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承启

作品数:11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禾谷
  • 6篇镰孢
  • 6篇禾谷镰孢
  • 4篇小麦
  • 4篇胁迫
  • 3篇生长发育
  • 3篇小麦白粉
  • 3篇小麦白粉菌
  • 3篇环境胁迫
  • 3篇功能分析
  • 3篇白粉
  • 3篇白粉菌
  • 2篇蛋白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功能
  • 2篇镰孢菌
  • 2篇基因
  • 2篇禾谷镰孢菌
  • 2篇发育
  • 1篇单加氧酶

机构

  • 1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1篇张承启
  • 8篇陈莉
  • 5篇丁克坚
  • 4篇齐永霞
  • 3篇宛琼
  • 3篇曹志强
  • 1篇张松影
  • 1篇范洁茹
  • 1篇林华峰
  • 1篇李世广
  • 1篇刘圣明
  • 1篇周益林
  • 1篇李茂业
  • 1篇刘伟
  • 1篇姜佳

传媒

  • 4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农药学学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监测和分析
2021年
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及其变化,利用41个鉴别寄主对安徽省2010、2015和2019年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了毒性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群体对抗性基因(组合)Pm3c、Pm5a、Pm7、Pm19、Pm3d、Pm17、Pm6、Pm1a、Pm3a、Pm3f、Pm8、Pm1+2+9和Pm3e的平均毒性频率大于7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或组合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上已丧失抗性,不能在抗病育种中继续使用;对Pm12、Pm21、Pm16、Pm1c、Pm35、Pm13和Pm2+MLD的毒性频率小于20%,这些抗性基因(组合)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和2019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总体上可看成一个群体,但年份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加强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的持续监测工作。研究结果对安徽省小麦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宛琼王婷婷马艳娟刘伟曹志强齐永霞张承启丁克坚范洁茹周益林陈莉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抗病基因
安徽蚌埠和砀山地区小麦白粉菌自然群体的DNA分子多态性分析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小麦重要病害。安徽北部为该省小麦主要种植区,也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重要范围。本研究探讨了安徽北部的蚌埠和砀山地区小麦白粉菌自...
宛琼曹志强齐永霞陈莉丁克坚张承启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基因多样性
文献传递
禾谷镰孢染色质缩合调节因子FgRCC1的功能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与粮食安全的重大真菌病害之一,其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染色质缩合调节因子(RCC1)作为一种核蛋白,能促进Ran结合的GDP/GTP转换,在染色质缩合起始、核质转运和有丝分裂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在丝状真菌中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获得了禾谷镰孢中基因FgRCC1的敲除突变体ΔFgRCC1和互补菌株ΔFgRCC1-C。通过表型测定分析,发现敲除突变体ΔFgRCC1的生长速率较野生型菌株PH-1和ΔFgRCC1-C降低约8.5%,且菌丝分枝变多。敲除突变体ΔFgRCC1的分生孢子产量降低约8.8%,并且隔膜数在4和5个的分生孢子比例明显增多。此外,敲除突变体ΔFgRCC1对杀菌剂戊唑醇变得敏感,而对多菌灵、刚果红、SDS、KCl、CaCl_(2)、MgCl_(2)的抗性增强。致病性测定发现,ΔFgRCC1在小麦上的致病力下降,并且其体内毒素体形成受阻,DON毒素生物合成显著减少,7种TRIs转录水平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染色质缩合调节因子FgRCC1在禾谷镰孢菌丝生长、参与逆境胁迫以及致病和产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王亚轩张承启陈莉
关键词:禾谷镰孢生长发育逆境胁迫
安徽中部和南部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
为了解安徽中部和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探讨其相互间亲缘关系,对分离自安徽中部的合肥、六安、马鞍山和南部的安庆、宣城等地的菌株进行AFLP多态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中部和南部小麦白粉菌群体的Nei’...
宛琼曹志强齐永霞张承启陈莉丁克坚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
文献传递
