的地面形变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地质资料讨论了鲜水河断裂带西北段旦都隆起和中段惠远寺拉分盆地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前者是断层拐点对左旋走滑运动的障碍导致的水平应力集中所引起,后者则反映了左行羽列断层不等规模反扭造成的水平拉伸效应。这些特征地貌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性,并对地震破裂的起止具有某种控制作用。
- 张超陈连旺赵国光
- 关键词:断裂带地形边界元
- 1976年唐山地震震源失稳性态控制因素的模型研究
- 1992年
- 浅源构造地震是以岩体破裂和断层粘滑为主要机制的力学失稳事件.震源分布范围、失稳性态及失稳滑动方式决定于与深部构造物理背景和力学环境相关的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应用破裂或摩擦的力学失稳模式难以解释国内外地震资料和地壳应力测量结果所反映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 张超陈连旺唐万能
- 关键词:地震震源地壳稳定性
- 震源分布和强度指标控制因素的模型研究──红河断裂地震环境因素的实例分析被引量:4
- 2001年
- 参照并综合应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实验和研究成果 ,建立了一种涉及多种环境因素的模型 ,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构造运动能量指标的影响 .其中包括地壳纵向结构、断层产状、岩性条件、地壳应力状态、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等 .模型计算结果表明 ,断裂的剪切破裂能随深度增加通常呈现先上升 ,在某一深度上达到峰值后逐渐衰减的形态 .在诸多因素中 ,孔隙压力和地温条件对能量指标的影响相对显著 .高孔隙压力和地温环境可导致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降低、峰值和铃腰值所在的深度下移 .这种效应限制了强震事件 ,而适于中小地震活动或低能量释放的断层活动 ,其震源深度分布的下限较低 .反之 ,低孔隙压力和低地温环境使剪切破裂能曲线的峰值加大、形态变陡 ,其结果利于高强度、高能量积累的闭锁段的形成 .如果这两种段落在断裂带上相邻 ,则可能促进断裂带不同段落之间的能量转换 ,从而形成能量积累程度高而邻区锁定强度低的孕震环境 .红河断裂北西段温泉密度和热储温度分布与该地区的地震频度、强度和震源深度分布之间的关系与模型结果基本相符 。
- 张超谢富仁张世民
- 关键词:震源分布地震强度震源深度红河断裂
- 地壳深部稳定性——震源体破裂机制和摩擦滑动机制的综合研究被引量:1
- 1991年
- 本文通过地壳应力测量结果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深部应力状态与断层运动的关系作了讨论:进而应用库仑准则,推导了三维应力作用下完整岩体和已有的任意空间方向断层面的失稳条件及其滑动方式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建立描述岩体和已有断层稳定性的两个函数——破裂函数 F_m 和摩擦函数 F_f,给出了应用破裂机制和摩擦滑动机制综合分析地壳稳定性和失稳性态的方法: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并结合华北平原区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以及孔隙压力、大地热流等观测结果,定量研究了本区地壳的稳定问题,计算并图示了地壳内破裂函数沿深度的分布,以及各种走向和倾向断层面上的摩擦函数和剪应力分布;计算中以 Byerlee 定律作为断层运动的约束条件,并考虑了地壳密度纵向非均匀性导致的垂直应力沿深度的非线性增长以及深部超静水压力的异常孔隙压力作用.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区地壳失稳性态主要表现为已有断层的滑动;伴有高剪应力降的断层运动的深度范围在8至2.0多公里之间:陡断层稳定性低于缓断层,其运动方式以走滑为主;本区 NNE-NE 走向的陡断层是一组易震断层,其震时错动为右旋走滑;孔隙压力的增长对地壳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华北平原区深部高异常孔隙压力是地震活动的一种重要背景.
- 张超陈连旺
- 关键词:地壳稳定性地震震源体
- 红河断裂孕震环境的流体作用机制研究
- 2000年
- 一、引言早期的地震研究,人们通常习惯于一种思维模式,即地震事件是地壳应力不断强化最终导致局部失稳的结果。因而在前兆分析中,总是力图寻找与应力应变强化相关的各种信息。然而多年的预测实践表明,这种思路往往使得许多现象难以解释。例如在空间上,一些强震区的地壳应力并未达到人们估计的水平,甚至比一些地震平静区还要低。在时间上,地震通常不在许多前兆观测资料接近峰值时发生,而是出现在其后的相当一个时期,有时甚至难以找到足以反映加强阶段的前兆现象。
- 张超谢富仁张世民
- 关键词:前兆孕震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