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华
- 作品数:31 被引量:139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评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缺血发生准确性的比较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比较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体感诱发电位(S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MEPs)评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缺血发生的准确性。方法拟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43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20~25kg/m2,ASA分级I或Ⅱ级。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记录动脉瘤夹闭或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前、动脉瘤夹闭或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1、3、10、20、30min时采集颈内球部血样,测定SjvO2,并于上述时点记录SSEPs和MEPs的波幅及潜伏期,分别记录3种指标判断术中脑缺血发生情况,记录术后3d内神经缺损情况,以发生神经缺损作为判断术中脑缺血发生的金标准。结果术中发生脑缺血14例。SjvO2评估术中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和93%(P〈0.01);SSEPs评估术中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和62%(P〈0.05);以MEPs波幅降低或潜伏期延长作为判断脑缺血发生标准时,评估术中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52%(P〉0.05),以MEPs波幅消失作为判断脑缺血发生标准时,评估术中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和93%(P〈0.05)。结论SjvO2和SSEPs评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较高,而SjvO2和MEPs评估脑缺血发生的特异度较高,提示SjvO2是评估脑缺血发生的可靠指标。
- 惠晶崔伟华刘莉王明然乔慧张东王硕韩如泉
- 关键词:颈静脉球血氧测定法脑缺血
- 大鼠初级躯体感觉区蛋白激酶Cγ脂筏转位参与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探讨机体感受和调制痛觉的最高级中枢初级躯体感觉区(S1区)神经元特异性蛋白激酶C γ亚型(protein kinase C γ isoform, PKCγ)在重要功能结构脂筏上转位水平的变化与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的联系。 方法 8~10周龄SD大鼠5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20只)、瑞芬太尼组(R组,20只)和对照组(C组,10只),P组和R组经尾静脉予相应麻醉,C组不予任何措施。P组、R组各取10只大鼠,分别于麻醉前及麻醉停药后0.5、2、5、24 h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P组、R组剩余大鼠(各10只)及C组10只大鼠分别于停药后2 h(7只)、停药后24 h(3只)断头处死,分离S1区,Western blot测定全细胞及脂筏PKCγ水平。 结果 ① R组大鼠 PWMT在停止输注后2 h明显低于P组(P〈0.05)。② 停药后2 h,2组动物S1区全细胞PKC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动物脂筏PKCγ水平明显高于P组(P〈0.05)。 结论 S1区PKCγ脂筏转位增加,证实了瑞芬太尼停药后S1区神经细胞活化。可能是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的机制之一,或是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后带来的细胞内信号改变。
- 崔伟华王珊珊岳红丽任艺韩如泉李俊发
- 关键词:瑞芬太尼痛觉过敏脂筏
- 阿片类药物诱导痛觉过敏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被引量:9
- 2010年
- 阿片类药物能够激活体内的促伤害机制,导致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即阿片诱导的痛觉过敏。目前它的机制并不确定,可能与中枢谷氨酸能系统活性增强、阿片受体功能改变、外周受体的作用、内源性神经肽的作用、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系统功能降低以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成分发生变化等方面有关。
- 王强李树人崔伟华
-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痛觉过敏分子生物学
- 利多卡因和血清对大鼠脊髓后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通过观察利多卡因和静置24h的血清对体外培养大鼠脊髓后动脉平滑肌细胞(PSAs-SMCs)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探讨椎管内麻醉穿刺造成的岀血对脊髓血管收缩痉挛的可能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SD大鼠PSAs-SMCs,Fluo-3/AM负载后,随机分为3组:血清组、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血清组,每组5个培养皿。血清组依次加入稀释104、103、102、101倍及未稀释的血清储备液100μl;利多卡因组加入50μg/L利多卡因;利多卡因+血清组依次加入50μg/L利多卡因、稀释103倍的血清储备液。各组均于实验最后加入600mmol/LKCl储备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给药前后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强度(FI)变化。结果稀释104倍的浓度的血清储备液对PSAs-SMCs的FI没有显著性影响,浓度增加后,FI相应升高,但血清储备液浓度达稀释102倍后,FI不再升高;利多卡因可以降低FI,而加入稀释103倍的血清储备液后FI升高;KCl能诱发各培养皿中细胞FI升高。结论一定浓度的血清可升高体外培养大鼠PSAs-SMCs内钙离子浓度。利多卡因可降低体外培养的大鼠PSAs-SMCs内钙离子浓度,此作用可被血清逆转。
- 岳红丽洪方晓崔伟华李彦平丁冠男李树人
- 关键词:血清利多卡因
- 阿片类药物诱导痛觉过敏的行为学表现及疼痛特点被引量:7
- 2014年
- 阿片类药物是目前治疗急慢性中重度疼痛的重要药物。然而,除了镇痛效用以外,动物和临床研究均显示,该类药物可能诱导痛觉过敏,削弱其镇痛效应,增加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的使用量。不同研究报道的阿片类痛觉过敏表现不尽相同,文章就阿片类药物诱导痛觉过敏的动物行为学表现和临床志愿者/患者疼痛特点进行综述。
- 王珊珊崔伟华韩如泉
-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热痛觉过敏
