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飞

作品数:7 被引量:119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痰瘀
  • 2篇痰瘀互结
  • 2篇中医
  • 1篇调律
  • 1篇心悸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眩晕
  • 1篇血浊
  • 1篇医经
  • 1篇医药治疗
  • 1篇治未病
  • 1篇治未病思想
  • 1篇糖耐量
  • 1篇糖耐量减低
  • 1篇天麻
  • 1篇天麻钩藤
  • 1篇天麻钩藤饮
  • 1篇脾瘅
  • 1篇清热

机构

  • 7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孙飞
  • 3篇杜武勋
  • 3篇江丰
  • 3篇马妍
  • 2篇康立源
  • 2篇鞠静
  • 2篇张少强
  • 2篇崔远武
  • 2篇杨丰文
  • 2篇张立双
  • 2篇张春昕
  • 1篇丛紫东
  • 1篇佟颖
  • 1篇郑玲玲
  • 1篇李桂伟
  • 1篇华声瑜
  • 1篇李霖
  • 1篇殷音
  • 1篇商洪才
  • 1篇王洪武

传媒

  • 2篇中医杂志
  • 2篇天津中医药
  • 1篇河南中医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张伯礼治疗心悸经验被引量:32
2014年
张伯礼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心悸是心血管疾病临床常见病证,本文从辨证、治法、方药以及调护等方面总结张老师治疗心悸经验。
马妍江丰崔远武康立源华声瑜李霖孙飞
关键词:心悸中医药治疗名医经验
《内经》中糖耐量减低刍议兼论治未病思想被引量:8
2011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据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2大国,目前约有糖尿病患者3 000万,患病率为2%至4%,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
孙飞金焕杨俊殷音王洪武
关键词:脾瘅糖耐量减低治未病
从痰瘀互结型眩晕案例探讨张伯礼教授治疗经验被引量:5
2015年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痰瘀互结型眩晕时单纯祛痰一法往往难以奏效,张伯礼教授对痰瘀互结型眩晕的治疗见解独到,他认为痰瘀互结型眩晕的发病与"痰湿"之邪关系密切,是湿邪弥漫致血行"瘀滞"的状态引发眩晕发作,在祛除痰湿的同时往往兼以活血、清热等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孙飞杜武勋马妍江丰崔远武鞠静
关键词:眩晕痰瘀互结
心律失常治疗新进展:中医整合调律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系统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探索心律失常的干预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Cochrane工作手册(5.1.0),制定检索策略,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文献,利用Jadad和AMSTAR评价文献质量,筛选出高质量文献,对高质量文献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纳入的高质量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共17篇,通过分析得出中医药的效应特点为整合调律、快慢兼治、安全性较好。结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其突出特点为整合调律,中医的效应特点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展现了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美好前景。
肖璐马妍孙飞杨丰文张立双张春昕胡晶张伯礼商洪才李桂伟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
《黄帝内经》“浊”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被引量:25
2015年
根据《黄帝内经》中"浊"字上下文及后世医家的注释对"浊"的含义进行整理、归纳、推理、总结。《黄帝内经》中共出现"浊"字58次,有浊阴、浊气、血浊、浊液、浊涕及浊色6种性质为"浊"的物质。认为浊阴温润,濡养下窍与五脏六腑;浊气是胃、五脏、清气、寒气、寒温不适、饮食不节、风寒客脉以及肺伤所生的七种浊气的统称,其中胃、五脏、清气生成生理性浊气,寒气和寒温不适、饮食不节、风寒客脉以及肺伤生成病理性浊气;阳气蓄积过久或阴气过盛造成血浊;火热造成水液浑浊;胆热造成鼻流浊涕;体内的痹病、厥逆病以及内脏疾病可分别造成眉间、下颏部以及整体面部的浊色,上述物质浑浊或混乱,趋内,趋下,清晰度低,或黏腻、稠厚,浓度较高。
孙飞杜武勋张少强
关键词:黄帝内经浊气血浊
天麻钩藤饮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7年
天麻钩藤饮现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对其进行的研究也从药理、药效、质量控制等方面逐渐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1)在临床应用方面,运用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对天麻钩藤饮治疗疾病的疗效评价多单纯运用主观症状的改善来衡量,客观指标过少,影响了实验的可靠性和说服力。(2)在药理研究方面,天麻钩藤饮药理作用复杂,目前对其进行的研究以血清药理学方法为主,但试验指标相对滞后,重复性研究较多,突破性进展较少。此外,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不能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不能忽略病与证的结合问题,故规范动物试验模型是试验成功的前提,同时应密切结合其病理变化寻找研究方向。(3)天麻钩藤饮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方面目前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由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能够阐明其药用功效、作用机制,是其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的保障,故从整体入手研究天麻钩藤饮的药效物质基础将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
阚振棣刘岩杜武勋张少强王智先丛紫东郑玲玲侯双双靳冬慧蒋璐孙飞佟颖张美玉鞠静庄园张瑜
关键词:天麻钩藤饮
张伯礼教授治疗脉痹临证释疑被引量:3
2015年
脉痹是临床上的顽症,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张伯礼教授认为脉痹其病变部位在血脉,痰瘀互结蕴生浊毒是贯穿本病始终的重要病理因素,治宜清热解表、泄浊祛瘀,并当分期辨证,随证加减。
张立双江丰康立源杨丰文袁焕新张春昕孙飞李霄刘子龙
关键词:脉痹临证病变部位病理因素痰瘀互结清热解表
共1页<1>
聚类工具0