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国栋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眼眶
  • 3篇视网膜
  • 3篇肿瘤
  • 3篇网膜
  • 2篇动脉阻塞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樟柳碱
  • 2篇视网膜中央
  • 2篇视网膜中央动...
  • 2篇视网膜中央动...
  • 2篇手术
  • 2篇球后
  • 2篇球后注射
  • 2篇中央动脉
  • 2篇中央动脉阻塞
  • 2篇注射
  • 2篇眶肿瘤

机构

  • 10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黑龙江省医院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赤峰市医院
  • 1篇保定市第一中...

作者

  • 10篇崔国栋
  • 7篇郭齐亮
  • 7篇郭庆
  • 7篇张魏魏
  • 2篇程玉
  • 1篇郝杰
  • 1篇王宁
  • 1篇张宇
  • 1篇张艳杰
  • 1篇杨惠婷

传媒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09
  • 7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40例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比较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与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对其视力、视野等影响的差别,评价其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观察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20例20眼采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的治疗组与20例20眼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的对照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视野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与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用药后7 d和用药后14 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提高视力,改善视野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郭庆郭齐亮张魏魏崔国栋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樟柳碱球后注射
P16基因甲基化与垂体腺瘤及其临床特征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垂体腺瘤形成中的作用,以及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垂体腺瘤临床特征之间关系。方法分别提取64例垂体腺瘤患者(垂体瘤组)和32例非垂体瘤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的P16基因,用亚硫酸修饰、PCR扩增、基因克隆及平板克隆测序等技术检测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比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P16基因甲基化比例,以及对垂体瘤组中不同肿瘤大小、内分泌功能、复发、瘤卒中、侵袭性、年龄及性别临床特征患者的P16基因的甲基化比例进行比较。结果(1)垂体瘤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巨腺瘤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大腺瘤组和微腺瘤组(均P<0.05),大腺瘤组与微腺瘤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3)无功能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激素分泌组(P<0.05);(4)侵袭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0.05);(5)≥41岁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30~35岁组和36~40岁组(均P<0.05),30~35岁组与36~40岁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6)复发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7)伴瘤卒中组与无瘤卒中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8)男性组与女性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P16基因甲基化与垂体腺瘤的形成、大小、内分泌功能、侵袭性、是否复发以及患者年龄密切相关,而与是否伴有瘤卒中及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
顾强张宇崔国栋孙晓阳巴一旭杨光陶宇郑宏山王宁程玉
关键词:垂体腺瘤P16基因甲基化
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分析
2008年
目的评价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与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观察20例采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与20例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视野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组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4例;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组分别为5例、5例、10例。在提高视力改善视野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郭庆郭齐亮张魏魏崔国栋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樟柳碱球后注射
液态可吸收生物止血材料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新型液态可吸收生物止血材料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共混液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建立家兔脑脊液穿刺置换模型,对比脑室弧弦长、第四脑室前后径宽度、中脑导水管宽度,结合家兔行为学、血液学、生化学、病理学结果,评估新型共混液应用于神经外科的安全性。建立巴马小型猪额叶部分切除模型,统计分析有效止血率,评估新型共混液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组家兔脑室无明显扩张,行为学及血液学、生化学、病理学检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新型共混液有效止血率为100%,与阳性对照组止血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型液态可吸收生物止血材料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共混液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安全、有效。
崔国栋陶宇顾强孙晓阳程玉
关键词: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安全性巴马小型猪
应用套管针行泪道探通术代替Ⅱ期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套管针(静脉置留针)行泪道探通术代替Ⅱ期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26眼)行Ⅱ期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患者从泪小点进针,按泪道走行,将套管针刺入泪道。金属针取出,塑料套管留置在泪道中,3个月后取出套管。结果21只眼完全再通,功能良好。3只眼自我感觉少量流泪,加压冲洗通畅。2只眼流泪较明显,冲洗不通。结论利用套管针行泪道探通术代替以往的Ⅱ期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推广应用于临床。
郭庆郭齐亮张魏魏崔国栋
关键词:泪小管断裂套管针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的意义,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0例。结果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的14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顺利,时间仅需15~25min,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海绵状血管瘤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位置及黏连程度的正确判断。
郭庆崔国栋张魏魏郭齐亮杨惠婷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眶肿瘤手术
手术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26例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分析评价Medpor植入修复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行眼眶壁骨折修复的26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中25例(96.2%)眼球内陷得到明显改善,24例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患者中21例治愈,3例好转。结论采用手术修复联合Medpor植入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
郭庆张魏魏崔国栋郭齐亮
关键词:眶骨折眼外科手术假体和植入物
动态增强CT和彩超在眼眶原发性肿瘤定性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运用动态增强CT扫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探寻几种常见眼眶原发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多形性腺瘤、炎性假瘤、神经鞘瘤)的特征性表现和诊断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
崔国栋
关键词:眼眶肿瘤动态增强CT动脉血流
应用光动力学疗法建立兔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光动力学疗法建立与人临床和病理特征相似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家兔8只耳缘静脉内注入光化学药物孟加拉红1 ml/kg,注射后5~10 s,以波长530 nm氪离子激光照射(功率40~150 mW,光斑直径50~100μm,时间0.2s)单眼视网膜静脉分支,分别于照射后1h,1、3、7和14 d进行眼底观察、荧光素眼底造影(FFA)、眼底照相和病理检查。结果8只眼均造模成功,阻塞点远端静脉充血,纡曲扩张,不同程度视网膜出血,水肿。照射当时即出现血管痉挛收缩,1d后2只眼出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样改变,14d 4只眼血管有不同程度再通,FFA静脉回流障碍伴静脉内暗红色血栓,病理检查证实静脉内血栓形成。结论光动力学疗法可建立与人临床病理特征相似的BRVO模型,方法简单、快捷,为BRVO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郭庆郭齐亮张魏魏崔国栋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光动力学疗法动物模型
动态CT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鉴别诊断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意义,指导临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患者(16例海绵状血管瘤、10例神经鞘瘤)的一般资料、动态CT增强扫描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并对比分析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组织学特点。结果海绵状血管瘤的时间与CT值密度曲线为快速上升在高峰持续较长时间,然后缓慢下降。神经鞘瘤的曲线呈速升速降型,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肿瘤增强后1 min、5 min、10 min和最高CT值减去10 min的CT值有差别(P(0.05)(神经鞘瘤的CT值较低,即下降较多)。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中的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运用动态增强CT扫描可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这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和麻醉方式、手术方法的选择,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庆崔国栋张艳杰张魏魏郝杰郭齐亮
关键词:眶内肿瘤影像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