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 作品数:30 被引量:81H指数:4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PECT/CT与MRI鉴别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的价值观察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究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采用SPECT/CT与MRI进行鉴别的价值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67例脊柱病变患者相关资料,患者均接受SPECT/CT、MRI检查及病理检查。比较SPECT/CT、MRI判断脊柱结核以及肿瘤符合率、诊断脊柱结核情况、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SPECT/CT与MRI诊断脊柱结核和肿瘤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88%、98.48%,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与MRI诊断脊柱结核椎休损伤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对死骨检出率高于MRI,椎间盘受累以及椎旁脓肿检出率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诊断脊柱结核以及肿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7.62%、95.33%、78.79%,MRI诊断脊柱结核以及肿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71%、95.56%、92.42%。结论SPECT/CT与MRI均可用于鉴别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但MRI诊断价值优于SPECT/CT。
- 张超周迎锋路坦赵红星耿晓林陶金刚徐海斌
- 关键词:SPECT/CTMRI脊柱结核脊柱肿瘤
- 肘膝关节术后固定带
- 本发明涉及一种肘膝关节术后固定带,包括呈腰圆形状的钢环,在所述钢环的内环设有包裹基布,且在所述包裹基布的两端均设有弹性褶皱片体,在所述包裹基布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在所述环形凹槽的边缘嵌入有支撑环,在所述支撑环内设有石膏固...
- 赵义磊张超王国栋马超
- 文献传递
- 垂体瘤复发因素分析及治疗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复发性垂体瘤二次手术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0年间12例复发性垂体瘤的手术,肿瘤大小(2.3cm×2.3cm)^(6.0cm×4.5cm),复发的肿瘤大多为经蝶术后。结果9例肿瘤获全切,3例次全切除。术后2例复发行第3次手术,其余未见复发。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复发原因多样,复发性垂体瘤应首选手术,全切率高。肿瘤的位置是术式选择的关键,不推荐保守治疗。
- 张超张新中韩小改谢强
- 关键词:二次手术
- 嗅沟脑膜瘤术式选择及长期临床预后随访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分析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方法收集20例嗅沟脑膜瘤手术病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随访结果。结果嗅沟脑膜瘤大多以精神症状、视觉障碍和嗅觉减退为首发症状,9例行冠状切口,4例行半冠状切口,分块切除肿瘤,5例翼点入路,1例纵裂入路。1例眶上入路,SimpsonⅠ级切除6例。SimpsonⅡ级切除13例,Simpson级切除1例,预后良好,1例复发。随访时间1~6年(平均3.1年),术前术后均保留嗅觉的为2例,精神状态改善18(91%)和视力障碍改善的15(75%)。1例(5%)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术式的选择取决诸多因素,预后取决于手术中的组织保护。
- 张超张新中韩小改任文林
- 关键词:嗅沟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随访
- 体外循环与脑损伤(上)——发生机制与标记物
- 2007年
- 付庆林张超张新中席鸿钧
- 关键词:体外循环脑损伤标记物
- 微创单髁置换术对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术后膝关节及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对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术后膝关节及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全膝置换组(29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单髁置换组(41例,接受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及术后3个月影像学指标变化。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与全膝置换组比较,单髁置换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均逐渐增加,且术后3、6个月单髁置换组HSS量表评分高于全膝置换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逐渐增加,且术后3、6个月单髁置换组BBS量表评分高于全膝置换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假体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和单髁膝关节置换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安全有效,但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恢复机体平衡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赵红星张超陶金刚黄媛霞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纳常规保守治疗,43例),研究组(采纳PVP手术治疗,4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ODI评分、VAS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比对照组(69.77%)高。研究组治疗后ODI评分、VA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结论PVP手术可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功能,减轻疼痛感,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周迎锋张超马超徐海斌
- 关键词: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 脊柱结核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疗效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个体化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前路组、后路组与前后路联合组,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椎体高度重建、手术前后ESR(血沉)及CRP(C反应蛋白)指标。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97.2±25.4)min,显著短于后路组[(126.8±55.7)min]、前后路联合组[(146.9±52.5)min,P<0.05];前路组椎体高度重建(23.5±12.8)%,显著高于后路组[(14.5±12.0)%]、前后路联合组[(13.0±12.2)%,P<0.05];三组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1个月ESR、CR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前路手术时间短、椎体高度重建效果明确,后路手术术中出血量少,前后路联合手术清除结核杆菌感染效果明显,且手术时间长,临床建议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张超周迎锋赵红星耿晓林陶金刚徐海斌
- 关键词:脊柱结核个体化手术
- 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8
- 2020年
-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经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3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半月板成形术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摔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非手术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8例,摔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3例,摔伤9例,高处坠落伤6例。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2年后的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结果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半月板成形术组优良率均高于非手术组,且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高于半月板成形术组(P<0.05)。3组治疗6个月、2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半月板成形术组、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治疗6个月、2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非手术组,且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高于半月板成形术组(P<0.05)。3组患者治疗6个月、2年后VAS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半月板成形术组、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治疗6个月、2年后VAS评分均低于非手术组,且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组低于半月板成形术组(P<0.05)。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经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减轻机体疼痛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耿晓林周迎峰张超茹庆超徐海斌
- 关键词:半月板损伤关节镜切除术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比较
- 2019年
-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后正中入路)和观察组(33例,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腰椎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VAS)、肌力、肌肉萎缩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椎、下肢VAS评分均较前降低,观察组患者腰椎、下肢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6个月后,对照组下肢肌力Ⅰ、Ⅱ、Ⅲ、Ⅳ、Ⅴ级者分别为2、5、4、10、13例,观察组分别为1、3、2、5、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肌肉萎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效果优于后正中入路方式,且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下肢肌力下降和肌肉萎缩的发生。
- 周迎锋张超马超徐海斌
-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病变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肌力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