灭菌唑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2024年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三唑类杀菌剂灭菌唑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室内测定了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发现其敏感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孢子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EC_(50)值分别为18.16、1.332和0.4613μg/mL。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南省9个地市采集分离的101株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结果显示:EC_(50)值范围在0.0586~0.9183μg/mL之间,平均值为(0.3866±0.1969)μg/mL,且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该平均EC_(50)值可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基线。灭菌唑分别与氟唑菌酰羟胺、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鲜胺5种杀菌剂复配后,对禾谷镰孢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增效系数(SR)在0.53~3.76之间,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咪鲜胺与灭菌唑按质量比1:3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SR=3.76)。室内离体防治效果测定显示,在有效成分400μg/mL剂量下,咪鲜胺与灭菌唑质量比1:3复配剂的治疗作用防效最高,为82.63%。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灭菌唑的科学合理使用,并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殷铭灿高续恒钱乐姜佳张承启张承启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孢菌敏感性咪鲜胺复配剂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gAbp1参与禾谷镰孢生长、发育和毒素体形成
2021年
【目的】Abp1作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各种真核生物肌动蛋白骨架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中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gAbp1在生长发育、对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敏感性以及毒素体形成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融合PCR和酵母空隙修复技术分别构建FgAbp1基因敲除打靶片段和融合荧光蛋白载体,再通过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获取基因缺失突变体ΔFgAbp1和荧光标记菌株。观察比较野生型PH-1、突变体ΔFgAbp1和回补体ΔFgAbp1-C的菌丝生长、有性生殖以及无性繁殖,并测定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Abp1对杀菌剂氰烯菌酯的敏感性。通过融合绿色荧光蛋白,明确FgAbp1在菌丝中的分布情况;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FgAbp1对细胞中液泡/囊泡形态的影响。在非产毒环境和诱导产毒条件下,通过双荧光共定位分析FgAbp1在禾谷镰孢毒素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禾谷镰孢中,FgAbp1主要呈颗粒状定位于近细胞膜处。在MM培养基中,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Abp1的生长速率与野生型相比降低了15%,但在营养丰富的CM中ΔFgAbp1的生长速率却减慢了38%。突变体ΔFgAbp1在无性繁殖以及有性生殖过程中相较野生型没有明显缺陷。然而在0.5μg·mL~(-1)氰烯菌酯的作用下,ΔFgAbp1的菌丝生长完全受到抑制,并且分生孢子萌发率显著下降。此外,敲除基因FgAbp1导致细胞中液泡不能正常形成且囊泡增多。在非产毒条件下,FgAbp1与DON毒素合成关键酶Tri1共定位于囊泡中;在诱导产毒条件下,FgAbp1与Tri1则共定位于毒素体中。此外,敲除基因FgAbp1会导致毒素体不能正常形成。【结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gAbp1在禾谷镰孢营养生长、发育、氰烯菌酯敏感性以及毒素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承启王晓妍陈莉
关键词:禾谷镰孢氰烯菌酯
禾谷镰孢菌小G蛋白FgSpg1的生物学功能
2024年
为探究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中小G蛋白FgSpg1的功能,以禾谷镰孢菌野生型菌株PH-1为材料,通过基因敲除和回补FgSpg1分别获得了基因缺失突变体ΔFgSpg1与回补菌株ΔFgSpg1-C,测定野生型菌株PH-1、基因缺失突变体ΔFgSpg1和回补菌株ΔFgSpg1-C的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响应、致病力、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产量和TR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通过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明确FgSpg1的作用。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PH-1和回补菌株ΔFgSpg1-C相比,基因缺失突变体ΔFgSpg1的菌落直径明显减小,色素变少,菌丝变细;具有4~7个隔膜数的分生孢子占比明显增多;对NaCl和KCl的敏感性下降,但对刚果红、戊唑醇和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增加;对小麦胚芽鞘和麦穗的致病力明显减弱,DON毒素产量明显减少,参与DON毒素生物合成的TR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表明FgSpg1在禾谷镰孢菌生长发育、隔膜形成、响应外界环境胁迫以及致病和产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吴一可赵晨钟王晓妍张承启
