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光初

作品数:13 被引量:200H指数:7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大豆
  • 5篇外源
  • 5篇外源DNA
  • 4篇植株
  • 3篇再生植株
  • 3篇胚胎
  • 3篇基因
  • 2篇栽培
  • 2篇栽培大豆
  • 2篇胎发
  • 2篇胚胎发生
  • 2篇作物
  • 2篇外源DNA导...
  • 2篇花粉
  • 1篇蛋白
  • 1篇豆种
  • 1篇性基因
  • 1篇雄核发育
  • 1篇野生
  • 1篇野生大豆

机构

  • 13篇黑龙江省农业...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3篇尹光初
  • 8篇周思君
  • 7篇张开旺
  • 7篇雷勃钧
  • 7篇卢翠华
  • 6篇钱华
  • 2篇何志鸿
  • 2篇隋德志
  • 2篇王树林
  • 1篇林忠平
  • 1篇王连铮
  • 1篇李希臣
  • 1篇崔庆玲
  • 1篇赵玉锦
  • 1篇刘丽艳
  • 1篇张新英
  • 1篇林忠平

传媒

  • 5篇大豆科学
  • 3篇生物技术
  • 2篇中国油料
  • 1篇Acta B...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3篇1992
  • 4篇1991
  • 2篇1990
  • 4篇198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DNA导入栽培大豆其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被引量:12
1991年
本文分析了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所获得的变异后代(D_2)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变异后代的各株系的酶谱与其亲本的酶谱差异明显。所有的材料除具有两条共同的谱带外,在表型变异明显的各株系间,其酶谱差异很大。这表明外源DNA片断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或调控了受体某些基因并得到表达。
卢翠华雷勃钧尹光初周思君张开旺钱华
关键词:大豆外源DNA同工酶酶谱
大豆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Ⅰ 培养基、基因型、植物激素对诱导大豆再生植株的影响被引量:6
1989年
本研究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10品系、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 Skv.)11品系、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Merril)46品种(系)和5个杂种后代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大豆体细胞组织再生植株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器官分化和体细胞胚两种不同方式再生完整大豆植株。
隋德志王连铮尹光初雷勃君
关键词:大豆体细胞再生植株
从大豆幼胚诱导器官发生再生植株被引量:23
1990年
采用MSO培养基诱导了大豆(G.max L.)幼胚的器官(不定芽)发生,最高诱导频率达90%。再生植株移入土壤巳经获得种子。诱导器官发生的适宜幼胚长度为5~6mm。提高培养基中微量元素的浓度能大幅度地提高诱导频率,但并非所有微量元素都需要高浓度。被试的所有基因型表现了基本相似的反应。再生培养物可保持一年以上而不丧失植株再生能力。
周思君尹光初雷勃钧何志鸿卢翠华张开旺钱华
关键词:大豆幼胚再生植株
利用免疫荧光法研究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11S和7S蛋白的积累被引量:4
1989年
本文利用免疫荧光法研究了种子发育过程中11S和7S两种球蛋白的积累过程。7S蛋白在子叶的沉积始于开花后15天,11S蛋白的沉积稍迟一些。开花后20—30天,这两种球蛋白增加非常迅速。观察到这两种蛋白或它们的类似物从珠被向子叶转运的趋势。还发现有的品种某些子叶细胞不积累11S蛋白,而在高蛋白品种和高蛋白野生大豆所有子叶细胞都充满11S蛋白和其它贮存物质。
林忠平崔庆玲赵玉锦尹光初雷勃钧张开旺卢翠华
关键词:大豆球蛋白免疫荧光胚胎发育
大豆DNA直接导入茄子引起变异被引量:7
1991年
本文报道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大豆DNA直接导入茄子,引起茄子部分表型及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并且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结果表明,利用此项技术,在实现作物科间的遗传物质转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的。 自从周光宇先生提出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来直接导入外源DNA并实现了棉花抗病育种以来,这项技术被愈来愈多的科学工作者所采用,使我国农业分子育种首先进入了应用阶段。这一技术的采用也引起一些科学工作者在探索植物除种间以外的,如在属间甚至科间来实现遗传物质转移可能性的极大兴趣。 1989年我们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大豆种间的DNA的导入的同时,进行了大豆DNA直接导入茄科的推广品种龙茄一号茄子中,旨在探索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来实现超远缘物种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可行性,进而使高蛋白植物大豆的优良特性在其它作物上加以利用。
钱华雷勃君尹光初卢翠华张开旺周恩君
关键词:茄子外源DNA大豆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被引量:92
1991年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代单株或株系的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和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发生“疯狂分离”的单株,其酶带显示不规律;表型变异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高于受体的8701组合的D_2代各株系,其酶活性明显增强,并主要表现在A_1和B区。 实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细胞DNA整合和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来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进行大豆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也是可能的。
雷勃钧尹光初卢翠华钱华张开旺周思君王树林
关键词:大豆外源DNA花粉管通道
大豆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1992年
本文概述了大豆的细胞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以及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细胞、组织培养尹光初等通过花药培养诱导出完整的花粉植株,并对离体花药的雄核发育进行了研究,认为大豆花粉植株的诱导频率受遗传型、发育状况、培养基、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低温预处理(3—5℃)5天左右有助于花粉的启动。值得注意的是大豆离体花药的愈伤组织大都起源于体细胞。用 PFP(对氟苯丙氨酸)或活性碳能抑制这些愈伤组织的产生。
尹光初周思君
关键词:大豆属花粉植株雄核发育原生质体培养发育状况子叶节
无性基因转移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
1990年
一个世纪来,基因转移一直在作物改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些有意义的农艺性状,如抗病,抗虫害和抗逆基因、已从非栽培植物转移到某些作物品种中。基因转移包括有性基因转移和无性基因转移。有性基因转移主要是指通过杂交授粉等有性过程将某些基因转入受体中,达到改良作物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无性基因转移主要是指采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将单个有用基因或基因群导入受体系统,产生新的品种或物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令人振奋的成就。本文主要介绍无性基因转移。它为作物改良开辟新的途径。
张开旺尹光初
关键词:作物
外源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引起的变异被引量:30
1989年
本文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受粉后,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从而引起了后代性状的广泛变异。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被受体细胞DNA整合乃至表达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雷勃钧尹光初王树林卢翠华钱华周思君张开旺隋德志林忠平
关键词:大豆外源DNA基因转移
外源DNA导入大豆后代种皮颜色变异的过氧化物酶分析被引量:6
1992年
本实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外源DNA导入大豆引起种皮颜色变异的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皮颜色的后代含有供体的谱带.这说明了外源DNA片断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卢翠华雷勃钧尹光初周思君钱华李希臣
关键词:大豆外源DNA同功酶过氧化物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