- 不同麻醉方式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嗜酸粒细胞减少与住院时长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术后早期患者嗜酸粒细胞(EOS)水平变化,分析其与术后住院时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天坛医院施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查影响术后住院时间的协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嗜酸粒细胞减少与住院时长的关系,同时以麻醉方式进行交互作用及分层分析。结果共纳入149例患者,其中全身麻醉组34例,椎管内麻醉组115例。全身麻醉组术后第1天EOS水平[M(Q1,Q3)]为0(0,1.8)×10^(7)/L,低于椎管内麻醉组的1.0(0,6.0)×10^(7)/L(Z=3.095,P<0.01)。在全身麻醉组中,通过调整混杂因素(年龄、性别、ASA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RBC输血量、术后第1天HCT、WBC、术后并发症),以及ASA分级、术中出血量、术中RBC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交互项后发现,术后住院时长和术后第1天EOS水平呈负相关(β=-0.39,95%CI:-0.74~-0.05,P<0.05)。结论全身麻醉组术后EOS明显下降,其术后住院时长与术后第1天EOS水平呈负相关。
- 刘丽陈良陆瑜闫合燕崔伟华
- 关键词:髋骨折麻醉住院时间
- 颅脑创伤后神经炎症反应及麻醉药物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0年
-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多发生于青壮年,且中重度患者预后差,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此类患者常需接受麻醉下手术治疗,近年来,麻醉药物对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总结了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麻醉药物对其进程的可能影响。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环节为神经炎症反应,其发生机制包括:免疫细胞激活、炎症介质上调、补体系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等。麻醉药物对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不一,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应进一步开展人体研究探索这一问题,以期优化TBI患者的麻醉管理。
- 宋婉晴吴蓓岳红丽崔伟华
- 关键词: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损伤麻醉药
- 小窝蛋白-1与神经可塑性被引量:3
- 2017年
- 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是一种功能广泛的膜脂筏(membrane lipid raft,MLR)绞手架蛋白,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对神经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有重要调节作用。Cav-1可通过影响微管稳定性、与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发生作用、调控细胞膜胆固醇合成及再分布等机制,促进神经突出芽、延伸、反应性突触发生,参与末端重塑,
- 任艺崔伟华韩如泉
- 关键词:小窝蛋白-1神经可塑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胆固醇合成细胞过程神经结构
- 小剂量利多卡因对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效应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多卡因对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效应的影响。方法:年龄18~65岁、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标准病情为Ⅰ~Ⅱ级、择期行全麻开胸手术的患者共40例纳入研究,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期和维持期2组患者给药顺序如下:(1)静脉滴注马来酸咪达唑仑0.03 mg/kg;(2)利多卡因组静脉滴注利多卡因1 mg/kg,之后持续滴注33μg.kg-1.min-1,对照组等速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3)静脉滴注瑞芬太尼1μg/kg,之后持续滴注0.2μg.kg-1.min-1;(4)静脉滴注丙泊酚,起始血浆靶浓度为1 mg/L,每次以0.3 mg/L上调,使脑电双频指数(BIS)稳定在40~60;(5)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监测和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的BIS、心率、有创动脉血压(IAP)、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浓度、鼻咽温、阿托品或麻黄碱和硝酸甘油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和术后合并症发生率的差异。监测利多卡因组患者利多卡因血药浓度。结果:利多卡因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54±9)岁;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51±1)岁。2组患者的基本特征、麻黄碱或阿托品和硝酸甘油用量、BIS、IAP、鼻咽温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与合并症。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浓度分别比较如下:气管插管时,(1.9±0.4)mg/L比(2.4±0.4)mg/L,(1.2±0.4)mg/L比(1.6±0.4)mg/L;器官切除时,(2.0±0.5)mg/L比(2.7±0.7)mg/L,(2.0±0.5)mg/L比(2.7±0.7)mg/L;关胸时,(1.7±0.4)mg/L比(2.2±0.7)mg/L,(1.8±0.4)mg/L比(2.3±0.7)mg/L;拔管时(0.8±0.2)mg/L比(0.9±0.2)mg/L,(0.9±0.2)mg/L比(1.0±0.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多卡因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30、120、240 min和手术结束时血清利多卡因浓度分别为(2.24±0.53)、(2.20±0.42)、(2.45±0.73)和(2.31±0.75)mg/L,均低于中毒浓度(8 mg/L)。
- 崔伟华谭红韩如泉李彦平李树人
- 关键词:利多卡因丙泊酚麻醉诱导麻醉维持胸科手术
- 丁丙诺啡与吗啡用于术后静脉病人自控镇痛的随机双盲研究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评价丁丙诺啡用于妇科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效应和安全性。方法:60例妇科开腹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B组,n=30)和吗啡组(M组,n=30),接受PCA治疗。B组使用丁丙诺啡(每次0.03 mg),最大用量每天1.2 mg;M组使用吗啡(每次1 mg),最大用量每天40 mg。两组PCA药液中均加入氟哌啶4 mg。结果:丁丙诺啡组与吗啡组24 h总的疼痛缓解程度(totalpain relief,TPR)分别为16.9±5.9和22.2±7.4(P>0.05),两组病人24 h总的疼痛差值(sum of pain intensity differences,SPID)分别为46.5±22.0和40.0±19.1(P<0.01)。B组和M组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分别为53.3%和50%。结论:丁丙诺啡用于妇科手术后静脉PCA的镇痛效应与吗啡相同,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接近于吗啡。
- 龚志毅叶铁虎栾秀姝田鸣李玉华王芳崔伟华朱斌赵文晖
- 关键词:丁丙诺啡吗啡术后静脉病人自控镇痛随机双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