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凤艳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癌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胆囊癌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癌
  • 1篇能谱
  • 1篇肿瘤
  • 1篇转移瘤
  • 1篇腺肿瘤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结
  • 1篇淋巴结转移
  • 1篇颈部
  • 1篇颈部淋巴
  • 1篇颈部淋巴结
  • 1篇颈部淋巴结转...

机构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乔英
  • 3篇张凤艳
  • 1篇程伟凯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原发性胆囊癌的MSCT表现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10月间于我院就诊并行64层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胆囊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前MSCT表现征象。结果胆囊癌MSCT直接征象:厚壁型12例,腔内型8例,肿块型13例;间接征象:肝脏直接受侵11例、肝内转移5例、淋巴结转移15例、胆道梗阻4例,合并胆囊结石14例。结论胆囊癌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伴有间接征象时多能作出正确诊断,MSCT是诊断胆囊癌的重要手段。
程伟凯乔英张凤艳
关键词:胆囊癌
双源CT对肝脏转移瘤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第三代双源CT能谱衰减曲线、单能量CT值及斜率对肝脏转移瘤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肝脏转移瘤(共25个病灶)、16例肝血管瘤(共18个病灶)的实质部分、病灶周边肝实质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能谱曲线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实质部分增强扫描静脉期诊断两组病灶优于其他各期检查,且以两组病灶诊断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静脉期70keV单能量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90,且以能谱曲线CT值(123.6150)为阈值鉴别两组病灶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92.0%,以斜率切点-1.1865为阈值鉴别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50,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87.5%。结论第三代双源CT能谱衰减曲线增强扫描静脉期有助于更好地鉴别肝脏转移瘤与血管瘤。
王金凤乔英田冰张凤艳康素海田晓娟
关键词:血管瘤转移瘤
IQon光谱CT碘密度图影像组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IQon光谱CT碘密度图的影像组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术前行颈部光谱CT增强扫描的89例PTC患者的267枚淋巴结,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08枚非转移淋巴结和78枚转移淋巴结)和验证集(50枚非转移淋巴结和31枚转移淋巴结)。采用ITK-SNAP软件在光谱CT动静脉期碘密度图上手动勾画淋巴结的三维感兴趣容积,使用FAE软件提取每枚淋巴结的组学特征,通过LASSO回归进行组学特征筛选。分别单独使用CT图像特征、碘密度图影像组学特征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逻辑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个模型诊断效能。结果:模型1由淋巴结短径、强化程度、钙化和囊变4个特征构成。LASSO回归共筛选出9个组学特征并建立了影像组学标签(模型2)。模型3由淋巴结强化程度、钙化、囊变和影像组学标签构成。在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3均具有最优的诊断效能(AUC为0.94、0.91)。结论:基于IQon光谱CT碘密度图的影像组学分析对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刘波涛张凤艳乔英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