关键词:禾谷镰孢菌发育环境胁迫
禾谷镰孢核孔蛋白基因FgNup42的功能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核孔蛋白Nup42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以及mRNA加工运输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中核孔蛋白基因FgNup42在病原菌生长发育、逆境胁迫、致病和产毒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通过融合PCR(double-joint PCR)和酵母空隙修复(gap repair)技术分别构建FgNup42基因敲除和回补载体,再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和回补体ΔFgNup42-C。观察测定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在营养生长、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同时测定突变体ΔFgNup42对渗透、杀菌剂以及细胞壁胁迫因子的敏感性。将突变体ΔFgNup42进行田间麦穗和室内玉米花丝接种试验明确其致病力情况。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ΔFgNup42的产毒能力,同时利用qRT-PCR比较分析参与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生物合成的7个TRI在野生型PH-1和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型测定发现,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的生长速率只有野生型PH-1的50%,菌落边缘菌丝分枝变多且致密。显微观察分生孢子形成情况,发现敲除突变体ΔFgNup42相较野生型PH-1分生孢子产量降低了85.45%,并且隔膜数在0—2的分生孢子比例明显增多。有性生殖诱导结果显示ΔFgNup42的有性生殖能力增强,较野生型产生了更多的子囊壳。突变体ΔFgNup42对渗透胁迫因子NaCl和KCl,细胞壁胁迫因子刚果红,以及杀菌剂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减弱。致病力分析发现敲除基因FgNup42后菌体在麦穗和玉米花丝上的致病力严重降低。此外,与野生型相比,ΔFgNup42中毒素DON、3ADON和15ADON的合成量明显减少。【结论】核孔蛋白基因FgNup42在禾谷镰孢生长发育、抵御逆境以及致病和产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承启廖露露齐永霞丁克坚陈莉
关键词:禾谷镰孢生长发育环境胁迫致病力
一种褐飞虱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被引量:4
2011年
从田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罹病虫体分离得到一株绿僵菌,以该菌为供试菌体,采用氯化苄法、CTAB法以及裂解液法分别提取了该菌的基因组DNA;以ITS1和ITS4为绿僵菌通用引物,对供试菌株的rDNAITS序列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序列分析,并在核酸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序列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裂解液法提取的该种绿僵菌的基因组DNA纯度高且质量好,氯化苄法次之,CTAB法不适合提取此菌的基因组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绿僵菌属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明确侵染褐飞虱的绿僵菌种类,进而掌握其生物学特征和对寄主的致病性,对于利用其对褐飞虱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华峰李茂业张松影李世广张承启
关键词:绿僵菌DNA提取分子鉴定
禾谷镰刀菌中硝基单加氧酶的功能分析
2020年
硝基单加氧酶(nitronate monooxygenase,NMO)将硝基烷烃氧化成相应的羰基化合物和亚硝酸盐。尽管硝基单加氧酶的生化特性在少数真菌中得到了深入解析,但是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关于其生物学功能的报道很少。本研究通过同源比对,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ium)中鉴定到了5个硝基单加氧酶,利用基因敲除获得了相应的单敲突变体。通过表型分析发现,基因缺失突变体ΔFgNMO1-5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以及致病力与野生型相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硝基单加氧酶之间存在部分功能冗余。突变体ΔFgNMO1、ΔFgNMO4和ΔFgNMO5的分生孢子产量降低了约50%。通过融合绿色荧光蛋白进行功能回补发现,禾谷镰刀菌中这5个硝基单加氧酶在细胞内发挥催化功能的场所存在差异。
张承启刘叩晗丁克坚陈莉
关键词:禾谷镰刀菌生长发育亚细胞定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